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

    时间:2021-07-02 20:01: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提要: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是战后初期苏联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渊源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他认为二战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瓦解,社会主义将从苏联一国走向数国,形成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世界市场和阵营。在这一观念指导下,战后苏联的外交政策注重主动出击,扩展势力范围,但由于实力所限,其主动出击行动是有限度的。然而美国错误地将此视为向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制订了全面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冷战因此而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它的终结已近10年,然而,直到今天学术界对冷战的起源依然众说纷纭。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通过分析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与冷战起源的关系,探索冷战的成因,并为研究冷战起源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希望引起更为深入的讨论。
      一迄今为止,在讨论冷战起源时,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冷战史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探讨战后斯大林的外交政策。早在冷战方兴未艾时,西方传统学派就提出战后斯大林的外交政策是追求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企图通过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进入70年代,西方(主要在美国)的冷战史研究领域出现了否定上述传统学派的修正学派观点,他们认为,斯大林战后的对外政策是温和、审慎和防御性的,斯大林实际上没有希特勒那样野心勃勃,试图统治世界的侵略计划。苏联领导人并没有早已拟订好的征服世界的方案,心里想的主要是防守1。冷战告终之后,随着苏联档案在90年代逐步解密和开放,西方学者开始直接使用原始档案材料研究斯大林的战后外交政策,但是似乎并没有因此而达成一致的看法。虽然当年修正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刘易斯·盖迪斯在其1997年出版的、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的新著《我们现在知道了》中,表达了某种强烈的回归正统学派含义,但是,并非所有的学者都对之表示赞同。认为斯大林的战后外交政策并不想煽动世界革命,也不想直接与西方对抗的西方学者仍然大有人在2。中国学者对冷战起源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初,在比较有影响的苏联史和国际关系史著作中,对战后初期斯大林外交政策的阐述都比较笼统,基本的看法是:"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战略的设想是,尽力维护战时同盟,维护世界和平,保护已经获得的领土报酬和各种赔偿,保住自己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3或是:"战后苏联视保证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为此,确保红军的胜利果实以及战后东欧国家政府的亲苏立场均被视为不可或缺。"4近年来我国世界史学界也开始逐步利用苏联档案对冷战起源进行研究,更深入地探讨了战后初期斯大林的外交政策。有的学者通过研究最新披露的苏联档案,从和平共处、世界革命和国家利益三个层面入手,系统地分析战后斯大林的外交政策,并指出战后苏联的外交政策有一个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的发展过程5。这无疑对拓宽冷战史研究思路有很大的启发。然而,在中外学术界对战后斯大林外交政策的林林总总的研究中,学者们几乎不是把它归结为推行世界革命,就是视之为保卫本国的安全,或者将两者机械地结合起来加以讨论,认为斯大林的战后外交政策在某个时期是推行世界革命,而在另一个时期则是保家卫国。但是,这些看法似乎都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缺乏研究分析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因此没有注意到战后斯大林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既不是单纯的世界革命,也不是简单的安全至上。事实上,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所形成的对世界体系的看法,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一系列理论是不能简单地用世界革命或国家安全来作概括的,而是必须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之进行分析和综合的世界体系观。由于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是他本人制订战后苏联内外政策的基础,因此它的形成、发展与战后的冷战起源有直接的联系。
      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的基本内容为: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政治影响)将导致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瓦解。这种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6。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导致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瓦解的直接原因,因为是苏联在二战中通过消灭法西斯侵略者而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体系的力量对比,并使之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7。三、之所以说二战后的世界局势是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是因为社会主义开始从苏联一国向数国发展,并由此形成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以及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就是说,战后的世界体系将从经济到政治一分为二,形成对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体系。四、随着战后两大体系的出现,斯大林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提出的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世界市场相对固定,并且只存在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论点,以及列宁在1916年春天所提出的资本主义虽然腐朽,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的论点都已经失效8。很明显,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的产生是与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苏联国际地位的改变紧密相关的。众所周知,在二战前,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虽然根据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在苏联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但是,与此同时,斯大林认为,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仍然是相对稳定和固定的,尽管他已经提出,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已随着社会主义苏联的产生而显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改变了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随着苏联在战争后期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出国门,横扫东欧,苏联红军相继占领了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社会主义的苏联因此而不再如战前那样"孤立无援",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有可能越出苏联一国的范围,在数国取得成功。由此,斯大林开始改变他自己在战前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看法,认为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即资本主义独霸世界市场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苏联国际地位改变的逻辑结果必然是导致产生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以及一个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
      从理论渊源上看,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以及与之相联的两个平行市场、两个对立阵营的理论是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早在20年代,斯大林就在与托洛茨基的争论中指出:苏联能用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在其他国家无产者的同情和支援下,但无须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依靠本国无产阶级所夺取的政权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但同时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内部建成并不意味能在一个国家获得最后胜利,因为"没有至少几个国家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有免除武装干涉因而不可能有免除资产阶级制度复辟的完全保障。"9根据斯大林的这一理论,苏联共产党(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作为国际革命主要基地的工人专政的国家,应当把自己看作国际革命最强有力的杠杆和助手;另一方面,在这一国家内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应当竭尽全力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确信只要能保住国家,不使任何复辟企图得逞,那么这种建设就可能而且必将取得胜利。"10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为他的战后世界体系观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视为从一国开始,然后全面展开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地陷入危机,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不断地发展壮大,于是资本主义便进入斯大林称之为总危机的时期。资本主义总危机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扩展,社会主义因此将从一国走向数国,然后形成与资本主义平行的政治经济势力,并将最终逐步地取代资本主义。其次,根据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如果没有几个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也就是如果社会主义不能从一国发展至数国乃至最终发展至全世界,那么一国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社会主义在一国建成应该是社会主义在数国发展,以及形成与资本主义平行的社会主义市场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先导,而社会主义向数国扩展,形成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系,则既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逻辑发展,又是对前者的实际保障。
      最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运用政治的和超经济的手段,即通过暴力革命在一个国家内夺取政权,然后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手段在一国之中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这意味着只要条件成熟,运用同样的手段也可以在数国之中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并由此形成与资本主义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市场,以及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
      其实,早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之初,斯大林就已在构想形成两个对立的世界体系。斯大林在1927年接见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时说:"在国际革命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将形成两个世界规模的中心:一个是把那些趋向于社会主义的国家集结在自己周围的社会主义中心,一个是把那些趋向于资本主义的国家集结在自己周围的资本主义中心。这两个阵营的斗争将决定全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命运。"11显然斯大林对实现共产主义有着自己的独到看法,他的思路是:首先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在一国(即苏联)建成社会主义;随后以此为中心形成一个能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且平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最后通过两个相互平行并且对立的世界之间的斗争,社会主义将最终完全战胜资本主义。但是,斯大林是一个政治上的现实主义者,当苏联的力量在20年代和30年代尚未强大到足以将社会主义扩展至苏联之外的其他国家的时候,斯大林虽然有形成两个中心的构想,却不具体提出两个对立世界体系的政治理念,更不在行动上着手建立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只是坚持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保卫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为其内外政策的主导。
      然而由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在逻辑上具有强烈的将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至数国,从而形成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体系的含义,因此,当二战后期出现苏联红军横扫东欧的局面时,这一理论非常迅速地诱发了斯大林对战后世界体系的新看法。斯大林认为战后的世界将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两个对立的世界体系即将出现。面对苏联的力量在东欧势如破竹地扩展,斯大林很自然地感觉到,他所构想的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发展的第二步,即社会主义从苏联一国走向数国,并进而形成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阵营平行的社会主义市场和阵营的时刻已经到来。1945年,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书记米洛万·吉拉斯说:"这场战争的进程与过去的战争决然不同,在谁占领的地区可以由谁来建立自己的社会体系……这场战争不可能有其他结果。"12于是,斯大林在战争刚一结束就公开提出,苏联赢得这场战争是因为苏联拥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他在苏联的占领区建立苏联的社会主义体系作舆论准备。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斯大林选区选民大会上发表公开演说,他明确指出: "我们的胜利说明:获得胜利的是我们的苏维埃社会制度,苏维埃社会制度在战火中胜利地经住了考验,并证明它具有充分的生命力。"13斯大林的这段话显然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斯大林已开始把战时的反法西斯联盟分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股力量;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力量经过战争的考验将不断强大起来,因为战争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斯大林公开发表上述言论时,他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已经在向建立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理论转化了。
      虽然斯大林的战后世界体系观是在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中,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两者因此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是,这两种理论是有明显差异的,特别是在对苏联现实的外交政策的具体指导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而正是这种差异使战后斯大林的世界体系观对冷战的起源具有直接的作用。
      
      1.乔治·凯南:《美国外交》(增订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页。
      2.其实不仅西方学者,而且俄罗斯学者都在苏联档案开放之后,对斯大林的外交政策与冷战起源的关系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迄今在这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专著,除了约翰·刘易斯·盖迪斯的《我们现在知道了》JohnLewisGaddis,We Now Know: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Clarendon Press.Oxford,1997之外,还有爱德华·拉津斯基的《斯大林:以披露的俄国秘密档案为基础的第一部深入内心的传记》EdvardRadzinsky,Stalin:The first InDepth Biography Based on Explosive New Documents from Russia s Secret Archives,translatedbyH.T.Willets.NewYork:Doubleday,1996,伏提克·马斯特尼的《冷战与苏联的不安全感:斯大林年代》VojtechMastny,The Cold War and Soviet Insecurity:The Stalin Year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以及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康斯坦丁·普莱沙可夫两人合著的《克林姆林内部的冷战: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VladislavZubokandConstantinePleshakov,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From Stalin to Khrushchev,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6。其中只有拉津斯基的书已译成中文,并由新华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但书名改为《斯大林秘闻--原苏联秘密档案最新披露》。上述各专著对斯大林外交政策的看法很不相同,尽管他们都运用了大量的新近解密的原苏联的档案材料。
      3.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新编苏联史1917-198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4页。
      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7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5.沈志华、张盛发《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参见《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6期,第55-66页。
      6.参见《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1页。
      7.安德烈·日丹诺夫:《两个阵营政策》,转引自盖尔·斯托克斯编《从斯大林主义到多元主义》The Two-Camp Policy by Andrei Zhdanov,September 1947 from From Stalinism to Pluralism-A Documenar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Since 1945 EditedbyGaleStokes,牛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根据目前中外学者对苏联档案的研究,日丹诺夫的报告完全是在斯大林的授意下完成的,而"两个阵营"的概念则是日丹诺夫请示了斯大林之后才正式公开提出的。参见沈志华《对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从来自俄国及东欧国家解密档案的新证据》。
      8.参见《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62-563页。
      9.《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4-65页。
      10.《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3分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9页。
      11.转引自约翰·刘易斯·盖迪斯《我们现在知道了》,第14页。
      12.《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8页。
      13.《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91页。

    推荐访问:斯大林 战后 冷战 起源 体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