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实施素质学分制的思考_素质证书实行学分制简称

    时间:2020-07-14 07:27: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校从09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素质学分制。实施素质学分制,关键是建立一套包括专业素质教育学分制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我校在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有创新意义的、较完整的、较稳定的教学体系,对非专业素质教育理论的探讨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素质学分制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性、可操作性层面,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本文拟着重对非专业素质教育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些许拙见和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学分体系;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471 文献标识码:A
      
      推行素质学分制是深化成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一定的教育模式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测评模式,否则,教育模式的实施无法得到保障。素质学分制是在成功素质教育模式下提出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学生测评模式的一种新型测评模式,围绕成功素质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大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成功素质,培养社会“抢手人才”。
      
      一、素质学分制与素质学分体系
      
      目前,我校创新完成的《素质学分制暂行规定》将学生成绩与素质学分的管理分解为三大部分,笔者解读该规定,把素质学分制的构成归纳为如下图1所示:
      结合我校09版人才培养方案和图1可见:理论课程成绩与学分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与非专业理论课程成绩与学分,实践课程成绩与学分包括专业实践课程与非专业实践课程成绩与学分,增加实践课程学分与素质表现学分是我校素质学分制的重大创新。该素质学分制的构成依据就是我校校长赵作斌教授所作专著《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对素质学分体系的认识。
      解读专著《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素质学分的测评”内容,可以归纳出素质学分体系构成如图2所示:
      笔者认为目前这样的素质学分体系确实比传统的学分测评体系更为完善和先进,尤其是“非专业素质学分的测评”是素质学分制与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测评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与大多数高校所沿用的学分制的区别所在。
      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测评,特别是非专业素质测评还需要不断探索,需要有个实践积累的过程,笔者试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实施素质学分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理论课程考核重结果而轻过程的问题
      专业理论课程学分的考核是专业素质学分测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考试课极为重视,而对于考查课则自我要求较低,甚至在课堂纪律上也有明显差别。无论考试课,还是考查课,从《素质学分制暂行规定》“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3:7的比例组成”的比例看,专业素质的考核大部分还是集中于结果考核,小部分包含了过程考核。实施素质学分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试方法,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知识内化的要求是没有办法真正测评出来的。专业理论课程考核仍然重结果而轻过程,无法通过实施素质学分制彻底解决现有的考试问题。
      (二)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持续性问题
      非专业素质培养采用学分制度存在的缺陷之一,就是学生所修的课程是阶段性的,拿到了学分之后便没有了后续的监督与考核。例如,在实践学分中关于“一笔字”、“一手文章”等项目的学分,有的学生拿到钢笔字合格证书后便不再练字,另外能否写一手好文章也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有些学生拿到了写作合格证后,在写学位论文时依旧语句不通。因此,对于某些需要持续培养和锻炼的能力而言,这样的学分缺乏一定的持续性。
      (三)非专业素质培养受社会应试教育的束缚问题
      非专业素质学分体系将考证、科研、创新等内容纳入考核,但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得分的项目集中在公共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上,又以英语和计算机最为突出,而在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等方面较少。这种现象与社会当前对大学生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要求的大环境是相一致的。由于非专业素质学分制在这些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学分要求,因此,学生们必然会回归到社会现实的、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选择上。
      (四)非专业素质表现学分具有“马太效应”局限性的问题
      在非专业素质表现学分体系中,学生“行为表现学分”与“其他表现学分”,通常优秀标兵、优秀干部、优秀学生等获奖内容占一定地位。但我们认为,根据统计学 “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理,在学校一个班集体中,班干部往往是人数少的优秀分子,即优秀的学生当选班干部,于是得到更多表现的机会,自然更加优秀,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在非专业素质表现学分测评时,优秀学生可以更加容易拿到这些学分,普通学生表现机会少,拿到这些学分的可能性会小,最终,大部分学生没能通过实施素质学分制得到更高激励。这就是素质表现学分测评存在的局限性。
      
      三、对策与建议
      
      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其实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制定素质学分制度作为保障,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学校预设的效果。
      (一)实施素质学分制必须强化考试方法改革
      只有把强化学习过程的考试方法作为实施素质学分制系统的配套支撑,才能使得实施素质学分制这种考核模式创新具有考试方法改革的源动力支持。考试改革的基本点,就是通过加大过程测评的比重,强调知识内化的要求;通过实战考试法以保证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学习实践的过程,而不是抱有侥幸心理,期望期末考试超常发挥。这样就能够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平时一贯表现好”的积极性,能够使他们通过“养成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使素质学分制“进行(平时一贯与期末考核)全面测评”的优点真正得到弘扬,彻底解决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的痼疾。
      (二)不同非专业素质学分按照权重加权计算
      将非专业素质学分体系进一步细化、条理化、体系化。按照成功素质五大体系来构建和划分学分体系,即分为观念学分、品格学分、知识学分、能力学分、方法学分,最后加权求和的总分数分为“优、良、中”三种等级,而不是五等级计算,如评上三好学生,先进事迹被新闻媒体报道等,可加“品格学分”。这样能克服单纯“行为表现”学分比重偏高产生的“马太效应”。多渠道、多视角、多方位激励学生获取非专业素质学分,有利于大多数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不只是少数学生受惠。
      (三)鼓励在专业素质教育课程中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考核
      在非专业素质学分中给予专业教师更多的评分机会与权重。目前试行的专项素质拓展中应该考虑专业素质教育因素,鼓励系、教研室教师参与其中,如“读百本好书”,可以尝试将以往的“读书笔记”从非专业素质考核延伸拓展到专业素质考核中,这样可以克服非专业素质教育考核缺乏程序性的问题,保证某些非专业素质学分所含能力的培养得以持续。
      (四)对于某些非专业素质教育项目应该加大过程管理的考核力度
      例如“一笔字”练习,可以在素质导师处设立专门的档案,在大学期间不定期要求学生提交练字本,不以数量,而是以学生是否取得进步来决定是否应该给予学分;再如在“评优评先”学分中增加优秀学生的名额指标,使得更多的同学有可能参与其中;此外,还可以多提供给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机会,落实的路径是各学院可以尝试将教师的相关论文或者科研课题研究在参与者中加入学生成员,如每个老师做论文时尝试带一个学生,论文发表之后,学校对该学生予以该项学分认可。
      (五)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同时对用人单位每年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建立信息库
      不断对非专业素质的内容体系进行动态更新,并在各个年级的非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及时更新、调整。
      总体来说,当前我校实施的素质学分体系囊括的元素比较全面,但是在各项指标的考核方法、实际内化效果、培养能力的持续性上仍有待完善,特别是在执行素质学分制过程中,具体操作上还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理解偏差,这些都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
      [2]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素质学分暂行规定.2009.10

    推荐访问:学分制 素质 思考 实施素质学分制的思考 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思考 医学生职业素质事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