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国哲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价值论基础

    时间:2021-07-01 08:03: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实现了引领人类整体发展和进步的理论跨越和价值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理念力做出多元主义的价值评价和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选择,离不开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根植于中国哲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中,体现着中国哲学的智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哲学;价值论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整体性、持久性发展,超越过去狭隘的民族视角,力图作出多元主体的价值评价,进行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选择,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应用:它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国哲学为这一思想提供了坚实的价值论基础。
      一、“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做多元主义的价值评价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价值客体的效用和价值,需要价值主体去认知和评判。这种认识和评判是价值主体对自身需求的自我认识,是对客体价值的理性认识,也是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综合评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肯定发展和变化的哲学,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评价方式也理应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文化领域的一次价值论革命,它首先要摒弃的就是关于中西方文化根本对立的旧思维和旧理念。
      长久以来,在面对文化差异的时候,西方习惯使用基于自身的价值标准与文化观念的“中西文化对立”式的话语体系。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标准僵化、评价标准单一,长期影响着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限制着人类交往实践的突破性发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观点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说:“在这个新世界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的冲突。”这种关于文化的观点是旧有文化评价体系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以来西方主导的文化评价标准的真实写照。
      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人自古就持有和善、包容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出访中多次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谓“各美其美”就是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在爱护本民族文化之美的基础上,理解差异之美,创造大同之美。中国人还有“和而不同”的辩证法思维,认为“和”与“同”是紧密联系又全然不同的范畴。“和”的状态指不同文化间并行不悖、和谐共生;而“同”则是排斥个性,强行同一。可以说,中华文化对待他种文化的态度始终秉承“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中国哲学体现着“和”的哲学理念,具有兼容并蓄的道德情操,重上“以和为美”的价值尺度和价值评价标准。
      习总书记特别尊重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在对待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时,高度赞扬了不同文化的差异中所呈现出的“美”与“和”。习总书记认为我们对待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绝不应采取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形式,而是要在差异中寻求一种“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价值。他在2016年 11 月秘鲁国会演讲时提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摒弃传统的对于世界文化看法的割裂分析和比较,主动寻求人类文明的整体性价值,力图做出多元主义的价值评价,就是从中国哲学“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传统中发展而来的。
      二、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做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选择
      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人们总要根据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进行鉴别,选择一种能够达到实践目的的价值评价,这就是价值选择的过程。西方文明强调以权利本位为基础的契约观,群己权界清晰,并将这种契约关系推演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当中,单纯的以联盟、条约等法律形式将诸政治体的关系建立起来。维系这种契约关系的根本是利益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内,在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范围内,普遍运行着利益本位的国际交往关系,遵循“零和博弈”、“丛林政治”的价值原则,在处理人类全球性问题时,倾向于做以“我优你劣”思维下的价值评价和“冲突对抗”视角下的价值选择。
      中华民族历来是友好、和善的民族,“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华人民的基因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中华道德秩序与社会伦理建设的基石,中国自古有“移孝作忠”、“移悌作敬”之言。在中国的社会伦理传统中,“国家”与“社会”是完美契合并和谐同构的。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为每个人的父亲,地为人的母亲,现实的人都是天地和合而生,禀受天地之气而成人之性,人在天地宇宙之间藐小微茫,与世间万物一样是天地同质,即都是阴阳二气所成之身,其中的“太虚”之气则决定了人的本善本美之性。既然普天之下的人与万物皆是我的同胞兄弟,那么,我就映带以手足之情对待遇同处于世间的人与物。张载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基础上,概括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精辟论断。“中国人讲“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就是在家本位的基础上强调责任本位和家国同构。中国的伦理价值、社会结构、文化心态都是在这个维度下展开的:國家是一个放大的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伦理规范被泛化到社会领域。可以说,中国人对“和”与“让”的认同是根植于内心深厚的情感需求与价值情怀的。
      201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可见,习总书记非常重视挖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的合理要素和优秀基因。他倡导世界各国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培养人类“心心相惜、命运与共”的情感共识,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整体本是命运与共的“一家”,面临着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正努力创造着属于全人类的幸福与安宁。习总书记强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思想做出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选择,正是从中国哲学中寻找的精神力量,力图以中华文明的智慧弥合分歧、共情共进、化解人类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寻找人类整体的出路与前景。

    推荐访问:价值论 共同体 中国 哲学 命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