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东西部产业链再造

    时间:2021-01-25 16:00: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我国东部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集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的“双向需求”,一方面通过向西部转移产业,东部地区可以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环节攀升,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可以将国际产业链转移模式运用到我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战略中、延伸在国内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在区域间的传递和转移,拉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以产业转移来协调产业升级、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链再造
      
      一、国际产业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去的十多年内,世界经济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全球范围内国际分工的深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垂直专业化生产模式下的国际分工开始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角。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考虑,将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根据不同生产阶段的要素密集程度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并对国际生产网络进行系统整合,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了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同一产品的不同环节依据要素投入比的差异布局到相应具有禀赋优势的区位,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丰裕的市场要素,降低生产成本。将不同环节分布到不同的区位生产以发挥每个特定环节的最佳规模是推动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将重心集中在产品的研发、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将生产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了某一产品不同工序和环节在空间上分布于不同国家的格局。
      传统的基于产品间分工的国际产业转移是将一国失去竞争优势的整个产业链条转移到其他国家,而目前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转移模式中,发达国家只是将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环节之一转移到作为承接地的发展中国家,而将附加值高的环节留在本国,此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只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避免了传统产业转移模式带来的“产业空洞化”。而对于产业承接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动加入到国际分工体系,对自身的产业升级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一国产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链条上的升级,日渐成为推动本国产业整体升级的内在动力,成为一种“双赢”模式。
      中国承接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我国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的增加,集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环节出现了向外转移“双向需求”。对外,可以将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来延长和拉伸国际产业链在国内的环节。促进东部地区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环节攀升。对内,通过产业链在区域间的传递和转移,拉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以产业转移来协调产业升级、缩小地区问的发展差距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将目前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转移模式运用到我国的东西部产业转移中,也就是说,可以利用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所追求的整合能力和系统效率的目标,发挥我国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优势,通过国内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来发挥我国区域差异所提供的空间优势,从而构建产业链在我国区域内的跨区域整合延伸,随着环节的增多和链条的拉伸,不同地区的不同环节就可以协同互动,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这也是促进我国当前区域产业转移的一个方向。
      我们认为,通过产业链条在不同区域的分工,可以在我国东西部之间形成东部地区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则成为由国内价值链主导的制造业基地,这可能是协调我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关系的一条新的路径和机制。
      
      二、我国东西部产业链再造
      
      在制造业分工日益深化、中间生产环节不断拓展的基础之上,不同区域之间是通过错综复杂的产业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和紧密结合的经济活动体并进行贸易交换的,它们之间的经济产业结构差异除了市场的最终需求能力差异外,最重要的就是来自产业内部之间的关联度及中间需求力量的差异。在产业链跨区域分工模式中,各链条环节之间存在着上下游供应关系。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链条环节会自发产生整合的目的和意愿。因此,整合过程主要依靠非行政组织,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需求拉动功能。由于消费需求的拉动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又急需资源要素的支撑,本地资源的限制迫使企业向外寻求最佳的合作伙伴,从而产生跨区域整合的内在动力。
      在目前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环境下,知识密集的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管理服务、营销和品牌管理等高增值环节向发达国家合地区转移,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向服务化的转型;而装配、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则向发展中国家积聚,引发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制造化。平新乔等(2005)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垂直专门化程度已经从1992年的14.22%增加到2003年的21.82%,在12年间上升了50%。Dean等(2007)通过将加工贸易从一般贸易中分离出来,指出1997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比率为29.3%,到2002年则上升为35.9%,增加了23%。
      张少军(2009)利用来自投入产出表的新方法,测度了广东省和江苏省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水平。测算结果表明,2002年广东和江苏两省参与全球价值链排在前六位的行业分别是:广东: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化学纤维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他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江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塑料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可以看出,广东和江苏两省两省参与全球价值链行业基本属于中间品行业,即原材料、半成品和资本品行业。粤苏两省参与全球价值链定位于劳动密集型环节,就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和资本品,再发挥国内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进行加工组装后出口,最终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也就是说,我国东部地区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形成了产业的制造化和产业的加工化特征。
      以上分析说明,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是:参与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并加工装配成最终消费品。这种分工地位与我国的比较优势相一致:我国劳动力相对丰裕,按比较优势原理,可专业化生产产品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然而,东部地区近年来由于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制约,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大,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替代传统产

    推荐访问:再造 产业链 产业转移 东西 我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