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美身势语之文化差异分析|中美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时间:2019-02-12 03:26: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美身势语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作了介绍,探讨了东西方人在问候语、接触语及姿态动作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论述了了解文化含义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 文化
      
      语言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连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关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身势语(Body Language)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在非语言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社会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宣称,60%的人际交往都是非语言的。研究表明,在交际中人们更关注的是对方的无声语言即身势语而非言语。一位从事身势语研究的专家说,如果没有身势语,一个孩子就无法正常成长,因为它在性格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然如此,更多的了解身势语就势在必行。
      身势语主要包括问候招呼、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的碰撞也日趋激烈。但是由于大部分民族文化早已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文化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而美国又是西方世界的代言人。因此,拿这两个国家的身势语作对比就足以窥一斑见全豹了。
      
      一、问候身势语
      
      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式。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中国人在握手前通常会点头招呼,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并上下晃动几下,上身微微向前倾,以示热情和敬意。老朋友重逢,中国人喜欢用双手握手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而且他们挺直身体,显示绅士风度。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双手来握手,这大概是“人情淡薄”的缘故。只有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在美国,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中国人似乎没那么多忌讳。如果伸出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这在中美都适用。
      美国人见到家人或朋友,相互拥抱和亲吻脸颊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很自然;中国人很少做出这样的举动,起码在公共场合不会这样,否则会引人侧目。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不会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思想开放,擅长直接表达感情,不会有丝毫顾忌。而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影响深远,直到现在儒家思想还根植在人们头脑中。儒教中的含蓄、内敛、知廉耻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言语,还体现在身势语上。中国人比较保守,他们隐藏情感而非直接表达出来。拥抱亲吻的差异充分反映出两种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两种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景:两个陌生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互换名片,并用双手奉上表示尊重。我们很少看到美国人这样做,除非他认为对方值得交往才会交换名片。除此之外,中国人对鼓掌情有独钟。人们甚至小孩都会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被欢迎者同时用鼓掌回敬,意思是“谢谢”或“彼此彼此”。在美国如果回敬掌声的话,会被认为是为自己鼓掌,是傲慢的表现。
      
      二、接触语
      
      接触语包括身体接触和目光接触。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美国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方文化时时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时会亲切地抚摸他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她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中国我们经常看见同性(尤其是女性)手牵手走在大街上,这是友谊的表现,但在美国只会被看作同性恋。在电车、巴土或火车上,素不相识的人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则无法容忍,这大概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人们已习惯拥挤,而且儒家也提倡和善、忍让。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因为西方人看重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中国人往往把个人空间扩展为集团或家族的空间,西方人则认为空间只是人与人或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积极实现自我价值。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所能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在美国,个人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是移民初期身携长枪与斧头的拓荒者,他们勇于进取,珍视个人权力,敢于漠视政府与法律。这种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被传承下来。在中国,西风东渐以来,通过新闻媒介和与外国人的广泛接触,东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年轻一代变得较为开放,在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的处理上,既保留着固有的东方文化习惯,又能接受外来的西方习惯。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表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的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言语代码的一部分。中国人则把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当成是不怀好意或一种明显的挑战,甚至在谈话中,也要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否则会被认为是粗鲁、不尊重、胁迫等。美国恰恰相反,他们要求在谈话中必须要有目光接触,并鼓励小孩在问候和谈话中正视对方,否则就是紧张、腼腆、冷漠或软弱的表现。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的沉淀造成的视向差异同样不容忽视,非语言现象也要放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
      
      三、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70万个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式中去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双臂和双腿交叉坐着,手盖在嘴或下巴上是一种常见的姿态,被称为“深思姿势”,美国人认为它发出的信号是“离远点”,并把这种姿势看作是孤僻、刻板、缺乏耐心的表现,中国人对这种姿势没有这么强烈的反应,有时只把它看作一种习惯动作,也有人认为做这种动作的人是为显示高高在上,显示权威,会敬而远之。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则表示发疯。美国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假如一位美国人无意中把筷子直直地插进饭碗内,再把饭送给中国人吃时,中国人心里就可能会大为不快,因为按中国风俗,供死人时才把筷子插进饭碗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用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她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得更直。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潇洒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是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到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时而明显、时而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美两国身势语的不同深深地根植于中美两种文化。我们不仅仅要意识到这些不同,更应该尊重这些不同,特别是把它作为理解两国身势语差异的切入点。一种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或民族的内心深处,别的社会或民族难以完全理解和琢磨得透,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中美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上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差万别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反映的是文化的既往历史,时代性反映的是文化的现实状态,世界性则是覆盖整个地球、贯通整个人类的文化特性,它超越了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的文化局限性,将不同民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属性糅合为一,将特定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到新的高度。100年前,跪拜叩首是中国人常用的礼节,随着历史的嬗变和西方文化的渗透,这种身势语已被握手、挥手及拥抱等“文明礼”所替代。可见文化的时代性有着超越民族性的一面,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根,又要努力追赶时代潮流,不断用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更新民族文化的传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中美两国人民在非语言交际中才能更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Liu Yongfa,Liu Xuan’en The Practical Body LanguageHua Wen Press,1997.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3]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何红莲.中外身势语文化差异浅释[J].警官文苑,2006,(3).
      [5]赵艳萍.文化与交际[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中美 文化差异 分析 身势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