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囊萤照读与康熙较真_较真

    时间:2019-03-29 03:21: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囊萤照读,讲的是晋人车胤的故事,说他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只因家贫没有灯油,便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夜读。这个典故出自正史《晋书》,因为被写进了《三字经》,而使其影响极其深广。后来有人发现康熙晚年曾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他命人捉萤数百,盛以大囊,照书字画竟不能辨。由此,“有人”得出结论:读书不难,难的是不迷信书本。还说这“事”过了1000多年,才由一个皇帝将其揭穿。言外之意是,世世代代无数读书人都是盲从书本的。我觉得这个“打击面”未免大了些。
      幼时,也常听里中父老讲起萤火照读的故事,不过他们说古代某人将萤火虫放进蛋壳中照书。每当夏夜,村人全到户外纳凉就寝,看到“亮花虫”在我们头顶和床边飞来闪去时,我就会想到这故事。那时乡下的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玩具,大人炒鸡蛋时想起来就留下个较完整的蛋壳给孩子玩。那蛋壳的一端掏有流出蛋汁的小孔,有个夏夜我捉了十多只萤火虫装进去,再拿着蛋壳去照地上的草丛,都是模糊的。所以后来有了读书欲,虽然家中也缺灯油,母亲常对我夜读予以限制,但从未想过要去捉萤火虫代之。再说南方的夏夜酷热难当,蚊虫、小咬成团,很难坚持夜读。而酷暑一过,萤火虫也渐渐消失了。
      我想,很多人也许和我一样,只是把“萤火照读”当成传说而已,虽然没有对其较真,但也没有将其作真。其实,这类典故历史上还有一些,如西汉匡衡借邻家从墙缝里射进自己屋里的灯光读书,晋朝孙康冬夜蹲在雪地里,借积雪映出来的微光看书,南北朝时期的江泌借着月光夜读,等等,小时候都听老人讲过,不过他们不知道故事讲的是哪朝哪代,更不知道讲的是何人,只说是“往朝”的事。对它们的可行性我也曾琢磨过,隔墙借光虽可能,但取决于邻人灯盏的位置及光亮的强弱,月光照书我曾经检试过,秋高气爽的时节,圆月当空的晴朗之夜,我拿出课本到门外看过,可以识辨一些标题大字,古人线装书字体较大,或许能够勉强看清。至于雪光映读,其可行性就更加靠不住了。因为这种种方式即使可行,也太受时间局限,可借鉴性太弱,可以说几千年没有几个人想到要去仿效。
      古人歌赞先贤,彰显典型,也注重的是精神激励,但往往比今人更脱离实际。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本上,我们就读到过“铁棒磨针”的故事。可我老是想,即使那位老妪真能将一支粗大的铁杵磨成一根纳鞋底的大号针,仅凭她的手工又如何凿出针眼?没有针鼻儿能作何用,小小李白聪颖过人,难道就看不出这老太太原本干的是一件劳而无功的笨活?还有“卧冰求鲤”之类的传统教材,恐怕更没有谁去当真了。康熙闲来无事,有意要去验证一下这千余年间人们都姑妄听之的故事,也有人帮他缝袋子捉虫子。如果说这行为能够体现一点求实的科学精神的话,那么历史上“不迷信书本”的未必就只有一个康熙,只是别人的较真没有被记录下来。 摘自《今晚报》
      【亮点旨趣】
      读此文要学会“认准看问题的角度并把握其度”。首段“‘有人’得出结论:读书不难,难的是不迷信书本”,从“校真”角度提出此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其后云“这‘事’过了1000多年,才由一个皇帝将其揭穿”,就失度了!同时,在“自己”确立“校真”角度时,也不能否定“前人”确立“注重的是精神激励”的角度。对待古代文化,持论角度可变化,但不能有随意性,不能否定其内核固有的精华。
      【创意仿写】
      以“从‘囊萤照读’说起”为题写议论文。要求:从“注重精神激励”的角度进行解读。

    推荐访问:较真 康熙 囊萤照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