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行成于思|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意思

    时间:2019-01-24 03:31: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每一次课堂展示,每一次教学研讨中,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便是教学反思,大家对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中的得失进行逐一剖析,形成共识。反思,这一新课程改革大潮下的时髦话题,为当今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一、反思基于专业知识的积淀
      对一个教师来说,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名师当然更不用说。做反思性教师,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就需要经常学习。唯有学思结合,才能学以致用,因为学习是反思的前提。
      回顾曾经执教新教材三年级的《可能性》一课,由于第一次接触新教材,所以一切从零开始。课前通读了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内涵、学生的学情作了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将教学中需要达成的目标作了精心的预设。经过几次反思,把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定为初步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渗透等可能性。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验、游戏等多种活动,使学生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第一次试教中,“摸球游戏”一环出现了波折:
      教师将一种颜色(红球或白球)的球分别放到袋子中,小组尝试摸球游戏。
      师:你认为接下来你可能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生1:红球。因为我刚才也摸到红球。
      生2:白球。因为我看到其他小组摸出了白球
      生3:我认为都有可能。
      ……
      (课堂由此开始混乱,离我“一定”能摸出红球的目标相距甚远,试教失败)
      试教后再读了教材,参阅了一些优质课的教案,作了进一步的反思。同伴也为我指出教学环节中的漏洞,教师甲说:“学生中间出现学习偏离,是因为教师设计问题颠倒了”。教师乙说:“学生回答完全正确,出现一定这个结论,必须让学生先验证,再肯定”。
      由此我觉得《可能性》是在学生已有认识规律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本课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存在一些逻辑上的不足。如果没有验证箱子中的都是红球,怎能判断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呢。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学生自然会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有时数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思考逐步上升到数学思考的过程。但上述教学中,正因为学习缺少了“猜测后验证”这一环节,学生一直在生活经验思考中纠缠,影响了“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知识是教学技能的基础,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学会反思技术,进行反思性教学,并让反思成为习惯,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
      二、反思呈现团队合作的结晶
      每当上好一节课后,自己总要静下心来进行反思,写写教学札记,可觉得总是那么几句话,课后反思跳不出固有的圈子,对自己的帮助不大。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找到的问题可能并不是症结所在,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他人和集体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问题,需要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与互惠。
      “同课异构式”的研讨,一人执教,众人点评的方式,凝聚了团队的合作精神,提炼了集体的反思智慧,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成员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开展了交流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如果按照教材进行处理,学生虽然也能掌握知识,但是新课程数学教学内容最大的转变是生活化和综合化,而老教材在这一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根据乘法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一致认为大胆对教材进行整改。由于书本上的例题比较单一,最后决定不用。在删除原有例题的基础上,以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数手指”作为课堂的引入,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数手指(5个5个数、10个10个数等),列出不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再由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引入到乘法的意义,学生学得非常投入,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结合了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师生智慧的碰撞,教学的实质是师生间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也需要教师树立起沟通、交流的意识,大家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剖”,通过相互的研讨交流,通过多种观点的交锋来多视角、多层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理论依据及策略。在交流中展开教学反思,有利于拓展思路,把握实质,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反思需要教学实践的锤炼
      “纸上谈兵”缺少有效的说服力,反思需要教师勇于实践与创新。我们要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调整课改新理念的教学策略,开展有效反思。
      有位教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对教学“圆的特征”这部分知识,第一次设计将起点放低,采用的以旧引新的方式展开:
      1.出示一个圆,与学过的图形有哪些区别?
      2.你知道圆的哪些知识?
      3.什么叫圆心?半径?直径?分别用什么表示?怎样找?
      4.动手操作,讨论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特征和关系?
      ……
      议课时,大家觉得整节课按部就班,虽没有大的课堂意外,但总是给人以平淡之感,学生学得十分被动,毫无兴趣,与新课程理念有一定差距。
      第二次设计与教材的编排基本相似,以学生随手画圆入手,在动手操作中去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最后学习用圆规画圆。
      1.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2.反复折一下,折过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4.学习用圆规画圆。
      ……
      同伴在议课中谈到,课堂设计能运用新课程理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课堂结构比较严谨。在评议“画圆”这一环节时,大家觉得,所教的这一批学生,平时用实物画圆、用圆规“玩”着画圆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起点还可以再提高一些,可将“画圆”知识整合在一块儿教学,避免知识的支离破碎。于是课堂设计作了第三次改进。
       第三次设计:
       1.欣赏圆形实物
       2.请徒手画一个圆。
       3.你能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圆吗?该用哪些工具?
       4.引入用圆规画圆。
       5.在圆规画圆中,在动手操作中,合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
       有实践才有验证,这样设计给听课者感觉一个字“活”,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生成”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爬过一道又一道“坎儿”。课堂主线清晰,衔接自然,把枯燥的、零碎的知识落实在学生的“玩中学”。
       教学反思是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为目标。一方面,通过反思,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教师发现新问题,激发自己的责任心,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当然,教师成才的重要途径是参与教改实践活动,在教育科研项目中去体验研究性学习,在经验反思的基础上,体会新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形成新的教育观念。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行成于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