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21-06-09 12:00: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已有十余年。伴随着招生学校的迅猛发展,各种问题也纷至沓来,以致有“合法性”危机之说。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区域地方性大学如何抓住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结合地方公共事业发展需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性大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Abstract: The subject of public management has been existed in our country for more than 10 years. Qualified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s has been expanded from 2 to 472 in this decade.With their rapid development, various problems come, in which Legal Crisis stands out.Facing such severe situation, It’s urgent how local universities catch the chance of education reform to develop their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pattern to fulfill the local public management need .
      关键词:区域性地方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 local university public management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pattern
      作者简介:龙兴武系湖南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
      
      吉首大学教改项目(200624 200708 200838)
      
      区域性地方高校是指由省(市、区)属或省直辖市(地、州)属的,主要由地方负责经费拨付和行政管理的高等院校。截止2007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共有1908所,其中地方所属所管院校179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84.2%[1]。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从整体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随着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以地方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的建立,地方高校不仅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而且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撑和文化动力是区域地方性大学的重要使命。一方面,地方政府日益成为区域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另一方面,区域高校主要面向地方办学,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科技和文化的需求,二者间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地方高校具有一般普通高等学校的一切共性,但又有其特殊性。如何把握地方高校办学的特殊性,构建符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现今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专业。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招生,到2000年全国招收该专业学校就有57所,2001年132所,2003年220多所,2006年303所,至2009年底,我国已有47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其中的大多数属于地方院校。专业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
      伴随着招生学校的迅猛发展,各种问题便纷至沓来:诸如专业定位不清晰、职业定向欠明确、课程设置显杂乱、师资队伍非专业化、社会资源依托不力、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历史积淀不足、毕业生就业不够理想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低等等,以致有“合法性”危机。面对如此“严峻形势”,紧贴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走向,深化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区域性地方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依托学科,把准专业内涵是区域地方性大学建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而学科与专业建设则是大学有效完成这些职能的基本载体。那么,何为学科,其与专业是何种关系?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1983)一书中提出学科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作为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对此界定,学界一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学科的涵义:一是从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学科是一种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二是从传递知识和专业教学的角度说,学科就是教学的科目;三是从大学里承担教学科研的人员来讲,学科就是学术的组织,即从事科学与研究的机构。而专业则是学科衍射范围内“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3],是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分工需要而进行的专门人才培养活动,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水平高低对大学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产生丰硕的科研成果、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具有直接的影响。加强学科建设不仅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使其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及时充实到教材、课程中去,才能使专业产生新的活力,并整合到人才培养中去,使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为此,每一所大学都期望通过不断提升学科水平,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人才的培养通常是通过一定的模式实现的,而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4]。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一方面,它是在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有机结合下才能实现的一个人才培养规划;另一方面,它又是基于社会外部需求和自身教育资源配置而形成的教育过程,体现着办学者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是人才成长和培养方案的管理执行过程。专业依托学科而生长,学科随着专业的发展而繁荣。因此,区域地方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明确依托学科,准确把握专业内涵。
      就专业与学科的渊源关系而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化密切相关。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的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职业化管理需求。顺应这一社会发展需要,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等美国多所大学先后开设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巨大需要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作为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然而,实践中人们对本专业依托学科,专业内涵并不十分明确,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着“合法性”危机。解决此问题的基本前提就是进一步明确学科依托,准确把握专业内涵。

    推荐访问:探析 地方性 定位 区域 人才培养模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