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转折在1947:刘邓大军浴血大别山

    时间:2021-05-24 20:04: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dbg/sdbg201710/sdbg20171003-1-l.jpg
      70年前的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向大别山进军,揭开了全国性大进攻的序幕——解放战争开始进入国统区,中国革命从战略防御轉入战略进攻。这支队伍在大别山血战7个月,付出了重大牺牲,人员损失过半,换来了1947年年底历史的彻底转变,后来被人称之为大转折。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难痛苦的历程,幸存的老兵们多年后回忆说:“红军、八路军是苦出来的,可到了大别山,那日子比长征、抗美援朝还要苦……”进入大别山后,刘邓大军所面临的,不仅是残酷的现实和严峻的敌情,更面临着十几万人马的粮食供应问题。冬天即将来临,1947年的那个冬天,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寒冷……
      从1946年6月下旬全面内战爆发算起,到1947年6月,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国共双方在战场上拼命厮杀,互有得失,双方都声称自己获得了重大胜利,国民党收复了大量“失地”,共产党则以解放区大部分城镇为代价,换取了歼灭敌人大量兵力的胜利。
      1947年2 月17 日,蒋介石在一个长篇大论的讲话中谈到军事方面,他踌躇满志地说:“一年余以来,政府要收复什么地方,就收复什么地方。所以在这种交通和军事情势之下,共产党绝对不能流窜幸存。现在共产党还想把政府拖倒,这无异是一个幻梦,某报反而替他们宣传,真是可笑之至!”蒋介石对共产党的轻视溢于言表。
      对胜利时间的估计,毛泽东是慎重的,他说:“我们只要熬过明年(1947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革命胜利还有相当长的时间,我过去曾说过,少则三年到五年,多则十年到十五年。”毛泽东很清楚国共军力之间的差距,和蒋介石的“可笑之至”一样,毛泽东的一个“熬”字,把共产党人面临的严峻形势说得清清楚楚。
      回过头来打量1947 年,把“南京的自信”和“延安的胜利”这一意义相悖的词组放在一起,实际上并不矛盾。这一年成为国共双方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最有戏剧性的一年。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猬集陕北和山东,形成“双矛攻势”,形势十分严峻。对此,毛泽东决定下一招险棋,做出了“三军挺进,经略中原”的进攻战略部署: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亲自指挥,从国民党南线战略防御的中央实施突破,先战鲁西南,然后跃进大别山,以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平汉铁路以东,淮南铁路以西为作战范围 ,这样可以东胁南京、上海,西逼武汉,北迫郑州、洛阳,南抵长江,驰骋中原,震慑江南蒋介石的基本统治区。
      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由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指挥,从晋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以黄河、渭水以南,汉水以北,平汉路以西,西安、汉中线以东为作战范围。
      华东野战军主力,由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亲自指挥,先挺进鲁西南,然后进军豫皖苏边区,以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平汉铁路以东,运河以西为作战范围。
      刘邓、陈粟、陈谢三军挺进中原,分别在大别山、豫皖苏、豫陕鄂形成了“品”字形互为犄角的有利战略态势,是刺入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三把尖刀,是共产党军队第一次大规模向敌人统治区域主动进攻。
      南京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战略转变一无所知。蒋介石此时正放眼全国战场,根本连想都没想过共产党人还有这个胆子,十几万人马,连后方都不要,从黄河岸边一跃而饮马长江,从晋冀鲁豫的老解放区一下跳到他在南京的卧室门口。
      这个从军事常识角度出发,怎么看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然而,不按常理出牌,是最厉害的杀招。
      1947年8月7日黄昏,晋冀鲁豫野战军的12万多大军开始浩浩荡荡地向大别山进军了!
      为了保密,刘邓大军星夜南下,隐姓埋名,将每个部队都更换了代号,以参谋长的姓氏加村庄为代号。野直参谋长是李达,就叫李家庄;一纵参谋长是潘焱,就叫潘店;二纵参谋长是王蕴瑞,就叫王家园;三纵参谋长是曾绍山,就叫曾家庄;六纵参谋长是姚继鸣,就叫姚关屯。
      经过十几天的快速行进,8月27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淮河,胜利进入大别山。蒋介石得知后,大为光火,怒斥各部的失职,但已无可奈何。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边界,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是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战略价值。因此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就连侵华的日军都从来没有忽视过这个地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冲冲杀杀,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几乎都染有鲜血。
      刘邓大军的底子是原抗日战争中的129师,而129师的底子则是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就是从大别山起家的,刘邓大军中的许多指战员都是大别山人,如陈再道、陈锡联、王近山、杜义德等。他们对于大别山,有更特殊的感情。
      8月30日,刘邓首长向部队发出指示,提出“鄂豫皖子弟兵大回家”和“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的口号。这些“鄂豫皖子弟兵”都是红军长征时就离开了大别山,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许多当年从大别山出来的老红军,说起大别山时,都是眉飞色舞:“到了大别山就等于到了家,这里是老根据地,到了那里群众就会欢迎我们。”家乡在北方的战士们一听也很高兴,觉得大别山有群众基础,到了那里就像鱼儿到了水里一样,打起仗来也顺手。
      然而战士们并没有想到,经过多年的战乱,大别山人民的革命热情已不像当初那样激情澎湃了,他们更现实也更实际了,他们只想守住土地安静地生活。任何一个连续经历了20余年战火的地方,人们再有激情,也会对战争或多或少地感到厌烦,不管这种战争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
      战士们期待的百姓箪壶食浆以迎义师的场面并没有出现,相反,更多的是疑惑、惶恐、不安的目光。等待刘邓大军的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考验。
      毛泽东对跃进大别山的前途,曾做过三种估计: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他要刘邓从最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

    推荐访问:大别山 浴血 转折 邓大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