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谁是你大哥】 祝大哥

    时间:2019-04-24 03:29: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和北京人打过交道的外地人都说北京人讲究多。的确,北京人的讲究确实多,特别是上了些年纪的老北京人,什么事应该怎么做,什么话应该怎么说,什么东西应该怎么放,什么食物应该怎么吃,全是一套一套的,都有说辞或规矩,差一点也不行。这常让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感到有些困惑,有些尴尬,甚至是有些茫然若失。
      别的不说,就说称谓吧,就是件挺复杂的事。不管是交朋友还是做生意,见面总得先打个招呼,叫个人吧,怎么叫才合适,讲究就来了。
      首先必须注意的是要讲礼数,不管是问路还是问事,千万不能说“嘿”,说“嘿”保证没人理你,碰上位脾气不好的,保不齐还会训你一顿。其次,跟岁数大的人说话一定要说“您”,不能说“你”,说“你”就犯了忌。比如,你碰上位老爷子,想知道他今年高寿,千万不能说:“你今年多大岁数了?”要说“您今年多大年纪了?”如果用了“你”,老爷子准会这么告诉你:“我多大岁数了,回家问你爷爷去!”
      北京人对长辈的称呼一定是用敬语,不但当面要称“您”,就连背后都要使用敬语。比如,家里来了客人,拜访你的父亲,老人家偏巧不在家,客人问:“你父亲去哪里了?”做晚辈的一般会这样回答客人:“ 出去遛弯了,你稍微等一会儿,怹一会儿就回来。”“ ”这个称谓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用了,许多年轻人更感到很陌生,但当年的许多老北京人家是必须要这样称谓长辈的,而不能说“他”。
      尊长是北京人的美德,所以,逢人称呼大一辈,这是以前通用的尊重法。但久而久之,便多多少少掺进了一些实用主义的成分。如为了求对方办事,讨好对方,或为了能让对方痛快地掏钱买自己的东西,有些人便故意压低自己的辈分,抬高对方的辈分,以求对方的满意。如对平辈的叫大哥,对比自己大点的叫大叔,对和自己父亲平辈的叫大爷。这种叫法一般来说效果都不错,起码是透着亲近,透着尊敬。事办得成办不成单说,好歹先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办事的成功率自然也就高了。过去的人也爱充大,听人叫大辈就舒服,觉得有面子。这种思维也影响到了孩子,记得我十几岁正调皮犯坏的时候,也爱充大辈,占人家便宜。小孩之间聊天,谁要话中带出“爸爸”或“爷爷”字眼,我赶快就“唉”一声,自以为就是人家爸爸或爷爷了,讨个便宜。在那个时代长大的孩子也许都犯过这个坏。但坚持犯坏到现在的恐怕就剩下王朔一个人了。他出了本书叫《我是你爸爸》,依然在占人家的便宜。一次,在书店里,我见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买书的小伙子对一位年轻的售货员说:“《我是你爸爸》多少钱?”售货员说:“《我是你爸爸》十八块!”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了生命的可贵,青春的可贵,不但要焕发青春,还想要永葆青春。摩丝、面膜、日霜、晚霜、美容、健美、文眉、割双眼皮……今年二十,明年十八。一个赛一个年轻,称谓自然也就与国外接了轨,再不叫“同志”“师傅”,而称为“先生”“太太”“小姐”。北京人也不例外,老礼依旧在,只是容颜改。也开始讲究往年轻了叫。
      做买卖要想赚钱首先就要研究称呼,称呼好了,买卖就成功了一半。但有些人还是老脑筋,如今见了人还爱往大了叫,这就有些不讨好了。星期天,我去农贸市场买菜,东走走,西看看,见一堆小油菜挺新鲜,便凑了过去。未到近前,就听卖菜的小姑娘招呼,“大爷,您买点小油菜吧,刚摘的。”我左右看,回头找,没别人,才知道是对我说的。心中不觉一堵,我虽说已年过四十,人也不显少相,可总不至于老成大爷的模样吧。“大爷,您老要几斤?”姑娘把秤都拿起来了。
      “我一斤也不要!”一转身,我上别处去了。
      其实,我对称谓还不是太在乎、太较真,这事若是换上女性,别说小油菜,就是大对虾也会气得吃不下去。你还别不信,我的一位大学女同学,那年也就刚四十出头,平时穿衣化妆也都挺讲究,人也挺年轻,也是去农贸市场买菜,人家一声“大妈”,叫得她差点没背过气去,回家愣是一天没吃饭。
      卖菜的不读书、不看报,更没学过心理学,所以,还是老一套。以为菜新鲜加上称人家大辈,就能赚钱。结果,菜烂在了筐里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现在人人都爱年轻。一次,一位大公司的总经理请吃饭,总经理为一女性,姓卢,已年逾五旬,但来宾一律称其“卢小姐”,卢总经理听后很是高兴,频频劝酒,春风拂面,最后告别时,每位来宾均得高档进口香烟两条。这显然是“卢小姐”的称谓发挥了作用。
      谁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年轻呢?但话又说回来,什么事都要有个度,逢人往大了叫不好,往小了叫就一定好吗?也不见得,这要看在用哪儿,对谁。在北京人看来,年轻是年轻,辈分是辈分,两回事。你往年轻了夸他可以,你要是往年轻了称呼他,他就不乐意了。这就是北京人的规矩,他们在辈分上的讲究和称谓是很严格的,差一点也不行,所以不能随意叫,更不允许随便“年轻”。
      比如,我就见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外地人带着小孩逛王府井,碰上了一位北京的朋友,这个外地人让自己的孩子喊这位北京人“叔叔”。那位北京人立刻收起笑脸,严肃地“教育”这个外地人说:“你比我岁数小,怎么能让孩子叫我叔叔呢,应该叫我大爷才对。”外地人一笑,说:“叔叔和大爷都差不多,叫叔叔还显着年轻。”北京人一脸严肃,纠正道:“叔叔是叔叔,大爷是大爷,这事上可不能乱了大小。”
      老幼有秩,长少有序,这是北京人心里不变的理,也是必须要讲的礼。当然,如果是走在街上,两个人谁也不认识谁,需要打招呼的时候,你往年轻了些称呼对方是可以的,但要有个底线,超越了这个底线就会适得其反,就会让北京人觉得你是在嘲弄他挤兑他。这样的悲剧我就制造过一个,结果让一个小姑娘背了黑锅——
      前不久,我买袜子时与卖袜子的小女孩聊了几句。她诉苦说,现在的东西不好卖,又便宜又好的袜子竟没人买。我灵机一动,便教她,再碰到买主,你不妨试着把对方的岁数往小里说,这样对方一高兴,说不定就会买你袜子了。并把其中的道理告诉了她。她一副开窍的样子,点头说试一试。过了几天,我上街又碰到了她,问她这几日买卖如何。她竟委屈地差点哭出来。我急问原因,她说:“前天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头来买袜子,她甜甜地叫了一声‘大哥’,没想那位立刻就翻了,又跳又叫,说小姑娘占他老头子便宜,‘谁是你大哥?谁是你大哥!你一个黄毛丫头,我一大把岁数,你和我论辈分!’老头操着一口的京腔,摆出一副要玩命的架势,要不是一旁人拉着,那天小姑娘可就惨了。“大哥,您说,这北京人怎么这么难伺候呀?岁数说大了不行,说小了也不行,这往后该怎么叫才好呀?”小姑娘一脸的疑惑和委屈。
      我听后满心愧疚,尴尬在那里,无言以对,噎了半天,才说了一句:“我看以后还是该怎么叫就怎么叫吧。”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推荐访问:谁是你 大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