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及启示】

    时间:2019-01-13 03:26: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哈贝马斯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      作为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杰出代表及后现代主义的著名代表的尤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继承了老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运动以来以“科技理性”(mchnicM ratio-nality)为基础的教育目的的抨击。
      启蒙运动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摆脱了宗教迷信,充满理性,具有自主性的人,应该是自身命运的唯一主人以及其所处世界的主宰。此时,“思维着的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同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似乎在昭示着认知主体与行为主体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能力。恰恰是种能力,也只有这种能力才被看作是人类理性的基础和象征。哈贝马斯有力地抨击了科技理性所致的现代教育目的。他认为这种受实证科学支配的理性思维坚持着单纯直接的思想,缺乏主体的价值尺度,培养出来的人的认识局限于重复,思想只是同义反复;在完全被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不但人与自然相异化,人与人之间也相互异化,其结果是削弱或吞没了主体间的合理的相互作用,即交往行为;而且。在完全被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人完全变成了工具,完全屈从于技术社会的统治。具有这种“单纯直接性思想”的人没有作为一个世界进入行为者反思的视野,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作出来给人看的所谓“剧场化行为”(dramaturgical action),这种虚伪的完美角色扮演,必然会使人一直处于内心斗争和痛苦之中,无法与别人真正地沟通和交流。总之,受科技理性统治的现代教育目的“并没有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普遍自由。相反,技术本身成为了自律的总体性的统治力量,成为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
      同时,哈贝马斯又站在“交往理性”哲学的高度,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目的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相平衡,以人际关系和谐、个性自由解放为目标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不仅如此,哈贝马斯还对如何达到其教育目的作了理想的预设。
      第一,使学生获得进行语言理解的“交往性资质”。哈贝马斯认为语言理解在交往中占据核心地位,他指出:“达到理解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将上述四点展开就是:言说者必须选择一个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能够可以相互理解;言说者必须有提供一个真实陈述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分享说者的知识;言说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说者的话语;最后,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接受之,从而使说者和听者能够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
      第二,建立主体的学习机制与自我同一性。交往合理性的建立依赖于主体的交往性资质的获得,而交往性资质的获得则依赖于主体的学习机制。在哈贝马斯看来,主体的学习不仅包括认知与技术学习过程,也包括道德和实践学习过程,后一个维度的学习过程导致交往性资质的获得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哈贝马斯认为,以个体的道德发展为宗旨的学习机制使学生获得交往性资质并不断推动着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的发展,这对师生之间、生生之问的交往合理性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建立主体间性。哈贝马斯强调的主体间性是自主的、平等的。主体间性的建立的倡导,暗示着以个体的主体性为前提的平等的、合理的师生间的“主体――主体结构”应当取代传统的师生间的“主体――客体结构”,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在哈贝马斯看来,只有当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被确立下来并且其主体性在不断地被以个体的道德发展为宗旨的学习机制所推动时,师生之间主体间性的建立才完全有可能。例如在师生交往研究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的研究,破除教师的权威地位,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过对话,产生了“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师生之间通过对话达到相互理解、共融。
      
      哈贝马斯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对当代教育启示
      
      遵循启蒙思想的现代化进程,现代教育把培养具有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儿童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并用严格的科学尺度和精确的数学公式规定着人的全面发展方向和内容,英国哲学家洛克说:“理性应是我们最高的法官,应当指导所有事物。”理性成为教育目的的主要价值取向,在课程设计及内容构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面,无不体现对人的“理性能力”“理性品质”培养的重视。在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目的引导下,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被过分加强。学校教育日益与生活相脱离,出现了“生活世界”被“科学世界”所殖民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专注于某种既定目标与达到目标之手段间的联系,以成功为其取向,以合理谋划为其特征,这样的行为模式显然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即行为者,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总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还必须服从于“扭曲的交往行为”所造成的社会秩序。对技术效率与功能关系的崇拜的代价是对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剥夺。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人际交往的情感成分越来越少了,一切带有个人性质、个人特征的“不可计算”的要素都被排除于教育系统运行之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成了教育这一庞大系统中某一特定部分的功能负载物。教师是发号施令者,学生只有一味地被动静听,完全变成了教师所代表的成人主流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和容纳器。学生以读死书、死读书为荣。高分低能者和缺乏独创个性者普遍存在,成为现行教育的恶果,阻碍教育发展的顽症。
      人类教育思想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了两两对立的,水火不容的历史,进入了不同教育思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兼容,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吸收的新阶段。哈贝马斯对以科技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目的的反思、质疑、批判与改造对于现代教育向“未来教育”的嬗变无疑是一种触动。对于处在发展中阶段的来讲既非简单地将其斥之为“胡言乱语”断然拒绝,也不能不加分辨和批判地全身心地拥抱。
      一方面,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在价值取向上要充分认识理性和非理性各有的长处和局限性,避免对二者的盲目性。盲目地推崇“理性至上”,容易造成对人的冲动的压抑,导致人的行为僵化教条,使人的行为缺少内在的激情和活力,无益于人的主体性发展;非理性至上而贬低理性,也易造成人的自我放纵,使自我任由本能的支配,这也无益于个体自身的文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在种种教训中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始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内在地含有理性和非理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和谐的要求。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科内容越来越高深繁杂,在当前的学校里面,学生用于消化学校课程知识的时间逐渐增多,而自由的游戏、自由的学习、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学生穷于应付作业,普遍感到焦虑不安。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发挥教育的正面作用,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发挥,哈贝马斯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强调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的同时期待着自由的、平等的、合理的师生人际交往,用交往理性限定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作用,环绕着“主体――主体结构”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同时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人的发展而言,上述的努力具有更为重要的人本学价值。它代表着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同人类的解放目标是一致的,同时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当前,我们既要保留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现代性理论,又要积极引进、融合后现代主义先进理念,最终走向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和合目的教育目的观,确立适合我国国情,跟上世界教育发展脉搏的教育目的。

    推荐访问:马斯 目的 后现代 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