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把握提问最佳时机,成就精彩数学课堂!:应该把握哪些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时间:2019-04-25 03:30: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师生双方进行情感交流和信息反馈、调节教学活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在数学课教学中,灵活把握提问的时机,善于发现和捕捉最佳时机进行提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于新课导入时提问
      课堂的导入环节对于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导入新课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同时起到温故而知新作用。“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若想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提问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时,教师设计一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题,看谁计算得快:
      (1) (x+2)(x-2)
      (2) (1+a)(1-a)
      (3) (2m+n)(2m-n)
      (4) (3x+5y)(3x-5y)
      老师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果都是两项,并且都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于是,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平方差公式的学习中。
      二、于教材重难点处提问
      每一节课都有难重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难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所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处提问,引导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难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将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运用设问手段引导学生解决难点,必须从思维角度去铺路搭桥,以攻破思维障碍,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所以在此不妨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弄懂”、“学会”知识和技能的欲望。在教法中设置悬念,创造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
      三、于知识的衔接处提问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新知识被同化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是要找到学生新旧知识结构中的衔接点,并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进行设疑“问”难,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不协调”,从而诱发学生产生“寻根问底”的欲望。比如在学习‘负数’内容时,我发现学生课堂上表现得并不是很认真,原来在小学时他们就已经接触了负数,但也只是认识了负数,并没有深刻地运用,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只有小数、分数和自然数。进入初中后再一次接触负数,学生觉得老师在“炒冷饭”。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当时就灵机一动,进行了这样的设问:“同学们,最小的整数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道:“0”。我故意惊讶地问道:“真的是0?”“老师,不是0”“老师,0下面还有负数。”……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议论抢答,我趁热打铁总结道:“同学们,我们不能把知识停留在小学阶段,我们现在是一个标准的中学生了,我们学习的数也多了,不仅有你们的老朋友——小数、分数和自然数,还有你们的新朋友——负数,而且负数这个新朋友将陪伴你以后所有学习的日子,把你带进一个个神奇的数学世界!”有了这次的学习经验,在后来的绝对值和乘方的教学中,遇到“绝对值为6的数是____或____;若x2=9,则x=____”的问题时,学生再也不会把负数给遗忘了。
      四、于学生兴趣点处提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在兴趣点加以提问,那么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可进行如下提问:“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抹了,只留下底边BC和一个底角∠C。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你能说说这样画的理由吗?”在这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不是由教师给出,而是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办法将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五、于学生易错处提问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针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从其认识上的模糊处来提问,让学生从正确与谬误的比较中辨明是非,利用反差效应突出本质差异,从而提高思维的精确度。例如,讲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不妨这样问:“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定呢?如果没有这一限定,能否得到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呢?’教师的反诘,使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定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解决了一个知识模糊点。此外,我还在教学中采取了“纠错”训练。希望借助于“错”来激思,在思疑中启悟;由错反思。如:用代数式表示“a与b的平方的和”,学生出现了错误回答“a2+b2”,教师问“a与b两数的平方的和又怎样表示呢?”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便很快明白了结果。
      六、于新课结束时提问
      一堂好课,既应有好的开头,也应有好的结尾,提问不失为结束课程的一种好方式。教师应在结课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使新旧知识有机紧密关联,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作充分的准备。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可为: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加以提问,学生逐一解答。又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直接提问学生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都有哪些?请同学在纸上全部列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让学生在证明三角形全等时知道,有哪些条件可选,使学生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能力得到提高。
      七、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处提问
      发散式提问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选择好发散点,多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开放性的提问,从而促进学生广泛地、从不同角度的沿不同方向的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尽可能的提取更多的信息来寻求答案。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有道例题是这样的已知:点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 CD⊥AB, BE⊥AC,垂足分别为D、E,∠EBC=∠BDC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这题学生一般想到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AB=AC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得到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此时教师可并适时提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学生马上想到刚学的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知识,于是把问题转化到如何证明∠ABC=∠ACB,通过学生讨论得到两种证明角的方法,一是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二是利用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度得到两个角相等。这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向思维,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八、于学生疑难处提问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有某些知识点上学生比较容易似懂非懂,似通非通,若此时及时地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称为旁敲侧击或者是背道而驰,当学生们对于某个问题的理解处于模糊状态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或者是想法的角度来与学生沟通,如在讲平行线的定义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激疑问题:“平行线的定义中, 为什么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教师的激发, 学生产生了疑点,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总之,教学是教师工作的灵魂,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引发兴趣,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推荐访问:最佳时机 提问 课堂 把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