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试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

    时间:2021-06-15 12:0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前,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这个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从目前我系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他们择业的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提出了建立正确的就业观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校收费制的并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就业制度的改革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观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高校的特殊阶层,在经济和就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如何科学构建正确的就业观,已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1 简析我系经济困难大学生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年年扩招,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数也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如图所示,我系经济困难大学生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年我经济困难大学生为135人,而2006年我系经济困难学生数为212人,是2003年的1.57倍。
      在这些经济困难大学生中,大部分学习上勤奋刻苦,学习目的性明确,表现优异,能获得各类奖学金和经济困难大学生激励奖学金;积极参加学校的社会工作,担任学生干部等,均表现良好;生活上比较简朴,学习之余主动参加校外家教等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
      在国家助学贷款、国家政府奖学金、减免学费等“奖、贷、助、补、减”政策的帮助下,这些同学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能得到基本保证。但由于“奖、贷、助”只能解一时之急,到了大四,经济困难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缺乏诸多有利条件:来自边远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后盾;面对日益高涨的就业成本,他们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同时还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虽然考研深造也是高校毕业生的一种趋势,但对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讲,却只是一个梦想。因为3年的研究生学习,对贫困家庭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眼前人均三、四千元高昂的考研“成本”,也让一些经济困难大学生望而却步。每年大约有60%以上的学生愿意考研深造,而90%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却往往只有“华山一条道”选择了就业。
      
      2 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择业的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
      
      2.1 经济困难大学生择业的积极心理
      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特殊的环境和经历中接受了贫穷和艰辛的折磨,这些特殊的经历造就了大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屈向上的精神。他们大多具备以下的积极心理:
      (1)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抱负(心理)。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具有一种奋发向上的豪情,立志在学成之后回报社会,充分发挥并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们有的踊跃报名参军,走上保家卫国之路;有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建设,他们希望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做出贡献的同时,能够比自己的父辈们更高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2)饮水思源、造福家乡的志向(心理)。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心系家乡人父老,立志用自己所学去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这种心理愿望会更加突出和强烈。很多经济困难大学生放弃去大城市、大公司就业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运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3)自强不息、敢于竞争的心理。他们大部分会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面对困难从不轻易言败,相信只要敢于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在校期间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积极主动、敢于竞争,准确把握自己就业方向,不怕遭受挫折和失败,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求职态度,最终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上述概括的这些心理特点只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体现出择业心理的积极一面;但在巨大就业压力下,仍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经济困扰和艰难经历以及家庭对他们过高的期望,加上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导,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存在着消极心理特点,引发了一系列难以逾越的思想障碍。经济窘迫导致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成绩、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反之亦然。下面笔者就这种浅谈他们择业心理消极的一面。
      
      2.2 消极的择业心理
      (1)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急功近利”心理。由于家庭或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经济困难大学生认为自己是“草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考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光宗耀祖。“要面子、怕风险、求稳定”的择业观念使他们不愿意下基层、到农村、更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从事艰苦的行业。他们只将求职盲目放到大中城市的高收入岗位。更有急于脱贫者,盲目发展创办公司或参加各种传销、直销活动,结果颗粒无收、负债累累,有的甚至误入歧途、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步入大学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导致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在求职过程,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有的因在择业竞争中失利而垂头丧气,抱怨“出身”不好,生不逢时;有的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能够接纳自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逐渐形成一种灰色的人生观和处世观。而贫困大学生的上学费多由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因此,面对就业压力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
      (3)严重焦虑的“紧张”心理。在学期间,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把取得高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成才,彻底改变现实命运,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而现实生活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较高的学习目标需要付出相对多的学习时间和因勤工俭学而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使他们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在学习期间压力较大。而找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个较长的过程,如果不能一下子找到工作或者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他们往往产生严重的焦虑和紧张心理,甚至因为压力过大产生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恶性循环,无法以正常的心态求职。
      
      3 构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上面分析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明确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仅受社会、家庭等外因的影响,而且受到自身就业观念的制约。所以,单纯地从经济上帮助贫困生是治标不治本的,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还是落脚到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上,并且需要我们想方设法,通过采取各种办法,加强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要进一步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迈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构建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迫在眉睫。
      (1)深入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大一开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大一开始要着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教育观教育,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认识到“要赢得竞争,还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促成他们热爱所学专业,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大二和大三要突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逐渐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健全人格,减少因经济上贫困带来“自暴自弃”或“自卑”心理的影响;培养艰苦奋斗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尽量降低“急功近利”的心理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竞争。大四则要一方面加强国情教育和就业形势教育的,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他们认识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可通过开设求职心理辅导课或其他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方式,主动去减轻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压力,缓解他们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推荐访问:经济困难 高校 学生 就业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