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国封建高等学府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 封建等级制度

    时间:2019-01-03 03:22: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实行考试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考试制度,其中包括高等学府的考试与评价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变迁,同时这些变革也影响着中国大学教育发展进程和质量。
      关键词: 封建社会高等学府考试与评价制度 当代大学考试制度 启示
      
      一、封建社会高等学府的考试与评价制度历史回顾
      考试是对人的知识、能力、技能等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古代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教育活动发展过程也是考试制度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中国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阶段,考试制度得以完备。
      汉代太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体制最完备,教学规模最大的封建时代的最高等学府的开始,考试方法有三种:一是口试,二是对策,三是射策。对策是命题考试,射策是抽签考试。考试及格可获得官职,不及格者要想获得某种官职,要继续学习,等待下一次考试。考试在不同的统治时期也不同,一年或两年一次。可以看出,考试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同时考试成绩的评价极为严肃,因为它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的仕途。
      唐代的大学教育更加发达和系统,在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考试制度也更加完备。中央设立的中央六学的考试分三种:旬考、岁考、毕业考试。旬考就是考十日内所学的课程,分诵读与讲解两类;还有岁考和毕业考试。医学科的考试更为严格。每月、每季和年末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考试。唐代大学对学生考试管理的规定更加规范,同样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测试和检查。
      宋代太学最为发达,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特别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任宰相时非常重视大学教育,他把学生分为三等: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升舍时,学生要通过正式考试,同时参考其平时的行艺,合格者才能升舍。为了避免徇私舞弊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升舍考试由政府委派大员主考,太学教官不允许参与。太学实行的考试制度中也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并重,考试制度严格。高年级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管理,学生在参与教学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得到锻炼,这和我们现在的毕业生实习差不多。可见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的高等学府里,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就受到重视了。
      明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也比较重视教育。明代学校教育分中央和地方设立的两大类。中央设立的国子监中有月试,不同月份考试内容不同,考试所得的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积分,获得必要的积分,才能升到上一级。
      清代的大学教育制度基本是采用明代的,清代学校分中央和地方设立。中央设立的国子监的考试分月考和季考两种,同样采用积分制。
      京师同文馆是清朝末期按照资本主义教育建立的最早新式学校,在课程设置、学校设备和教学行政管理上,都不同程度地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教育模式,是中国近代新的教育模式的萌芽。同文馆学生的考试分月考和季考,有面试和笔试。考试的成绩是获得官衔的依据。同文馆的考试形式也是比较多的,考试的评价和奖励制度非常严格。
      京师大学堂是19世纪末维新派创建的,与其他新式学堂一起,奠定了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基础,标志着中国的大学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京师大学堂的各项规章制度比较齐全。考试科目增加,每月都有考试,成绩优异者获得奖励。有年终考试,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当然,在这个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中,不乏平庸度日的教师和虚度时间、只为获得毕业证的学生,考试沦为形式,导致了考试严肃性和功能性一定的缺失。
      二、封建社会高等学府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总结
      不容置疑,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政权。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就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提出了:“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安邦治国的君主必须重视教育,通过学习,人们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加强和稳固统治。同时,通过教育,可以培养治国之才,借助高等学府的教育,从中选拔有识之士,充实到统治阶级层中。中国封建社会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统治手段,统一人民的思想意识,培养顺服的臣民。
      封建社会高等学府的考试制度有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通过对教育发展相对较好时期的考试制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封建社会高等学府相当重视考试制度的建设,当时高等学府大都是官办,所以考试制度也相对统一,便于管理。2.考试制度非常严格,考试不及格绝对不可以升到上一级学习,加官受封的机会微乎其微。3.考试形式并不单一,有口试、笔试、抽签考试、辩论等,形式多样的考试更能较广泛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口试和辩论是很好地锻炼学生思维和口才的手段。4.注重平时成绩,不以一次考试定成绩和命运。唐代中央六学有旬考、岁考和毕业考试。宋代时期太学的学生升舍,除要通过正式的考试外,还参考其平时行艺。明朝国子监中有月试,且不同月份考试内容不同,明朝和清朝还推行了学生成绩积分制,所有这些朝代的考试都非常注重学生平时成绩,当时的教育者已充分意识到要考查学生对待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了,这对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地做人做事的品质是必不可少的。5.宋代太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管理,上学期间,学校能够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实践,表明了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先进。
      先进和完善的教育体制是国家兴旺的基本之一。虽然中国的教育理念和考试制度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落后的封建制度已经使中国教育的发展走到了尽头,教育理念、内容、课程设置的千年不变,最终加速了清朝国力的衰亡。
      我们无法否定中国封建社会高等学府考试和评价制度的经验。考试是人类社会发展内在需求的产物,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考试也就必须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客观需要。可以说,历朝历代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发挥了应有的评定、区分、激励和导向的功能。
      三、封建社会高等学府的考试与评价制度对当代大学考试制度的启示
      目前中国的许多高校在探索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的改革。但是,中国高校考试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结合我国封建社会高等学府大学教育的考试制度和规定,循着教育的历史之路,进行比较探讨,寻找更加完善我国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思路。高校的考试和评价制度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大学的教学质量,毕业生胜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阶段的培养。
      1.中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规模飞速扩展,免费的高等教育向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过渡,高等教育成为收费教育,学生的学费是高校运转经费的主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考试制度的严格性有所减弱,因为如果学生考试不及格,被退学的话,也意味着学校收入的减少,因此,目前很多高校是入校人数几乎等于毕业人数,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处理规定不够严格,毕业前的补考成为形式,都可以拿到毕业证。这样也就无法保证毕业生的质量。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非常严峻,高校和学生都应该反思,大学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又获取了什么,使之没有立足技能。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朝代对待考试和评价制度的严肃性,是非常值得高校与相关教育部门反思的。
      2.注重平时成绩,采用积分制也是封建社会高等学府考试制度的另外一个特点,这种制度可以保证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国很多高校期末总评成绩中的平时成绩也能占20%―40%,但是平时成绩的构成模糊,得分基本由任课老师自定,教师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减弱了学生平时成绩的客观性,平时成绩往往成为给那些期末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加分的手段,根本就达不到平时检测的目的。平时测试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所以大部分教师不安排阶段测试。这与高校的考试制度和规定具体落实和检查力度不够有关。部分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只在期末复习阶段集中突击教师所划定的复习范围,及格是他们的目标,整个学期所学知识则掌握甚少。加大管理和检查力度是促进教师和学生重视平时测试的前提。
      3.现在高校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侧重课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考试形式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而其他考查形式,如论文、调查报告、实践操作由于受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即使采用了,功能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比如,以论文形式考查学生,由于可查阅资源的限制,学生可能会从网上随意下载一篇文章上交,根本起不到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作用。高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必须做好硬件建设,加大图书馆、网络教室、实验室的投入,这是考试改革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考试改革必需的物质基础。在封建社会的高等学府中,考试形式是比较多样的,有口试、笔试,还有实践。正因为目前的考试单一,考试的导向功能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追求的是笔试的成绩,忽视了其他素质的提高。
      4.我们要根据封建社会高等学府考试制度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对比我们现行考试制度和改革存在的问题,从中吸取经验。考试内容和方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质量下降,这是我们在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必须避免的。
      建立培养适应国内和国际竞争人才的高校考试评价制度并非易事,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封建社会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有很多缺陷,但不可否认其对当今我国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正平等.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6.
      [3]王君.大学考试管理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4]王伟宜等.考试与评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中俄高等学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比较研究》(2008GG 041)

    推荐访问:学府 中国 封建 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