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人文精神视角下的农民工道德建设

    时间:2021-06-17 00:03: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当前,农民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着一些道德困境,通过从制度、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社会人文关爱方面对其道德困境进行根源性分析。最后,以人文精神的视角提出加强农民工道德建设的三大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 道德困境; 人文精神;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94-04
      
      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有着巨大贡献,但一直被视为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人”,享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发展成果。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农民工的道德建设虽取得一些成就但仍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如何以人文精神的理念加强农民工道德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三农”问题研究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民工的道德困境
      
      农民工其身份是农民,现在他们离开故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各种行业奔波忙碌,他们要跟城市市民一样遵守工作单位的规章制度和所在城市道德行为习惯,身处新的道德环境,面对形形色色的新事物,他们传统的道德观念、评判标准和行为方式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他们陷入进退两难的道德困境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美德方面,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的传统道德观念面临挑战
      在农民成为“工人”前,其家庭结构一般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有的还可能是四世或五世同堂,他们不仅要从事整个家庭最重的体力劳动以维持家庭运转,还要照顾病、老的长辈和正需教育、成长的子女,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多,家庭情感深,关系融洽。在这样的家庭生活背景下他们的家庭观念,家庭责任感就比较强。而进城务工的农民,据有关资料显示,80%以上是独自打工的,由于长期无法与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对老人的孝敬、对儿女的培养、对妻子(丈夫)的关爱显得十分艰难,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也逐渐弱化。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而且随着农村父母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儿童留守农村且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据调查显示:我国有1.5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教育和照顾,留守儿童的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等诸多问题。同样,老人也只能留在农村,由农村养着,有的甚至流浪乞讨而无子女问津。
      现代城市生活给农民工婚姻、家庭观念以巨大冲击,他们不再死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抱个老婆热炕头”的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同时,由于农民工失业率高,生存压力大,心理承受力弱,使夫妻双方的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减弱,加上夫妻长期分居,农民工的婚姻、家庭比较脆弱,离婚率逐年增多,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法院记录该区农民工离婚案件2007年为298件,2008年为387件,2009年1~5月为163件,约占该院当年离婚案件总数的50%以上,个别法庭甚至超过半数。
      2.在职业道德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受到挑战
      农民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他们也许不认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20个字,更不知道“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我国公民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但在行为上,他们已经习惯了“八个月种田,两个月蹲闲,两个月过年”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热爱养育自己的几亩土地,并在自己土地上忙得不亦乐乎;在对诚信认识上,他们信奉孔老夫子的话“民无信不立”。中国经济发展重大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工用自己的血汗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辍耕耘的结果。
      现在,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道德观、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上发生巨大冲突。由于户籍壁垒,多数人无法在城市定居,即使在城市里买了房子,也无法使他们从“农村人”变为“城市人”;身份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既不是正式市民,在单位也不是正式职工;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方面的欠缺使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工作、生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得再好,也很难得到深造或升迁的机会,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严重损伤了农民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一些进城农民,经商过程中缺乏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大到不严格履行经济合同、做假账、偷税漏税,小到短斤少两、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偷工减料、鱼目混珠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也给社会的和谐带来极大危害。
      3.在社会公德方面,社会公德意识薄且易“化”
      农民工社会公德意识相对较弱。一方面,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受乡村狭隘的传统小农思想影响较深,加之他们忙于耕作,与他人、社会沟通、交往甚少。缺少和他人、社会的交往,社会性就弱,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就显得更微乎其微,社会公德意识弱、公德水平低。
      另一方面,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心理和拒斥态度使农民工身上很多传统美德如:善良、朴实、勤劳等等渐渐的发生蜕变。新的道德环境和城市人际交往的功利性加重了他们对城市反感、彷徨和不适应。从而对城市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对公共环境和公共财物甚至产生恶意破坏和企图盗窃的不良道德心理和行为。
      
      二、产生道德困境的根源
      
      农民工面临的道德困境其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厘清农民工道德困境的根源才能正确认识这一道德困境,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民工道德建设。农民工道德困境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性障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存在不仅仅阻断了合理的社会流动,割裂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更贻害深远的是黏附在户籍制度上一系列的城乡有别的带有“城市中心主义”制度倾向的不合理的政策、体制。可以说,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本身就是对农民的歧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制度性障碍是造成农民工道德困境根本性因素。
      在就业工酬上,由于农民工被附以农民的标签与城市正式工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 2007年江苏省农民工的月收入只及城镇职工的57.3%,1/3农民工无偿加班,50%以上的农民工甚至每周工作达60~70小时。农民工承担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却并没有因为这些工作的高艰险性而得到更多的报酬,而且农民工工资被克扣和拖欠现象也很严重,很多农民工在外辛苦一年,过年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在政治待遇上,民主平等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民主平等不仅意味着机会平等、参与社会的平等,还意味着结果的公平、公正。尽管我国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始终没有得到市民和工人的身份,享受不到正式市民和工人同等的权利。如以务工证、暂住证等为手段抑制外来农民的就业数量,人为地设置一些壁垒,使农民工很难跨过那道高高的“门槛”,无法与城市市民展开公正、公平的竞争。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据调查,只有11.9%的人加入城市的一些组织,他们在城市基本谈不上行使政治权利,参与民主生活,实现政治愿望。
      在社会保障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设计上就没有把农民工纳入其内。具有农民身份的工人享受不到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缺乏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就助,更享受不到应得的单位和社区福利,被相对完备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无情地排斥在外。农村把青壮年劳动力输送到城市,而城市却把劳动后伤残病弱者退回农村,把抚育子女、赡养老人、养病疗残等社会负担都抛给农村和农民工。

    推荐访问:农民工 道德建设 视角 人文精神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