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与对策

    时间:2021-06-26 12:02: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人文精神,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到为人的生命扩展、丰富和提升而存在的本意之上。文章提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举措,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现实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学子,其人文关怀当然不仅体现为对大学生当下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更应该关注的是大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最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健全人格。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人文精神的推动,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古语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重要视点。
      一、人文关怀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
      “人文关怀”是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与人的价值、尊严、人格、命运、生存等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念问题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起点是人,归宿仍然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就是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1.尊重大学生思想与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中,必须充分考虑受教育者需要的多层次性以及思想道德层次的差异性,实现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多样性转化。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思想道德层次、需要层次、身心特点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订应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在强调共性的同时,给予人的个性更多的关注,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和思想实际出发,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重个性的丰富性,注重不同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为个体创新力的生成及终极价值的实现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努力开发其潜在的个性优势。同时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不可攀的弱点,变单纯的说服教育为充满人情味的贴心关怀,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提升有效性。
      2.做好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学生思想与身心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缓解学生的精神困境,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就要求将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寓教育和管理工作于服务中,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学生的物质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要全方位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从学生的精神需要出发,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完善人的道德境界、突出人格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最大限度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价值。
      3.注重隐蔽性、渗透性、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灌输性和劝导性的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须注重隐蔽性、渗透性、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隐蔽性。在教育内容上,应减少直接进行抽象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的概念教育,少向学生提供现成的价值标准;在教育过程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可以不露痕迹地把意图隐蔽地贯穿于其中,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相信学生按照自我价值导向做出的自主判断。隐蔽性的教育可以克服教育受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潜意识的逆反抵触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第二,利用各种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生活环境、组织活动和文化氛围中去感受和体验,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为教育对象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受教育者的心灵,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和性格气质。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人文关怀的机制建设
      1.注重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相结合,建立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契合人的本性,它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种全方位综合教育活动。比如在通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帮助大学生培养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身心和谐的健全人格。关心学生、服务学生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搭设服务平台,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
      2.注重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相结合,铸就和谐校园文化机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最基本的层次来看,表现在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大学往往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以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向心力彰显其青春活力、智慧光芒、人本关怀的精神特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真正贯彻人性化的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就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发展人文科学的社会共融校园文化。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不断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注重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关注弱势学生群体,对个性突出的学生予以尊重,消除在住宿、评奖、选干、入党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等级差别。其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归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很大,部分学生很难适应这些环境变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要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学校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文明生活等具体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举措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和身心关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要以“情”载“理”,实现情与理的有机契合。构建以情感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是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
      1.把“以情感人”融入教学育人中。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结合专业实际、学校实际,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强化师德的教育主导作用,整合两课教学、专业课程、第二课堂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平台,形成育人合力。二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于各学科中,达到全方位的教育效果。除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以外,每一门学科都可以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分解、贯穿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全过程中去,构建一门为主、各学科有机渗透的模式,在知识性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无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
      2.把“以情感人”融入实践育人中。注重实践养成,充分发挥校园高雅文化建设、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志愿者服务、学生理论社团活动、网络主题教育、学生守则宣讲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作用,在精神感召中构筑学生的价值理念。将集中化、规模化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日常化、经常化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将基地化、项目化的技能培训与职业理想确定、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组织专业能力强的青年团干部和优秀学生骨干组成志愿服务小分队,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3.把“以情感人”融入环境育人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熏陶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效果。重视校园网建设,形成精神文明建设与教学、科研、管理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具体生动的校园网络系统,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领导、老师积极创造条件和平台,给予了学生亲人般的关爱,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让学生专注学业、快乐成长,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校园氛围。通过师生结对子、实施助困工程、心理关爱活动等,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学习压力大、就业焦虑、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人间真情,养成感恩回馈、奉献付出的美好品格,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美好心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2]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1,(4).
      [3][美]戴维·波普诺.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3).
      [5]田海平.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探索[J].人文杂志,2000,(2).
      [6]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清华大学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N].光明日报,2007-05-03.

    推荐访问: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 关怀 人文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