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耕“织”结合奏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乐章

    时间:2021-01-30 04:01: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山东省滨州市姜楼镇立足自身特点, 发挥传统优势, 形成了耕“织”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 取得了重大成就。
      关键词 耕“织”结合新农村建设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 各地纷纷以此为契机, 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
      今年暑假, 我们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情系滨州, 科教兴农”国家级重点团队对山东省滨州市姜楼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通过调研发现, 在第一产业发展上, 姜楼镇非常注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特色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有声有色;在第二产业发展上, 姜楼镇依托传统的优势产业- - 化纤绳网制造业发展了一大批民营企业, 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姜楼镇作为黄河三角洲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 牢牢把握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这二个基本点,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了姜楼镇耕“织”结合、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范例。
      我们这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为主要方式, 深入农户,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 取得了第一手的翔实资料。姜楼镇地处黄河下游鲁北平原, 总人口约5.10 万, 人均耕地面积较多( 人均超过2 亩) ,而且土壤肥沃, 适宜果蔬生长; 同时这里化纤绳网( 泛指国家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制造业发达, 是姜楼镇的支柱产业。一个仅5 万多人的乡镇, 其化纤绳网的产量竟占全国的10%。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耕“织”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姜楼镇在滨州乃至山东生省属于欠发达乡镇, 但在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下, 姜楼镇2005 年地方生产总值已达到5 亿元, 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 余元, 远远超过其所在的惠民县的人均收入水平, 在全省也处于前列。
      
      1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发展有特色农业
      
      1.1 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提高经济效益本镇共有耕地11 万亩, 人均土地2.10 亩, 果园面积15 万亩,人均2.90 亩。较多的人均土地数量和较高的农业收入使本镇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在种植结构方面, 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前提下, 缩减传统粮食作物种植, 改以经济效益较高的花生、棉花、西瓜、元葱等作物的种植。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 经济作物在种植总收入中的比重占40%, 果蔬类收入占农业收入的50%。
      1.2 注重农作物的综合利用以我们调查的萧圣庙村为例, 家庭养殖肉牛和肉猪的农户占90%, 这样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部分杂粮可以当作畜类的饲料; 同时, 牲畜的粪便又可以当作肥料, 既环保又减少了农业生产投入。据调查, 每户每年平均可出栏3 头肉猪, 1 头肉牛, 增加纯收入近2000 元。家庭养殖同时也充分利用了闲散中老年以及妇女劳动力的优势, 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1.3 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业机械化姜楼镇根据其人均耕地较多, 地势平坦, 水资源丰富的特点, 一方面积极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田间道路等; 一方面积极鼓励、支持农户购买农用三轮车、水泵等设备。据我们调查, 全镇家庭拥有农用三轮车、水泵等农业机械设备的占90%, 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使剩余的劳动力又可以从事其它产业, 为农民增收增加了发展空间。
      1.4 注重农产品市场的开发, 强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农业要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不仅要注重调整农业结构, 还必须要保证农产品良好的市场流通渠道, 因此当地政府不仅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和指导, 设立专门的农产品批发和销售市场, 而且还主动出击,为农产品寻找销售渠道, 保证农产品及时、顺利地实现其经济价值。近几年, 姜楼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龙头企业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建成数个龙头企业, 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裕华集团农业示范基地恒温库是一个集冬枣种植、加工及果品保鲜、销售的龙头企业。本镇以它为龙头, 形成了多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产业链, 有效地挖掘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潜力, 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2 依托自身“织”网优势,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村要“强化产业支撑”。“强化产业支撑”是中央把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脉搏。今年3 月在北京举行的“新农村基本建设优化论坛”上,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民收入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长期增加农民收入, 最重要的是把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向城市转移。[1]
      姜楼镇所在的惠民县素有“绳网之都”的美誉, 姜楼镇围绕化纤绳网这一特色产业, 大力实施“创名牌、强龙头、扶中小”的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这一主导产业的优势, 使姜楼镇成为全国化纤绳网的主要产地之一。为支持绳网制造这一优势产业的发展, 姜楼镇专门设立工业区, 配备了良好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并在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 使得这一支柱产业发展更快, 规模效应日益凸显。现在全镇拥有“安惠”、“黄河”等120 余家网绳厂, 其中全国著名品牌十余家,化纤绳网年产量达4.50 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10%; 全镇从事化纤绳网制造业人员高达1.20 万人, 占全镇人口的五分之一, 分别从事原料的采购、绳网的制造、产品的销售等。在产品销售方面, 本镇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灵活、机动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将产品销往全国。一是设立办事处, 目前该镇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设立了绳网办事处, 方便客户就近购买; 二是直销式, 业务员直接到全国各地的建筑单位直接联系业务, 实行厂家到客户“一步到位”式服务, 减少了流通环节,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近几年,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绳网制造业传统低端产品的利润也越来越低。产品技术含量低, 品种老化成为该镇绳网制造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针对这一新挑战, 企业和镇党委、政府积极配合,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科技攻关, 开发新产品, 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现在这一措施已经初见成效, 为该镇绳网制造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要加快新农村建设, 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这其中统筹产业布局是关键。要加速城乡产业布局,合理分工, 优势互补, 将技术成熟、资源密集的产业向农村转移, 加快培养农村新的产业优势。[2] 本镇依托绳网制造这一优势产业, 大利发展乡镇企业的措施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有效缓解了土地对农民增收的制约。
      姜楼镇耕“织”结合的发展模式, 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 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较高的农业收入对农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之后, 农民的种植热情更加高涨, 在我们的调查中未遇到土地撂荒的案例。农业收入的稳定和殷实的农村生活客观上对社会秩序起到了极大的稳定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 几乎所有农户的猪圈都设在院落外面, 可见姜楼镇社会秩序良好; 村民也普遍反映, 村庄的管理也越来越民主。
      当然, 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不能只局限于农村内部, 对于这样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 需要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和最广泛群众的积极参入。我们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3];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有些基础设施建设如乡间公路、水利灌溉工程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些就需要公共财政的积极支持, 单靠农民自己难以承担。
      从整体来看, 在姜楼镇耕“织”结合的发展模式下, 全镇118 个行政村正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街道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把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向城市转移
      [2] 参见毕泗生主编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推荐访问:奏响 新农村 乐章 建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