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英汉体态语的语义特点及文化差异]体态语文化差异

    时间:2019-02-13 03:21: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交流中的使用频率日益增加,成为当今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了体态语研究的发展历程,概括了体态语的含义,总结出体态语的语义特点,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透析,探讨英汉体态语的不同。
      关键词:体态语;语言语;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一、体态语研究的发展
      
      语言交际是伴随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过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传承文化现象。语言交流能力不仅把人类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同时也促进了人类交际能力的多方面发展。而人类交际能力的发展不仅包括语言交际能力,还包括非语言交际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人类交际手段更为丰富和有效。美国学者Brosnahan在《中国与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一书的绪论指出: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势三部分,由于文化教育的偏见,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认为书面语最重要,口语次之,至于身体动作,是名列最后的。然而,无论是从不断进化的整个人类,还是从个人角度看,这些技能的习得次序,出现率以及平常所提供的信息量,都表明三者之间的重要地位正好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国内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再成为一个被冷落的课题。而在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中,倍受关注的是体态语(body language)。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不用言语,而借助于表情、手势之类的动作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有时甚至会“无声胜有声”,这就是体态语的妙用。
      随着人们对体态语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语言学家对体态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早在20世纪的上半叶,就有三部最有影响的研究体态语的著作:Kretschmer的《体格与个性》(Physique and Character, 1925)和《人的体格的变化》(The Variation of Human Physique, 1940)、Efron的《身势和变化》(Gesture and Environment, 1941)。5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Birdwhistell教授在1952年出版了《体语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正式提出了身势学理论。Birdwhistell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根甚至给出了更确切的数字,认为人的信息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55%的体语+38%的声调+7%的言词。到了80年代,体态语已成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吸引着语言学家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庄继禹1988年著《动作语言学》,耿二岭1988年著《体态语概说》,李中行、张利宾1991年著《非语言交流――人际交际的艺术》等等。
      
      二、 体态语的概念
      
      究竟何为体态语?胡文仲在《英美文化辞典》中说:“体态语是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法斯特说:“体态语是以同外界交流情感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总而言之,体态语就是通过人体各部分来传情达意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它通过眼神、手势、表情、神态和姿势等无声的表达方式传递丰富而微妙的情感信息和文化信息,是一种时刻伴随人类交际的无声语言。体态语是非语言语中最丰富的一种语言。据统计,人体语的词汇达几十万个。单是一个人的面部就能表达25万多个表情和动作,用手可做出1000多个不同的姿势。瞬间的一个面部表情,可揭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细微的一个手势,能反映一个人的爱恨悲欢。神情体态的丰富表现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具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可比拟的效果,可谓“观其行,可知其心”。
      
      三、体态语的语义特点
      
      人类交际过程中,体态语和语言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体态语是语言语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其存在和变化以语言语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关系密切。通过和语言语比较,我们可总结出体态语的语义特点:
      1.直观性(或形象性)。语言语利用语音和文字来表达语义,但语音和文字与语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而体态语以表情、姿势和动作作为自己的物质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是因人而异的。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比有声语言更形象。语言语诉诸人们的听觉,不具有视觉的可感性,而体态语以其立体的、可感的动态的表情、姿势和动作构成一定的立体图象来传递信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因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2.多义性(或依附性)。语言语只能利用声音在时间的线性序列上展开,具有线条性的单一特点,它不能在空间的层面上铺开,所以是单纬度的。而体态语既有时间上的线性特点,又有空间上的立体特点,它的多纬度和多层面使其拥有更多的含义。人的每个举手投足,颦笑蹙展, 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往往具有不同的意思。体态语的这种多义性使得一些语言语无法表现出来的含义有了更为丰富灵活的表现形式,从而使人类语言更加生动起来。
      3.文化性(或社会性、民族性)。语言语和体态语是人类交际的两大基本手段,因此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改变。不同的社会群体就有不同的民族特性,其文化特性也各有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交际方式。体态语也具有鲜明的文化性。一方面,表示同一语义的体态语在不同文化环境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见面时打招呼的体态语,中国人用握手或点头以示问候,日本人盛行点头鞠躬,欧美人惯以招手、拥抱和亲吻的方式表示,萨磨亚人则通过互相嗅闻对方来表达问候。另一方面,同一体态语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翘大拇指这一动作,在中国带有高度赞扬和认可的意思,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还有要求搭顺风车的含义,而在希腊则表示要对方“滚蛋”。可见,体态语是一种带有文化特性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应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
      
      四、英汉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
      
      在人类的交际、交流、传递和摄取信息的活动中,人类的表情、动作和姿势提供着语言交流所无法比拟的便利,发挥着语言语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体态语就像语言语一样,是一种植根于民族、地域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的交流方式,是在某种文化内部形成的自身的一整套清晰、明确、模式化的符号。它虽然具有直观性的语义特点,但其同时具备的多义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使它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准确有效地实现交流目的,读懂特定文化下的体态语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邓炎昌、刘润清指出:“用一种语言交际时,一般也要使用同那种语言相适应的体态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下面就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讨论英汉体态语的不同。
      1.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形成英汉体态语“聚合型”和“离散型”的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活动形式的综合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体态语反映的文化特征必然具有该民族的特色。体态语不仅包含着某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这个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古老的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由于山隔水阻的地理因素、传统儒家思想的深重影响和封建保守统治的长期禁锢,使得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在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环境下发展。历史学家们常把中国文明称为“华夏文化圈”,正是形象而准确地体现了中国文明的“聚合型”圈式文化。在这个内向型的圈式文化中,中国演变成一个同族家庭式国家,中国人形成了推崇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文化制度体系,人们崇尚统一,追求和合,喜好群聚,具有极强的家庭、种族观念。这种“聚合型”的圈式文化与西方“离散型”的点式文化是根本对立的。西方(尤其是英美)的发展史,是一部走向外部世界,寻求生存发展的扩张史。西方文明是一种“航海文明”和“游牧文明”,它不是封闭自足的圈式文明,而是纵向扩张、横向延展的点式文明。这种“离散型”的文明不认同家族观念,不理解统一集群的生活方式,更不可能想象中国人所崇尚的几代同堂。在这种文化下生长的西方人大家庭观念十分淡薄,推崇的是独立外向、自由开放的个人主义,并形成了一种“离散型”行为模式。
      中西方的这种文化差异在体态语上有着明显体现。以体态语中的“个人空间反应”(或称“体距”,即body distance)为例。“个人空间反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不同文化下的人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或近或远,或密或疏。中国人和西方人(特别是英美人)对空间的适宜距离有着十分不同的概念。中国人习惯近距,讲话时主动靠近以示亲切;西方人偏好远离,对过近的体距感到不适并本能地选择后退。在中国人眼里,三五好友挤在狭小的两人座位上是亲密友好的表现,而西方人面对这种情况则宁可选择轮流用餐或分坐两处。又以“体触”为例。“体触”是指通过身体间的接触来传递或交流信息的一种体态语的交际行为。在中国,同性青年男女之间手拉手走路或勾肩搭背是可以接受的;而在英美人眼里,这种行为则会被看作同性恋。英美人从小就受到教育,避免与陌生人的身体接触,即使是无意的碰撞,他们也要表示歉意。公共场所如公共汽车或商店里的拥挤和身体碰撞会令他们感到不适;而中国人在相同的情况下对拥挤和身体碰撞的容忍度要远远大于英美人。
      2.中西方传统文化下产生的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和社会风俗,是造成汉英体态语差异的重要因素。
      民族性格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种特性犹如鲜明的烙印,使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相互区别。社会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世代沿袭的文化现象。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同时也是封建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时间最长的国家,在这个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下,中国社会形成了具有完备的纲常观念、严谨的等级秩序、系统的道德规范等内敛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出中国人谦虚、含蓄、从众、重礼节、尚伦理等内敛的民族性格,并逐步发展成尊老敬长、爱幼怜弱和“男女授受不亲”等传统保守的民情风俗。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由于其较为发达的地理交通、频繁的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古老文化难以保持强劲的历史延续性,因而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混杂的格局。同时,西方国家较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受封建专制统治的禁锢时间较短,“民主”、“共和”、“平等”等思想早已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下,西方人富于冒险挑战精神,逐步形成崇尚独立平等、自信、直率、随意的外向型民族特征,并造就了西方社会追求自我价值、推崇人体美和个人美、轻视礼仪等级体制的开放自由的民俗文化。
      中西方的民族性格和社会风俗截然不同的特色,在体态语交际中处处可见。以体态中的目光接触(eye contact)为例,中西方目光接触的方式和频率因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直视对方,有时还有意地回避不断的目光接触,以表示谦卑或尊敬。而英美人交谈时,双方往往是相互直视。正如英语有句著名的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在他们看来,直视对方意味着正直与诚实,而缺乏目光接触则意味着没有兴趣,心不在焉,或不信任。在英语国家,即使是在演讲或作报告时,发言者也要与听众进行频繁的目光接触,以便审视听众的反应,获得反馈信息,同时表示对听众的尊敬。此外,中国人,特别是女子,习惯于目光下垂,以表现一种谦逊、尊从或恭敬的态度;但英美人对此却感到难以理解,他们甚至认为女子目光下垂是“中国大男子主义文化的间接凭证”。同样,中国人对英美人在交谈时目不转睛的盯视也感到十分不习惯,甚至把这种眼神的专注理解为对自己的某种冒犯。
      再如体态语中的姿势(gesture),中西方人在表情达意、彼此交流时的动作也因文化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在坐姿上,中国人被传统文化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常常喜欢正襟危坐,尤其是下级在上级面前或学生在老师面前,坐姿通常比较拘谨;背靠椅子、歪着身子坐或架起二郎腿等都被认为是无礼、轻浮的举止。在英语国家中,人们的坐姿往往比较随便。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美国人甚至爱将脚放在桌子上,表示放松和不拘礼节。在演讲或报告会上,中国演讲者大多是在台上站者或坐着不动,表情严肃,动作少而拘谨。英语国家的演讲者则不同,他们大多在听众面前不停地来回走动,常常借助手势来加强演讲效果,动作幅度大、频率高。推至课堂,中国教师上课时,除板书外,大部分时间是站在讲台的中心位置,举止庄重。英美教师却大不相同。他们习惯于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有的英美国教师甚至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中国教师有时觉得英美教师过于随便,英美教师则认为中国课堂太沉闷、呆板。而在回答教师提问时,中国学生与英美学生的姿势也不相同。中国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按要求要先举手示意,被老师允许后再从座位上站起来回答问题,表示对教师的尊重。英美学生通常是坐着随时直接回答问题,显得随意自由。
      
      五、结束语
      
      体态语作为一种非言语交际行为与文化密切相关,汉英体态语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传递信息方式。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相同,英美文化中所使用的体态语也需要学习,否则学习者就会在与英美人的交际中遇到困难甚至失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交往的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体态语的使用也将更加广泛。掌握和研究体态语,不但可以增强语言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而且可以丰富语言的文化底蕴,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亚平.文化的撞击――语言交往.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2]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5]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7] Leger Brosnahan, 毕继万译.中国与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语义 英汉 体态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