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论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之路

    时间:2021-02-22 20:00: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生态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萌发于欧洲并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范式,为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的双赢,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启迪。生态现代化需要全方位的环境治理与改革,就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态现代化实践来看,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是可能实现的,并且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生态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为了实现绿色发展,黑龙江省应当以生态现代化为参考,从省情出发,牢固树立“保护式开发”的理念,加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手段,通过设立“黑土地银行”等方式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协调产业布局,利用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和农业大机械化的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使产业布局逐渐适应生态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和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环境素养,从而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4-0070-04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此可见,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取得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萌发于欧洲并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荷兰、英国等,最早出现生态现代化理论并得到逐渐发展。后来,关于生态现代化的经验研究拓展到了整个欧洲以及东南亚地区,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理论。大部分的研究都认同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由德国学者约瑟夫·胡伯在1985年提出的。事实上,生态现代化首先是作为一种对现代化探讨的理论而存在的。
      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以及世界各国的竞争加剧,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在东西方国家都得到了强烈共鸣,现代化理论也日趋成型。但伴随着工业化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经济发展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代化以及现代性,思想界和理论界纷纷展开了大讨论。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开始逐渐被后现代化理论所挑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开始热衷于对各国发展中的新问题做不同学科的探讨。其中,对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所引发的环境衰退和生态危机等问题的思考促发了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产生,生态环境的衰退为生态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态现代化理论首先被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官员和产业领袖们所认同,然后经由跨国公司加以推广,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开来。著名的社会政治学家约翰·S·朱迪克(JohnS.Dryzek)在1997年发表力作《地球政治学》的第八章“工业社会及超越:生态现代化问题”中,把“生态现代化”看作全球政治的重要概念。他认为,虽然无法估计我们目前向生态现代化的目标走了多远,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态现代化对于造纸业、汽车制造、化学工业等行业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它的核心内容是承认经济与环境的“正和”关系。关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影响较大且形成了独立的理论观点的主要有四个:
      第一,以马丁·简尼克(MartinJanike)为代表的预防策略论。简尼克以预防策略来衡量生态现代化,以补救策略来说明非生态现代化。他认为,生态现代化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技术创新、社会变革等手段使生产、消费等环节更加适应环境的良性发展。第二,以阿瑟·莫尔(AtherJ.Mol)为代表的社会变革论。在莫尔看来,现代化不应当被全盘否定,经济与环境可以实现共赢的局面。他认为,生态现代理论有四个特征:一是科学技术并非导致环境衰退而是有助于实现生态改良;二是市场主体可以作为改善环境的利益方而存在;三是环境的改善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作用;四是公众在环境变革中应当有条件成为正向的支持力量[1]。第三,以哈杰为代表的综合性新政策论。哈杰认为环境污染等问题是资本主义内部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或社会结构造成的,只有彻底改变这些结构才能达到环境改善的目的。第四,弱化与强化论。克里斯托弗将生态现代化分为弱生态现代化和强生态现代化两种,弱生态现代化是以技术统治主义(technocratic)为核心的概念,强调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来解决环境衰退,强生态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及和谐共生关系,更加关注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综合各家观点,我们不难发现,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承认经济和环境的“正和”关系,即环境保护不会妨碍经济发展,应用经济手段也能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早期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强调技术及国家、市场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整合了包括资本、人口、信息等在内的更多的因素。由于其具有维护经济发展又提倡环境保护的双重维度,迎合了政府、企业、环保团体等多方心理,传播速度非常快。最早在一些欧洲国家成功地指导了环境和经济发展实践,通过调整能源价格、征收“生态税”、推广替代能源等手段逐渐理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传入,东南亚国家、包括中国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的双赢之路
      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中国政府长期的基本国策之一。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政府在1979年就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在1983年明确将其确立为基本国策;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再次确立了环境保护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1995年,中共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议题再次获得了全社会的关注;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2]。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提到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注重环境保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更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加强环境治理。

    推荐访问:之路 经济社会发展 双赢 生态 区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