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青年危险期”的高校人格德育探析|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

    时间:2019-02-07 03:29: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高校学生的人格特征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确定性,矛盾心理、危险行为交织在一起,使学生处于特殊的“青年危险期”。这种状况对学生健康发育进步成长影响很大,应加强人格德育,确立人格德育模式,遵循人格德育原则,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渡过“青年危险期”,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校学生 “青年危险期” 人格德育 人格健全
      
      高校学生处于特殊的“青年危险期”,人格特征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确定性,应根据学生实际加强人格德育,确立人格德育模式,遵循人格德育原则,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渡过“青年危险期”,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学生的人格特征
      高校学生在青年期的划分上,处于青年中、后期。这个时期,学生的人格特征具有以下特征。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生在这时确立了理性的自我――明确地主张自我、珍重自己的思想、敏感地自我防卫。但是,由于缺乏现实经验,不少学生依然面临着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裂、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对立的内部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带来对自己的怀疑和厌恶,往往使自己陷入自卑和孤独,避免与他人交流,封闭在自我的狭小天地,陷入苦闷与烦恼的折磨之中,严重者轻身厌世,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2.逻辑思维的发展。
      这时的学生,儿童期的具体思维已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够进行演绎推理和反省思考。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清新而大胆,尖锐却不周到,彻底但是肤浅,是独断的“个人逻辑”;思维发展不成熟,其意见往往脱离现实;主观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反叛的心理和行为也极易出现,处于“青年危险期”。
      3.性意识的发展。
      性的基本成熟催生性意识迅速发展,追求异性是积极盲乱的,以单纯的精神恋爱和“迷恋”现象为主要特征,对异性的追求常常不顾行为规范,缺乏牢守道德底线的理智,性过激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4.思想和行为的发展。
      有很强的“表现欲”和要求被承认的愿望,旺盛的精力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释放出来;对未来充满憧憬,对象性思维往往是主观的、浪漫的、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对外来的、带刺激性的事物特别敏感,热烈而持久的盲目崇拜,往往变得良莠不分、美丑不分,荣耻不分。当思想与行为遭受挫折时,便产生了各种焦虑,精神空虚、行为迟缓,又变得怀疑一切,使学校教育变得困难起来。
      5.自我接受与同他人的协调。
      到了青年后期(大三、大四年级),学生逐渐掌握了适应环境的手段,肯定所有的人际关系,沉浸在生命的愉快与内部自由的感情之中。但接踵而来的就业以及即将独立生活准备的不足,常常困扰着学生,毕业前的焦虑与恐惧感常常伴随学生走出校门,并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现代青年期延缓现象拖延了青年学生完成进入成人行列的准备期时间,学生人格问题也同时显现出来。这无疑加重了教育的责任,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把握住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特征,使学生始终保持心理健康,茁壮成长。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完善学生人格素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该立足何处?如何为人?今后要做怎样的人,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使青年学生确立“同一性”的方向,在各种经历的尝试中走向成人,服务与贡献社会。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人格德育。
      二、学生人格健全模式
      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德育,应该有一套可行的人格健全模式提供运行。
      1.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情系人民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在社会化、成人化过程中,学生能客观地领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和行为能跟上时代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适应社会的良好认知水准和精神状态,能客观辩证地分析处理问题、把握事物,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爱护集体,热爱祖国,情系人民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2.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行为规范堪称时代楷模。
      在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和行为以及法制意识等方面,学生能做到与社会协调一致和谐发展;与人平等交往,人际关系融洽;具有良知和爱心,能把握和控制私欲,不受极端私利诱惑;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坦诚磊落生活,行为规范堪称时代楷模。
      3.有良好的心理与情商素质,能和谐健康地生活、成长。
      自我形象客观,能正确认识、评价、接纳自己,能正确理解把握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别,对不良心理和行为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情绪与性格良好,意志坚强,乐观向上,敢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情商水准高,具备人生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必备的心理与情商素质。
      4.具有高品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要使感情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通过审美教育,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在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中,学生能做到为获得美而不懈追求,为了美而道德地行为,知荣而为,知耻而弃,具有高品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5.具有开发性和创造性。
      自我封闭和因循守旧,于社会于人都是道德的沉沦。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大学生能主动接受事物的变化和改革,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信息和时代信息,培养良好的创造欲望,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建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培养主体性,开发创造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既是人格德育的起点,又是人格德育的归宿。
      三、人格德育原则与学生人格健全
      人的社会化过程亦是人格形成过程,人格德育与学校教育方向密切相关,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在可行实效的教育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人格德育应当坚持社会化原则、方向性原则、可行实效性原则,并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展开德育工作,才能见到实效。
      1.社会化原则与学生人格健全。
      人的发展既是自然成长过程,又是社会影响下的社会化过程,亦是人格形成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这样的过程中。人格德育,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使大学生通过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与实践途径,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生产技能,打下社会生存的基础;掌握行为规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把握人生发展的方向。坚持人格的社会化原则,必须做到:(1)开放性办学。开放性办学,是高校人格德育立教之源。学校必须与社会广泛结合,洞察社会发展方向,深谙社会纳人之道,有效整合社会力量与学校资源,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把握好人格发展的素质、教育、环境的三维结构,发挥好三个因素的整体性作用,在环境、教育、家庭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健全学生人格。(2)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健全学生人格的必要途径,学校应当尽量创设适当条件,支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广泛接触社会,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考察社会、体验生活、探究人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系,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
      2.方向性原则与学生人格健全。
      目前在不少高校,应试教育痕迹还或多或少存在,素质教育尚待深入发展,重科技文化知识、轻人文素质教育、忽视学生人格健全的倾向还比较突出和严重。坚持人格德育的方向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无论是各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体现培养学生人格、健全学生人格的宗旨。(1)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有效利用各学科内容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如文学有“文以载道”的特点,运用其中之“道”陶冶学生高尚人格就充满吸引学生的无穷魅力。理科类讲爱迪生的人生哲学、李四光的科学追求、陈景润的钻研精神,都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深刻影响。音乐、美术、体育更是人格教育的理想课堂,乃至技能实习、实训、实作,都可以挖掘出人格教育的因素。(2)教师要坚持人格德育方向,在教学中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言传身教,用教师特有身份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发展。(3)学生管理应坚持人格德育的要求,做到人性化人本化,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尊重与尊严;要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把外控引向内控,把他律引向自律引向自知、自尊、自爱、自强与自我完善,形成主体人格,避免自我同一性分解。
      3.可行实效性原则与学生人格健全。
      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健全,是过程性的、渐进性的。通过阶段性的培养,通过实际经验的获得,通过适度的调控,才能奠定学生个体的人格并在实践中健全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应坚持可行实效性原则而适度展开。(1)目标的可行实效性。人格德育目标必须体现社会现实需要与长远奋斗方向的结合而重在现实。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格德育的总体目标。在这一目标的界定和指引下,具体学校应有具体的人格德育目标。同一学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亦应有阶段性目标。同一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确定人格培养的目标框架。现阶段,高校人格德育应体现出现代人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确立学生各方面的人格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学生素质养成,奠定人格发展基础,更好适应社会要求。(2)方式的可行实效性。方式的可行实效性,要求注重教育的途径、环境的熏陶、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的途径,要求学校应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同时发挥各学科蕴涵的人格教育因素。于教师,应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目标,改革课堂教学,调整课堂设计,在教好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同时,突出学生人格培养。环境的熏陶,要求学校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针对学生人格特征,满足学生归属的需要、交往的需要,通过社团活动、文化参与、交往训练,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中,使学生人格得到升华。适当的方法应因人而异,故事法、讲谈法、推理法、冥想法、活动讨论法、激励法、行为训练法等,都是实践中切实有效的方法,应针对不同学生适时适宜施用。(3)调控的可行实效性。心理障碍是阻碍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最常见的因素。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和心理调控力度,建立并落实心理辅导员制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政治辅导员应密切与学生接触,任课老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察颜观色,窥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与行为变化,防患于未然与适时调控相结合,确保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危险期 探析 德育 人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