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老解放区的扫盲教育及其现代启示】 焦作市解放区教育局长

    时间:2019-01-15 03:26: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老解放区的扫盲教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采取了消灭文盲协会、夜校、识字班、俱乐部等多种形式,不仅提高老解放区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还对于老解放区革命成果的巩固、革命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其总结的经验为我国现代农村的扫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老解放区;扫盲教育;现代启示
      
      政治经济解放和文化教育思想的解放互为作用,政治经济解放是前提,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解放的同时,必须有文化教育思想的解放。只有这样,政治经济的解放才能巩固和持久的,从而也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作为革命战争和生产直接承担者的老解放区广大劳苦大众,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治觉悟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老解放区革命成果的巩固、革命战争的胜利。因此,老解放区从政府部门到群众团体,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都把社会教育放到很重要的地位,经常加强组织与领导,并利用各种机会和通过各种学习方法来普及与提高文化教育的程度,提高劳动人民的阶级觉悟与政治思想水平。
      
      一、老解放区的扫盲教育实况
      
      在当时的老解放区,政治上劳动人民已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农会等组织来行使自己的权利,经济上广大农民通过土地革命取得了属于自己的小块土地等生产资料,然而,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却是十分落后,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无文化的状态。闽西山区不少群众扁担跌地下不知是个“一”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山区,旧中国每百人中不识字的有80人到90人之多,每千人中能够进学校读书的不过是15人到20人,绝大部分的农民都是文盲,尤其是劳动妇女可以说全都是文盲。
      为改变这一状况,1933年老解放区区召开了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大会通过了《消灭文盲决议案》,大会认为:“苏区的文盲是过去地主阶级遗留下来的一个障碍物,我们必须扫除这一障碍物”。自此,老解放区开展了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形式,成立了各种学习组织,有夜校、半日学校、露天学校、星期学校、寒暑假学校、识字班、识字组、读报组、俱乐部、列宁室、巡图书馆、研究会等。最普遍的形式是消灭文盲协会、夜校、识字班和俱乐部。
      1.消灭文盲协会。消灭文盲协会是各社会团体、各机关、学校、工厂、部队,在同级教育部领导下,以完全消灭文盲为目的而斗争的组织,主要任务是猛烈开展消灭文盲运动,提高群众的文化政治水平,执行教育部关于消灭文盲运动的号召,广泛开展消灭文盲的宣传,并把不识字的人组织在工农补习夜校与识字班中来。消灭文盲协会的会员是赞成本会宗旨,愿负责为本会工作,执行本会决议的苏维埃公民。会员人会后的任务是负责教育或学习文字和常识。消灭文盲协会的会费采取自由捐助的办法,每个会员入会时自己约定每月交纳若干会费,但属自愿原则,不交亦可。
      消灭文盲协会是自上而下的有系统的组织,以村协会为基本组织,村协会以下分为若干消灭文盲小组,每个小组同时就是一个识字班或夜校或半日学校。村协会设置干事会并设主任一名。村以上有乡协会的干事会,区、县、省协会的干事会。每一级的干事会其干事由各机关及团体内建立的消灭文盲小组的组长充任,并选举一人为主任。
      2.夜校。夜校是供工农群众利用夜间学习识字的学校,青壮年工农群众在工作余暇时练习识字,学习有固定时间、地点和编制,要求能识字能读报和看懂政府的各项指示。相对于其他学习形式,夜校是更为正规的学习组织。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命令第十二号颁布《夜校办法大纲》提出举办夜校的办法并于1934年重新审定。《夜校办法大纲》规定夜校的任务是“在不妨碍群众的生产和工作的条件下,于短期间扫除文盲,与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
      为方便群众夜校必须设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每村都设立一个或几个夜校,每个夜校有校长负专责(或由教员兼任),夜校教员由区开办的短期夜校训练班培养,并在不脱离生产的前提下开设在夜间上课的夜校教员训练班。成绩较好的同时可兼任识字小组的教员。夜校的教学“除识字外,要教政治和科学常识,同时还要注意写字和作文”,方法上夜校提倡学用结合,并形成了工农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讨论和问答,注重写墙报,写开会的记录和决议,最低限度也要学到写标语口号,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自动性、创造性,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把书上所写的拿来应用,要把应用放在第一位”。如果能写信、作报告、看《红色中华报》就可以夜校毕业了。
      3.识字班。识字班是帮助列小、工农补习夜校力量未达到的群众的一种教育方法。在短期很快的消灭老解放区大多数文盲,识字班的作用比列宁小学、工农补习班、夜校更重要,更易于收得大的效果。识字班用最灵活的方式吸收在各种工作万分忙碌当中的最大多数的革命群众甚至在没有学校的形式下都可以进行识字工作。
      识字班的教员由群众自己推选,经常是争取夜校和列宁小学的教员担任,夜校成绩好的学生也可以担任。每一个识字班都设一名主任,主任不仅是扫除文盲运动的突击者、和平教师,还要积极宣传识字的重要性,宣传广大群众加入识字班,考核、督促识字班成员的学习情况,组织竞赛。识字班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随时随地随人数都可以教,即使在乘凉时、喝茶时、田头旁、灶头旁三四个人都可以教,起初划地为字,以后可以用识字片,所习之字应以适合环境,适合实用为第一要紧。每人要记录每月所识的字,规定数天或一周由消灭文盲小组组长收起送交教员看改。
      4.俱乐部。革命根据地俱乐部的设置遍及各乡村、各机关团体,它既是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又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机关”是“广大工农群众自我教育的组织”。每一级政府机关或每一个大的工厂企业,每一地方的工会、合作社乡都设有俱乐部,俱乐部下设列宁室,列宁室下设识字班、图书室及墙报。凡是苏维埃的公民与无违反苏维埃法令的非公民都得加入所在地方的某一俱乐部。各俱乐部经费由部员大会决定募集方法,不够时请求各该机关或团体津贴。各俱乐部工作主要是政治(关于当时当地的政治动员会)、科学(农业、卫生、反宗教迷信等)的讲演会或谈话会;读报讲报、运动和游艺、墙报、演戏及化妆演讲等。俱乐部以下还设有保管股、游艺股、图书股、讲演股、文化股等。老解放区区的俱乐部真正起到了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
      老解放区的工农群众业余文化教育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普遍展开蓬勃发展,不仅教育形式多样化,各种教学组织数量增加,文盲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群众识字的人数迅速增加,尤其是妇女群众要求教育更热烈。据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在2932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89710人。有补习夜校6462所,学生94517人,有识字组(福建未计)32388组,组员155371人,有俱乐部1656个,工作人员49 668人。妇女也从文盲中解放出来,有的地方妇女接受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男子。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男子4988人,占31%,女子10752人,占69%。兴国识字组组员22519人中,男子9000人,占40%,女子13519人,占60%。妇女对社会活动也很积极,不但自己受教育,而且还办教育,许多小学和夜校校长、教育委员会和识字委员会的委员都有妇女担任和参加工作。
      在识字教学方面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即参加生产的和参加革命工作的都应当利用空闲的时间读书,识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同吃饭的,同睡觉的,同工作的人,从二人到五人,编成一小组,把所有识字的人,和不识字的人配合,用所有识字的教不识字的。就是用工作人员教工作人员,战斗员教战斗员,群众教群众,老公教老婆。在睡觉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及一切闲暇的时候,个别来教。”最后经总结概括成“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一套“以民教民,互教互学”的群众路线的教学方法。
      
      二、老解放区扫盲教育的现代启示
      
      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已达到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1.设立多样化的扫盲形式,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农村扫盲。老解放区“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一套“以民教民,互教互学”的群众路线的教学方法至今仍是有效的群众教育的方法,能有效的扫除广大农村的文盲。除了当地政府外,非政府机构的力量也不容忽视,他们可以广辟财源,补充师资,提供教材等,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和非政府机构通力合作来共同促进农村扫盲工作的进行。在扫除旧文盲的同时要堵住新文盲,巩固提高扫盲成果。不仅要扫除基础性文盲(以学员的基本文化知识和技能为重点),还要扫除功能性文盲(以学员掌握生产和社会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为重点)。
      2.村村建立图书室。这种在老解放区就有的民众文化设施现在广大农村却不见踪影。广大农民越来越觉得读书难,想要读到贴近生活、生产、易懂、实用的书更难。经常是仓库图书积压,农民无书可读。有的书价太高,一般农民买不起。如果村村能建立起当地政府出资、百姓自愿捐资、出版社帮忙的图书室,不仅可以解决农民读书难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疑问,同时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图书室除了书本以外也要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为农民提供更直观明了的知识和技术。不同村之间的图书室还可以互相交流,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3.重建俱乐部形式的“乡村之家”,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老解放区的俱乐部是当时群众教育的重要形式,不仅满足了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也活跃了山山村村的生活。当代农村虽然经济生活提高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却十分枯燥。虽然有送文化下乡,但是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的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时间久了就不能引起农民的热情。而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应该变“送”为“种”。可以城乡结合,帮助农村建立“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观众”俱乐部形式的“乡村之家”,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社编.老解放区教育工作经验片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4]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教育科学出版社.
      [5]苏区教育资料选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6]杨雪梅.推进农村成人扫盲教育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5,(4).
      [7]单颖,霍玉文.国外扫盲教育之特征述略及其启悟[J].继续教育研究,2005,(4).

    推荐访问:解放区 扫盲 启示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