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和谐世界的建设

    时间:2021-06-27 04:01: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 资源环境瓶颈;科学发展观;发展模式调整;和谐世界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制约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可能引发国际关系的紧张。我们要想实现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必须首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意味着一种新型文明方式的开始,它将为和谐世界的建设带来新的希望。
       [中图分类号] D8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257-2826(2007)11-0061-05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内容中包含着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用十七大报告的话说,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我们应当看到,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增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国际关系和谐。而这三个和谐的内容又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其中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是最关键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三个和谐的重要途径。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不仅仅只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和谐世界的希望所在。
      
      一、 中国人口和经济增长与和谐世界的关系
      
      从世界的眼光看,目前整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过度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战略思维都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现实。早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其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就提出,世界范围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已经到了自然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就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到现在35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峻。从1973年到2006年,世界人口从39亿增加到66亿,增长了69.2%。[1]与之相应,按购买力平价法估算的全球GDP也从16万亿美元增加到66.8万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这两个数字让人们切实感到了增长带来的压力。
      中国始终是世界上头号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和经济增长对世界资源环境形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这30多年中,尽管中国由于较早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少生3亿多人,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仍然新增近4亿人,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人口增长国。
      同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速度要快得多。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看,1973年中国实际GDP为7 400亿美元,占世界GDP的4.6 %。到2006年,按官方汇率统计的中国GDP(不包括香港、澳门)是2.63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5.46 %,30多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06年中国GDP达到10万亿美元,仅次于13.1万亿美元的美国而居世界第二,占世界GDP的比重达到15%,是同期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
      我们应当从两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对于和谐世界建设的意义。一方面,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意味着向建设公正世界迈出了一大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发展会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步伐,甚至被公认为是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助推器。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对外经济合作更有利于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强大,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整体地位,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同时,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程度。此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抑制霸权主义对中国或其他弱小国家的任意宰割。这些因素都将有利于增进世界的和谐。
      但如果从资源环境角度看,对资源的过度利用无疑会加剧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而这又会成为导致国际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是实现和平崛起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条件。
      
      二、中国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不仅自身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而且还给世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忧虑。从资源角度看,中国在能源、淡水、耕地、海洋渔业、林木产品等方面都面临着紧缺,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行为都具有外溢影响。
      中国已被公认为是“世界加工厂”。巨大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2006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达到17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5.6%,仅次于消费23.3亿吨的美国而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很落后,93.7%是不可再生能源。其中煤炭占70.2%,原油占20.6%,天然气占2.9%。而水电、核电和其他可持续性能源比例只占6.3%。[2]
      虽然在过去中国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比经合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比美国高30个百分点左右,[3]但今后对外部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上升,2006年达到1.8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1.9%。[4]为拓展能源进口渠道,近些年中国政府开展了非常活跃的能源外交。
      这一趋势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作为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大国的美国对此更是感到紧张,布什政府还责成能源部、国防部、国土安全部一道对中国的能源影响进行评估,并于2006年2月发表了专门的评估报告。 
      由于气候变化、污染和过度开发,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这不但制约着中国的工业发展,还对农业生产带来隐患。而耕地减少和荒漠化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粮食安全的严峻性。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开始,西方就一直从各种角度宣传中国粮食威胁论。虽然中国学者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驳,但从实际情况看,世界粮食市场和中国粮食市场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大国粮食状况的微弱变化都有可能带来全球性的恐慌。比如最近不少国家为应对能源短缺而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结果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粮食市场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进而带动了国内禽蛋和猪肉价格的全面上涨和紧缺。如果中国政府为增加禽畜生产供应而到国际市场大量购买粮食、饲料和畜产品,势必又会反过来加剧全球性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形成恶性循环。
      海洋渔业资源也是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领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海洋捕捞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末上升到8 000万吨之后开始出现波动,产量始终介于7 700万吨至8 670万吨之间。鉴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得出结论说,海洋捕捞量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可供潜力。如果继续过度捕捞,将会造成海洋渔业资源的进一步枯竭。[5]在全球总资源量日益萎缩的情况下,中国的海洋捕捞量迅速增加,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400万吨猛增到90年代末的1 700万吨,之后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6]从1988年开始,中国就成为世界头号渔业生产大国,海洋捕捞量遥遥领先于捕捞量不足1 000万吨的第二名秘鲁。
      由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新形成的木材消费市场,世界木材加工业正向中国转移,使中国成了世界木材产品加工厂,并导致木材进口激增。据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从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间,中国的林产品进口量增长了4.5倍,达到1.21亿立方米。其中原木进口增长了10倍,达到2 631万立方米,占2004年全球原木进口总量的21.9%。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林产品进口国和消费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原木及木浆进口国。[7]中国木材消费和进出口加工量的增加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推荐访问:中国 环境问题 面临 和谐 建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