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拉萨地震台建设经验浅谈_拉萨地震

    时间:2019-03-30 03:27: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介绍拉萨地震台的观测系统、供电系统、防雷系统建设,可供其他台站参考。  关键词:台站建设 数字化观测 拉萨地震台  中图分类号:P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207-02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受西风带天气系统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强烈影响,干湿季明显,加之境内高山林立,地形地貌复杂,西藏成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之一[1]。青藏高原位于全球唯一陆壳与陆壳俯冲带上(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俯冲带),因而在青藏高原地区蓄积和释放着大量的地球内能,使青藏高原成为全球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2]。印度和欧亚陆-陆板块碰撞造就的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但由于地理因素限制,青藏高原内部地震台站分布稀疏[3]。拉萨地震台(以下简称拉萨台)是我国政府批准的联合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指定的监视全球地下核爆炸的重要地震台站,该台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记录的资料准确、可靠,一直为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瞩目。随着西藏自治区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目前,拉萨地震台已建成一个网络化、集成化、自动化的综合观测系统。
      1 台址情况
      拉萨地震台地处青藏高原,位于拉萨市北郊,距市区4公里,海拔高度3789m。台站占地总面积3867m2,分为工作区和生活区两部分,建筑总面积为573m2。
      2 台站建设
      2.1 观测系统
      拉萨台的观测手段主要有:测震(包括国家数字地震台和区域测震台)、前兆观测(重力观测和形变观测)、信息节点、强震动,详见表1。所有观测仪器通过网络连接方式集成至台站网络平台,实行统一监控、数据汇集与处理。与“九五”建设相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最大的改变就是采用了成熟的网络技术,做到“网络到台站,IP到仪器”。
      2.2 供电系统
      地震台的供电系统应该具备较长的续航能力和低故障率,以保障监测设备稳定地工作,产出高质量的监测资料[4]。拉萨台采用市电供电、UPS和发电机结合的模式,后备切换无跳跃,同时保证一定的后备时间。
      市电使用专用的供电线路,经过总配电进入交流配电室(配置有保护器、二级电源避雷器),再经由地埋铠装电缆(长度大于30m)引入中心监控室交流配电盘
      (配置有电度表、漏电保护器及一级电源避雷器)。专用发电机房使用30kW柴油机,手动切换,输出直接接入交流配电柜。供电系统安装示意图见图2。
      2.3 防雷系统
      我国年平均雷电日25天,高的可到100多天,大部分地震台站都受雷电干扰[5]。拉萨的年平均雷暴日为75.4日[6]。
      雷电对地震台站的危害是损害观测技术系统,雷电的过电压、过电流入侵观测技术系统,造成电器设备和元器件的损坏,其形式有四种,即:直接雷、传导雷、感应雷和开关过电压[7~8]。接地,是防雷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接地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按照防雷工程现在的规范要求[9]和拉萨台站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摆房附近全是花岗岩,采用地网避雷的方式不现实,只做了简单的接地。观测房原有的CDSN的避雷接地网避雷测试结果满足规范要求,“十五”架设的所有仪器和设备采用公共接地,统一接入该地网。
      2.4 辅助观测
      辅助观测使用WYY-1,观测气压、气温、降雨量。气温探头、降雨量探头安装于院内绿化地,气压探头安装于记录室窗户旁,主机在记录室。
      3 结语
      数字化观测技术的推广,对台站观测人员的仪器维护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要求台站观测人员在观测系统构成、仪器原理、观测技术、仪器维护等各方面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仪器维护能力[10~11]。
      由于西藏地理位置偏僻,历史上,拉萨地震台站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仪器设备落后,观测人员的知识水平也相对落后。在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建成的基础上,拉萨台的观测人员应积极自学专业知识,除了做好仪器维护和观测工作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与同行交流,利用共享的资料提高观测能力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争取科研课题,既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可以争取科研经费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 德庆卓嘎,罗布次仁,尼琼,等.西藏地区气象灾情成因分析与统计[J].西藏科技,2010,2:62~65.
      [2] 措加旺姆,诺桑,白玛,等.拉萨周围地震及小型地震网的建立[J].西藏大学学报,2005,20(3):69~71,80.
      [3] 金戈,陈永顺,巴桑次仁.拉萨地区及其周边的地震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12:3020~3026.
      [4] 刘永刚,刘新.地震台供电系统的探讨与实践[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9,30(6):71~74.
      [5] 吴小花,钟贻军.数字遥测地震台的雷电防护[J].华南地震,2003,23(2):80~84.
      [6] 黄锡定,梁焕贞.地震台站应用防雷技术探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28(5):35~42.
      [7] 童敏,童迎世,童琼.防雷技术在湖南地震台站的应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3):74~78.
      [8] 李建梁,杨雅琼.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的防雷措施[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1):86~88.
      [9] 中国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10] 张文来,谢芳,苏萍,等.库尔勒地震台数字化地壳形变观测系统维护及资料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26(增):103~109.
      [11] 王雄健,杨翔伟.地方地震工作发展对策[J].华南地震,2002,22(3):91~94.

    推荐访问:拉萨 浅谈 地震 经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