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良好品质【浅谈儿童适应社会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时间:2019-01-19 03:32: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发育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保持与社会同步发展,与人群和谐一致。人就是在直接的、间接的环境中被教育、被培育、被熏染、熏陶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好的环境就培育出好的成材,否则成材就会受到种种的干扰和损害。年龄越小,受到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越大。
      关键词:适应社会;个性品质;教育观念;培养
      
      一、关于个性与个性品质的简析
      
      个性是个体的特性,每个人各不相同。个性的品质也互有差异,有优良、良好、一般、不良和很差的区别。能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能获得发展的个性,是好的个性品质;不能适应社会,难以发展的个性是不好的个性品质;能适应恶劣艰险环境的个性是极其优良的个性,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展的个性。优良的个性品质当然就具有了优良的才能、智慧和技能。世界上几十亿人口,就有几十亿的个性性格。心理学认为:个性是每个具有独特的心理学基础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社会环境中,在学习和掌握社会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个性品质下形成过程也就是儿童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个性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后天一定的生活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到了学前期,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或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成人不断提出的要求,使儿童的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此时,儿童开始能为较远的目的而行动,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成人或集体的要求。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比较稳定、比较经常的心理特征。由此,儿童行为的冲动性相对减少,自觉性相对增多,开始能比较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如6至7岁的儿童,在游戏中已能更多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来完成动作的要求。此时出现了最初的比较明显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
      为什么要注意培养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举止文雅、讲究礼貌、诚实机敏、愉快开朗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孩子的个性发展却常与父母的愿望不相一致,甚至父母费尽心机,孩子的脾气禀性却越来越坏。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个性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而婴幼儿时期则是个性培养的关键阶段。“秧好一半禾”,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好比是刚播种下的秧苗,这个阶段的个性品质培养对一生有重要的影响。家长要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孩子显示出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来。
      
      二、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良好个性品质
      
      (一)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学会尊重孩子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选择与竞争,机遇的寻找与把握都对个人的需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的成长要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必须走出封闭式的教育观念。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学会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利。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引导他们观察社会事物,体验社会生活。由于每个孩子的认识与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因此成人应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例如: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能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时也不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美国人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正如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意识也就越淡薄。”所谓理解与尊重孩子,就是以孩子为主体,是我们适应孩子而不是强迫孩子适应我们。这样他才会接纳我们,我们也才能引导他去探索世界。但在教育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
      首先,教育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先。一位哲人说过:尊重是教育的最高原则,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和教育实践中,省视一下自己是否有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地对孩子缺乏民主平等的态度,稍有过失或错误,就打骂出气,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不是泯灭其心。俗话说的好:树怕伤根,人怕伤心。一个人的成长可以没有鲜花和掌声,但绝不可没有自尊心,否则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与发展,甚至对成长产生严重的后果。
      其次,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考虑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表扬、激励就像春风、雨露,激励孩子迅速成长。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弱,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有限。如果批评惩罚过多过度,容易产生负面效应,达不到教育的初衷。我们教育孩子要善于换位思考,不要只图一时痛快,解决眼前的麻烦,而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以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疏导孩子。作一个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教育者,不要轻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再次,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保护他的自尊心,这对孩子成长是极为重要的,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常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事情,这是一种尊重的表现,对孩子而言,对增进其自重、自爱、自尊的品格十分有帮助。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因此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也会展现出自信心,责任感及进取精神。如果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甚至随意拿他来做取笑或迁怒的对象,这样会严重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陷入自卑或产生反抗情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孩子当众出丑,特别不能在别人的面前揭孩子“疮疤”和“隐私”。
      (二)重视组织儿童的群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
      儿童的群体生活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我们的孩子已不同于过去的孩子,现代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变使他们早期远离了群体的生活,这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更应让孩子入幼儿园,接受集体生活,通过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同伴交往中能强化儿童社会行为,同伴的反映方式对儿童的行为有强化或负强化作用,同时也是主体自己的行为的一个参照物,孩子之间的交往所建立的友谊可以使他们获得平等的人际交往,产生安全感与自信心,这明显是的孩子成长中社会性发展,符合其心理需求。更有助于儿童摆脱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家庭中不良个性,克服“自私、孤僻等异常性格,发展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因此,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儿童社会适应性和独立能力。
      第一,应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如独自睡觉、自行进食、控制二便、自己洗手洗脸、穿脱衣鞋等,年长儿应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能增强他们动手做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如让三四岁的孩子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饭、漱口、洗脸、穿脱衣服等,让五六岁的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擦桌椅、扫地、洗手帕等,并要注意安全、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孩子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应以他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人还应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孩子,以巩固其良好个性的发展。
      
      
      第二,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健康的情感,对于孩子来说,像是成长中的阳光、雨露。没有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但儿童时期情绪常不稳定,由于受心理与生理的发育限制,年幼的孩子没有标准的判断能力与接受讲道理的水平能力。因此,年龄越小越容易无理哭闹发脾气,这就需要靠成人的帮助和正确地引导。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安慰劝规或诱导的方法,不能用打骂强制手段,以减少儿童的对立情绪。有时也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来对付,逐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学习中稳定情绪培养意志,使孩子增强自觉和自制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另外,当孩子有合理的要求时,应适当地满足孩子,但不能一味地满足和迁就孩子的所有要求,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第三,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从小给予孩子愉快和爱的感受,能适应社会交往是孩子今后在社会发展中很重要的个性品质,我们可以通过抚摸、拥抱、说活、做游戏、讲故事等各种活动使他活跃灵敏,多让孩子与同龄儿童玩耍,及早接触外界,这样就会养成团结友爱关怀交流也能促进语言发展,建成良好的社交能力。例如可以让幼儿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其身心愉悦,同时注意成人的表率作用,不管有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不如成人的以身作则,令孩子能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身心的影响,在父母、老师的和睦生活气氛下“熏陶”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的社会品质的人。
      第四,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在孩子的成长中,有意识适当地制造一些“挫折”“困难”是很有必要的。面临的是新时代的竞争挑战,知识能力的较量、人才的选择、复杂的人际交往等,都难以避免一个现实而又无情的事实:经历失败!要适应当今新时势,必须先学会承受失败的挫折,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一个人连一点挫折都难以承受的话,又怎么能立足于社会呢。当前,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宝贝、小太阳,作为家长,许多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甚至会包庇孩子的过错,如果从小不能给孩子一定的挫折感教育的话,那么,对于孩子今后成长与发展将会有更多的难题。因此,让孩子试着去面对失败,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体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从而有利于磨炼其意志,增强其心理素质,才有助于孩子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加强家园同步教育
      1927年,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生活中,时常有这样的镜头映入我们的眼帘;宝宝跑着跑着忽然跌倒在地,然后哇哇直哭却不知爬起来,是其父母紧张地跑过来扶起;孩子热得满头是汗也不知道脱件衣服,是父母亲在忙碌中帮着脱。这不由得令我们的深思: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要求家长积极地配合。只有家长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孩子协调一致性,才能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这样,孩子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才能在家中得到巩固和延伸。那么,家长应如何转变教育观念,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同步教育呢?
      1、应走出传统的家庭教育误区。
      首先,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性的,更要明确幼儿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有部分家长总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行、态度,都在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家长要明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和严爱结合,科学地爱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对孩子的差错动辄训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要知道爱不能代替教育,严格要求是爱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鼓励孩子动手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凡事包办代替,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再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勿只重知识,轻视个性行为发展。有部分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只关心孩子所学到什么东西、会写多少字,却从不过问孩子的行为表现,甚至对老师反映孩子的不足之处,从不究其原因,只喜欢老师报“喜”不报“忧”,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家长在家中对孩子要少一些偏袒、溺爱,多一些客观的评价。使孩子建立真正意义的自尊,而不是唯我独尊。
      2、积极配合,与幼儿园教育同步。
      首先,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班任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上的要求,要家园一致,给孩子明确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其次,家长要多到幼儿园与班任教师联系,主动沟通,不但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也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协调配合,针对孩子的优缺点,及时给予表扬或纠正。
      3、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家长活动,重视家园联系。
      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举办的各种家长开放日活动,注意及时与班任老师联系,这不仅可了解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还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此外,家长也必须用教育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效能。
      总之,只要家长坚持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并重的原则,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才能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行为教育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帼眉 主编《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2、王东红、王洁主编《幼儿卫生保健》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006年2月
      3、郑惠连 主编《衣食住行与儿童健康》 重庆出版社2005年5月
       (作者单位: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推荐访问:浅谈 适应社会 品质 培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