•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长效动力机制构建

    时间:2021-07-06 04:01: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就整体而言,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不足。文章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这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人民民主,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治体制 改革 动力 分析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政治体制变革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生产,我国实行以单一的公有制和行政性计划管理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这种制度形成了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的绝对集中,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起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生产力的作用,但其后权力过于集中造成的独行专断、过于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纷纷产生,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党和政府也意识到当时的政治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因而也开始寻求体制改革。
      第一次是在1956年,党的八大决定进行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决定划分企业、事业、计划和财政的管理范围,并决定扩大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的管理权,地方拥有一定的机动财权,下放一定的物资分配权、企业管辖权、项目审批权、劳动管理权以及税收权等。除了下放权力外,党和政府也适当减少了指令性和计划性的指标。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初,毛泽东下令对地方和企业下放权力,但这次体制改革并没有彻底贯彻下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又重新把下放的权力收紧,又進行了重新集权。这两次改革都有着共同的命运,下放权力之初,经济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经济秩序却出现混乱;中央为了规范经济发展,又收回下放权力,重新集权,这又使得刚刚活跃的经济再次低靡。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总的来说是由政府强制进行的,政府决策是否进行体制改革,扮演着体制改革发动者与结束者的双重角色。在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政府既要对体制改革作出决策又要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还要监督体制改革的执行,但政府本身管理能力有限,加之信息不足,使得政府无法作出科学的决策。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尝试下放权力、精简人员,但总是在之后再次出现集权和人员膨胀,接着再次进行体制改革,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当时的体制改革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改革,而地方并没有改革的动力,因而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总是处于徘徊和停滞状态。
      市场经济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文革结束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纪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使得我国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国外的信息也纷纷涌入中国,在内外作用下,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上层建筑需要作出一定的变革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面对经济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政治体制也需要作出一定的变革。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求以法制来规范市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相继制订了近百部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构架,这也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了基础,而法制建设正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的变革推动国家进行法治建设,而法治建设也促使我国政府由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治国逐步走向了依法治国,有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党内民主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废除终身制,在党内实行领导任期制,促使党内领导队伍多样化、年轻化与专业化,发展党内集体领导机制,防止领导人出现专制行为。党内民主的诸多措施,使得党的领导更加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这也有利于使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作出科学的决策,而且党内民主的改革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进行党内民主建设带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民主的发展,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方面。
      在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也尤为凸显。党和国家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权力和义务,在下放权力时,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逐步推进国企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不再直接管控企业。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一直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一方面其改革需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政府体制的改革又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之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市场经济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丰富,在不断的摸索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过渡性的特质,这也使得其难以保持和巩固其改革成果。缺乏长效动力机制,使得政治体制改革仍然不够深入。
      政治体制改革缺乏动力
      阶层结构不合理导致体制改革动力缺失。每个公民都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权利,但实际上每个公民的诉求表达与其自身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以及经济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能力强、文化程度高以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们更能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的看法,更有机会参与政治,反之,文化程度低、穷人等则很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总体来说,弱势群体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更少,话语权缺失。而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弱势群体基数大,中层群体增长缓慢,而我国占少数的精英群体也因为过密发展而产生内卷化效应,无法再进一步发展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推动性力量。虽然我国的弱势群体也发出一些需求的声音,但这往往是具体的要求,而非政治制度性需求,而中层的知识分子等则更加世俗化。社会阶层架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制度需求的缺失,进而导致改革动力的缺失。
      地方政府改革动力不足。我国目前的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也不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的干部任职基本采取上级任命下级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任命制。因而上级领导往往根据下级干部的政绩来决策其升迁与否,而下级政府的各项制度的创新与改革也必然要经过上级政府的审批才有可能实施。在我国的政府管理体系中,上级政府的态度对于下级政府的各方面改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上级政府对下辖地方政府的改革措施给予肯定并支持,那么地方政府的体制改革将会有序平稳进行,反之则可能搁置或者被完全否决。而且上级政府领导的更换也往往成为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当新的领导并不支持地方政府正在进行的改革时,往往地方政府进行到一半的体制改革就将面临被打断,改革成果不能维护的局面。而实际上地方政府更了解地方发展需求,它对于政治体制是否需要改革,进行哪些改革有着十分正确的把握,并且能够及时得到改革的回应,因而要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改变我国目前政府管理现状,改变地方和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

    推荐访问:长效 中国 构建 机制 政治体制改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