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陶渊明归去来书法辞

    时间:2020-02-23 07:38: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本性,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情感,这是他眼中的世界,也是他笔下的世界。顺其本性,全其生意,让一切一切,在自然的法则中生生不息。所以,朦胧间,感觉那是一幅画,每一笔都是竹;定神时,发现那是一首诗,每一笔都是情。一字一墨都要为情义,为情义可随时随地诵一阕诗。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印,让人感到他心中的悲凉。
      他就是郑板桥!
      
      【人物小传】
      郑板桥,原名郑燮(xi è),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
      郑板桥资质聪慧,3岁识字,至8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16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20岁左右考取秀才。23岁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26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30岁,其父去世,靠卖画为生。40岁中举人。44岁中进士。45岁任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4岁改任潍县县令,连任七年。60岁遭陷害,县官职务被罢。
      
      竹影墙
      有一次,郑板桥应邀去朋友家里喝酒。酒喝到一半,主人当着众人的面非要郑板桥在墙壁上画一幅画不可。郑板桥见推不掉了便吩咐主人准备墨宝。主人连忙让儿子拿来一砚墨,郑板桥一看,说:“不行,太少了,至少要磨半小盆的墨。”要那么多的墨,难不成要将整面墙都涂黑?尽管心存疑惑,主人还是让儿子端来半小盆的墨。这时郑板桥已经醉得摇摇晃晃了,他走到墙壁前面,用手往盆子里一沾,就往墙上抹了起来。抹了几把,又把整个盆子端起来,将里面的墨汁整个都泼到墙壁上,弄得黑压压一片。主人看后很不高兴,他原本只想让郑板桥画在墙上,一是风光,二是好看,谁知黑压压一片不知在画何物,又不好涂掉,只好留下。
      有一天电闪雷鸣,下了一场大雨。雨过天晴后,这面墙壁前面竟然死了上百只麻雀。过了一些时日,来了一个老头儿,对着这面墙壁仔细地看了许久。这主人看见了,一时好奇,就问:“您在看啥?”“这画,一定是名人画的吧?”主人心中还有气,说道:“哪是什么名人,只是一个朋友用手抹的。”老头儿问:“这画成了之后,可出过什么奇怪之事?”主人答:“奇事倒是有一件,有天下大雨,又打雷又闪电,之后就在墙前面发现死了上百只的麻雀。”老头儿点头说道:“这画,真是太好了!一般人看不出他画的是竹林,只有打雷下雨的时候,闪电一照,才看出是竹林,麻雀将它当成真的竹林,飞来避雨,所以就撞在墙上死了。”
      【精要点评】随手涂抹的黑压压的不起眼的竹林图竟惹来了上百只撞墙的麻雀!这位主人的“有眼无珠”又该招致不少人的嘲笑,而郑板桥的画技高超又该赢得无限夸赞了。只是,我们是否真正明白,看似平凡的事物却往往孕育着伟大。
      
      妙笔战盐商
      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郑板桥处以重罚。郑板桥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明白他是被生活所逼而不得不如此,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
      郑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因郑板桥画上了竹子和兰花,许多人都想一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所以当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来很多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轰动了。盐商的门被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点也做不成。最后,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郑板桥放了那个小贩。
      【精要点评】爱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除恶扬善是一个正义官员的应有之举,而睿智更是一个人灵活处事的重要基础。作为县令的郑板桥,富于爱心,也深知事情的真相,如果为小贩强出头,则会得罪盐商。于是,妙计一施,一举两得。
      
      教子之道
      郑板桥曾有一子,但不幸早夭,晚年52岁时才又得一子,无疑倍加珍爱。由于长期在外地做官,不能亲自教育儿子,郑板桥只好在书信中再三嘱托亲人们严加管教。他把做人放在“做官”之上,把“明理做个好人”放在第一位。
      那么,什么是郑板桥心目中的“好人”呢?
      “好人”应该是平等待人的人。郑板桥在给堂弟郑墨的家信中说,家人的儿女对仆人的儿女不要有官宦子弟的“优越感”,不要以为“高人一等”,切不可倚富欺贫,恃强凌弱。他教育儿子有了好吃的东西要与佣人子女分享。
      “好人”还应该是具有博大爱心的人。在郑板桥看来,“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而出” ,都是天地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生灵。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有责任爱护世间的一切生灵,而不应该随意地伤害它们。因此,他要郑墨对其子严加管束,即使嬉耍之时也要想到培养其善良之心,以“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
      病危时,郑板桥把孩子叫到床前,突然提出要吃孩子做的馒头。待孩子将馒头送到病床前时,郑板桥已经断了气。孩子悲痛得大哭,忽然发现旁边有张纸条,上面写道:“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临终前给孩子上了“自立”的一课。
      【精要点评】如果用现代的教育观衡量,郑板桥所持的教育目标及“好人观”虽然免不了局限性,但他注重孩子品性的培养和熏陶,其中闪现出来的尊重生命,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仁爱思想、平等意识、悲悯情怀,以及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善心、爱心与自强自立的教子法,仍值得称道。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天,郑板桥在范县县署前面的树荫下遇到了一个穷困、饥饿,靠卖字来糊口的老兵,遂上前与其闲谈。谈话中,郑板桥意外地知道这老兵不但与音布同营,更是好友音布的同门。于是,郑板桥把他带进书斋里面,听他诉说音布的生平和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凄凉晚景。
      老兵的话语在郑板桥的耳边不断回响着,在他模糊的泪眼中,形成一种绝顶的孤独和萧索的意象。他在诗中勾画着这种意象:
      柳板棺材盖破祛,纸钱萧淡挂�(ruǎn)车。森罗未是无情地,或恐知人就锁书。
      想到了伤心的地方,郑板桥不由自主放声痛哭。在郑板桥的记忆中,音布慷慨啸歌,是一位不拘细节、才气纵横的书法家。郑板桥认为,一个特殊人才往往有着特殊的性格,岂可以一般的尺度对一个奇才做琐碎的苛求。
      郑板桥在悲悼一个天才凋谢的同时,却为了另外一个天才的闪现而将他到范县后所普的数百首词付之一炬。
      一个叫陈孟舟的盲人在很偶然的机会里问起郑板桥填词的方式。郑板桥为他诵读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并为他分析这两首词的题材、音调和平仄。几天后,郑板桥意外地听到了陈孟周所填的词:
      何时了,有缘不若无缘好。无缘好,怎生禁得多情自小。重逢那觅回生草,相思未创招魂稿。招魂稿,月虽无恨,天何不老。
      听完陈孟周的吟诵后,郑板桥久久地静默着,不但为那凄美的词义所陶醉,也感到一种令人眩晕的意外震撼。在这种天才的光耀下,郑板桥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很笨拙。他一向服膺的创作真理在这个盲人面前显得多么牵强而没有意义。
      对盲人这奇迹般的创作,郑板桥逢人便吟诵,逢人便赞叹。最后,在自愧不如的激动情绪下,他焚去了到达范县后的全部词稿。
      【精要点评】音布的死,激发郑板桥写下了一首悲凉的长诗,留下了一个奇才的风貌与典型。然而,一个盲人灵思的突然闪现,却让他将用无数心血所“冶炼”而成的数以百计的作品化为灰烬。这一刹那天才的闪现,对人类而言,到底是意外的惊喜,还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也只好留待后人去评判了。
      
      难得糊涂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做官时题写过的最为脍炙人口的匾额。
      当时有个莱州县,地处潍县东北,面临大海,其东南有座云峰山,山上留有许许多多的碑刻。有一年秋天,郑板桥专程从潍县赶来观赏这些石刻。由于碑刻深深地吸引了他,所以,盘桓至晚,不得不于当晚借宿在山间茅屋。
      屋主为一位神态儒雅的老者,自命“糊涂老人”,却出语不俗。老人室中陈列了一尊方桌般大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看后暗暗称奇。交谈中,老者得知来客是潍县县令以及诗、书、画三绝的大家郑板桥后,肃然起敬,遂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大笔一挥,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落款时他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很大,尚有些余地,郑板桥便请老者写一段跋语。老者思忖片刻写下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老者也拿出一方印钤盖于落款处,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大惊,方知眼前老者是一位隐退的达官。有感于“糊涂”老者的自命名,郑板桥见砚台尚有些空隙,当下便步老人之神韵,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老人看后仰天大笑:“真乃高士也。”郑板桥亦称:“得遇老人家,实实三生有幸!”从此,郑板桥留下了他的“难得糊涂”和“聪明糊涂论”。
      【精要点评】做任何事情,拿得起放得下,堪称悟透了人生。然有些“聪明人”往往拿得起却放不下,做事常常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乃至身枯力竭仍在拼命。还有些人干大事糊里糊涂,但在小事上“聪明”,为蝇头小利而费尽心机,锱铢必较。如此说来,效法先贤采菊东篱,难得糊涂,方是人生之佳境。
      
      三头驴,别官场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五十四岁,离开范县,调到潍县当县令,连任了七年。郑板桥刚上任时赶上全县大旱,民不聊生,百姓四处逃荒。见此,郑板桥不顾他人阻止也没有逐级申报,把前程与性命作为冒险的赌注,开仓赈贷,救济灾民。同时,又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收远近饥民做工就食,并令城内大户开厂煮粥,救活不少灾民。可因为这事郑板桥得罪了上峰大吏和豪商富贾,朝廷最后以贪污之嫌,罢去了他的官职。
      郑板桥与潍县父老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旦要离去,百姓痛哭遮留。郑板桥的心情也十分沉重,他分别画了竹、菊留赠潍县的官绅士民,并在画中题词: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装着简单的行李;一头驮着两夹板书,加一把阮咸(乐器名);一头则是皂隶骑着,在前面引路。驴子到家了,郑板桥的仕途之路也走到了尽头。
      【精要点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进又无能退又难”,郑板桥终于在难中如愿地退了下来,唱着道情归山去了,而不再为五斗米折腰。
      
      “梦醒扬州一酒瓢,明月何处玉人箫?竹枝词好凭谁赏,绝世风流郑板桥。”这是郑板桥的好友董耻夫为郑板桥吟唱的最深长的挽歌。
      近年来,学术界对郑板桥研究的兴趣日趋浓厚,所出版的研究著作也日益增多。可见,他的艺术精神和人生哲理予以后人的启发和影响力历久弥新。郑板桥的一生因画得志,也因画失意。“难得糊涂”是他五十岁以后,历经宦海波澜,受到无数打击和挫折,从愤慨、消沉与无奈中转化成的一种对人生处世的看法和态度,支撑了他晚年的精神生活。从生长的年代、家庭与生活背景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来看,郑板桥的一生是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但是,他面对大环境的不屈不挠,建立自我、肯定自我的人生观,对后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推荐访问:诗书 三绝 归去来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诗书画三绝的绝是谁 诗书画三绝的意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