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辩证唯物主义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区别

    时间:2019-02-07 03:30: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利用教学的适当时机,引导学生了解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语文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以树立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具体知识时适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要揭示隐含在事物内部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要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问题的能力;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获得事物可以转化的认识。
      关键词: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 课程定位 教学过程
      
      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是高职学校文化课中的基础学科,在这一培养目标中承担着一份重要的责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实现这一主题不可缺少的途径。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主要是在教学中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教育,为他们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语文课程定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
      语文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①。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作家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对其进行加工、整合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②。高职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来源于前人的实践后的认识因此,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教师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各方面的素质结构,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并能对自身的实践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实用性特点。语文要注重“实用”,就需要在教学依照高职学校办学方针,打破传统观念上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从教材教法上进行大胆的革新,将课程教学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知识进行辩证的思考,因材施教,在教材和教法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突出语文课教学的实用性、技能性。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口语训练,落实专业知识,强化实用写作,培养从业技能;精心组织活动,提高综合能力。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在学中用,结合实践活动,在用中学,根据专业特点,学用结合。此外,还需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渗透
      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知识涉及面广,几乎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地理等。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所当然的,实践证实是可行的,也是极其自然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而且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于学生智商与情商,以及能力的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在语文教学中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方很多。下面结合一些教学实例具体说明。
      1.联系的观点的渗透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辩证唯物主义中,联系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恩格斯曾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③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课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海洋与生命》,这是一篇说明海洋与生命关系的科普说明文。它揭示了海洋与生命的本质联系,阐释了海洋过去是孕育生命的“摇篮”,现在是养育生命的天然“牧场”,激励人们去努力开发和利用祖国的海洋资源。再如,在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内容中讲到的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的联系,主题的提炼要从全部材料出发,但主题却是文章的统帅、是文章灵魂。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只有掌握了这其中的联系性,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
      2.发展的观点的渗透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④。所谓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去分析、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如在《三峡之秋》一文中,作者以时间变化为写景顺序,描绘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把三峡一天不同时间的景色描写得生动逼真,富有特色。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时间的变化,认识事物是如何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而懂得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方法。再比如口语教学训练也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对待。首先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先要求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达到“说话条理清楚,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语言文明,表达得体”。然后从登台入手,学会展示,利用课堂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大胆说话,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为了调动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练习口语的兴趣,应有意识地寓口语训练于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在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口语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在发展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激发兴趣。
      3.质量互变规律的渗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而质和量的统一表现为度。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蔡桓公从被扁鹊发现有病到死,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十天,疾在腠理;第二阶段第二个十天,病在肌肤;第三阶段第三个十天,病在肠胃;第四阶段最后五天,病在骨髓。引导学生通过时间变化及病情恶化认识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拓展说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时还可结合实际事例加深学生的认识:学习落后的同学通过努力可获得好成绩,学习好的同学不继续努力就会渐渐落后。这是一个辩证的统一,让学生学会用它来看待、处理问题,审时度势,将给学生做人做事带来极大的教益。
      4.全面的观点的渗透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⑤。唯物辩证法要求在研究问题和解决矛盾时,必须全面地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和全面地分析各种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过秦论》是汉代作家贾谊的一篇议论文,分析秦朝历史及其灭亡原因,规劝汉代君王吸取秦朝的经验教训。文章作者以秦朝历代帝王为时间线索,全面地分析了秦朝由盛到亡的各种矛盾,最终得出其亡国主要矛盾是“不施仁义”。在讲解文章时,可着重让学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矛盾,认识事物,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教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看待问题,分析矛盾,必须因人因事因物而异,切不可生搬硬套,死守教条。要从实际出发,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教学时,应让学生学会这种具体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在口语训练讲到阐释技巧时介绍到阐释的方法,有例证法(即通过举例进行阐释分析)、类比法(即以逻辑中的类比推理为基础进行阐释)、喻证法(即用熟知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进行阐释分析)、归谬法(即间接反驳进行阐释)及反推法(即从同一事物中推出与对方论证截然相反的意思)五种。在实际进行阐释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阐释。比如在拓展指导的时候补充讲了一个王安石为相期间的小故事。王安时为相时,苏轼前来拜访,见其书案上有一首未完的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看后感到王安石有点老糊涂了。西风起时是秋天,秋天的黄花即菊花,菊花是不会掉瓣的,不像春天的花要掉瓣,经风一吹,满地都是花瓣。菊花是干枯而终,不可能有“黄花落地”之景象。他看后在诗的下面补了两句:“秋花非似春花落,说与君子仔细吟。”时过境迁,“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值秋天,是夜西风大作,第二天观其花园内菊花都掉了瓣,“吹落黄花满地金”之景象重现。因为,全国的菊花都不会掉瓣,唯独黄州的菊花掉瓣。此时,苏轼感慨万分,深感自己学识浅薄。通过这个小故事再次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观点的影响,告诫学生今后走上作岗位,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是学会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灵活地运用,要动脑筋分析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勇于实践。还应让学生学习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还可以借助《向沙漠进军》等课文帮助学生树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向着相反方向转化”的辩证唯物观点。借助《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等课文对学生进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教育。借助《生命之树常青》课文让学生接受“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总之,如果每位语文教师都在教学活动中坚持潜移默化,不失时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好处,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 释: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103.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2版:29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359.
      ④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出版社,1999:80.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2版:333.
      
      参考文献:
      [1]肖爱平.关于“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与作用的再思考[J].甘肃农业,2006,(02).
      [2]季忠,侯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J].东北师大学报,2006,(03).
      [3]佟向民.从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J].学术论坛,1981,(01).
      [4]张兴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浅议.江苏教育,1987,(24).

    推荐访问:辩证唯物主义 高职 渗透 语文课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