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从次贷危机到经济危机的机制解新

    时间:2021-07-01 20:01: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djy/ddjy201102/ddjy20110202-1-l.jpg
      摘要:源起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应对危机的乏力。相比之下,马克思经济学的危机理论,从描述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的危机可能性,到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与危机周期性,再到虚拟经济与信用制度下危机现实性等一系列讨论,不但指出了其根源在于特定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并由此探讨了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之周期波动的运行机制,更是以独特视角深刻解析了此次遍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由此表明回归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社会哲学应用于市场经济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危机;马克思经济学;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2-008-0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KZXBl0028)
      作者简介:王璐(1977—),女,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研究。
      
      一、次贷危机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危机
      
      2008年9月16日,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因深陷财务危机而申请破产,这是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继贝尔斯登、美林之后无法维继的第三个投资银行。如今,这场源起2007年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已蔓延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9年全球GDP收缩1.3%,美联储预测美国经济2009年下降1.3%~2%,而欧洲央行预测欧元区16国的经济活动2009年萎缩4.6%。再以失业为例,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2009年年底全球约有2.3亿失业人口,比2008年增加5000万人,美国失业率更是达到了25年以来最高的8.9%,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了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体系打击的严重程度。危机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动摇了世界经济金融的秩序,更引起了中西方无数学者对现有经济理论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特别是对于危机发生的原因,各国学术界一直都有讨论。大量的西方文献普遍认为,这次危机本质上是美国近30年来加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的金融理论和政策造成的。因此很多西方学者呼吁“回到凯恩斯”,希望运用凯恩斯主义的一系列政策良方再次挽救西方世界的危机命运,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动用了大规模政府注资救助的手段来缓解和稳定紧张的金融局势。然而,“凯恩斯”是否能够再次挽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命运呢?这显然是西方主流学者们无法回答也不能回答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基于马克思三卷本鸿篇巨著《资本论》的研究而全面剖析现实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马克思经济学,再次成为人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及周期运行规律的重要理论支点。正如发表于2009年5月美国《外交政策》的加拿大学者利奥‘巴尼奇《十分现代的马克思》一文表明的,“经济危机再度掀起了人们对卡尔‘马克思的兴趣。《资本论》在全球的销量一路飙升,这标志着此次危机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大,已使全球资本主义及其卫道士陷入意识形态的恐慌。”“马克思远远领先于其所处的时代,预测了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他精准地预见到引发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一些致命因素,……并预见资本主义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为深广的危机铺平道路’。”无疑,马克思《资本论》的魅力是巨大的,它不但全面探讨了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与运行规律,更以独特视角深刻解析了此次遍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由此表明回归古典传统和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社会哲学应用于市场经济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经济学危机理论的重新解读
      
      相对于危机问题的讨论来说,很多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只是散见于其主要的经济著作如《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部分章节,所以马克思没有一个全面的经济危机理论。如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曼德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马克思”词条中指出,似乎正是由于马克思对危机问题并不系统地论述,致使后来很多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济学家们对“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提出了多种解释,如消费不足论、比例失调论、利润率下降论、以及过度积累论等。然而事实上,这些理论都不足以穷尽马克思本人对危机问题全面而深刻的解析。比如在马克思那里,对经济危机问题的论述是系统而完整的,并自始至终贯穿于《资本论》三卷的全部论述。就像《资本论》第1卷在分析商品流通形式时指出的,“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为此,马克思使用了三卷《资本论》的内容来考察这个“整整一系列关系”是如何使危机由形式上的可能性逐步转变为现实的必然性,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并自成体系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危机理论。简单说,这一理论包含以下内容:(1)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的危机可能性;(2)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与危机周期性;(3)虚拟经济与信用制度下的危机现实性。这里,我们将遵循《资本论》中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其危机理论的全面解析而试图对此次遍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给出一个完整解读。
      
      1.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的危机可能性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源头——商品交换的研究开始,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同时,这两者又同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两重性,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相对应。一方面,货币源于商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货币也是商品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货币本身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在此基础上将劳动价值论与货币理论联系在一起。比如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商品交换,是因为商品中凝结着人类的抽象劳动这种共同的东西,它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但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并不是在生产中如何合理分配这种劳动资源,而是资本家对货币利润的追求,这种货币利润的来源正是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货币不仅是资本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资本追逐的唯一目标。
      在这种货币经济的背景下,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物物交换的简单价值形式一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一货币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由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到派生出的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功能,考察了货币的产生及其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以此说明劳动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获取收益(货币增殖)能力的基础。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区分了两种商品生产过程。其中,一个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简单商品生产、即“W—G—W”(商品—货币—商品),它由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独立小生产者构成,不存在雇用劳动者而只是“为买而卖”。另一个是为了获得包含更多价值的价值而生产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即“G—W—G”(货币—商品—增殖的货币),它体现了资本家雇用劳动生产是为了获取增殖利润的资本主义关系。显然,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简单商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区别,即

    推荐访问:经济危机 机制 危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