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根叶并茂,备考历史】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

    时间:2018-12-29 03:37: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科综合考试试题重庆市自主命题已历时四年,现将这四年的历史试题作一个简要的剖析,希望通过逆向解剖的方式窥见重庆地区命题背后的潜在因素,从而更好地指导复习。   
      一
      
      (一)2006年历史试题,关键词:政治、思想、经济。
      2006年是全国高考文综试卷重庆市第一年自主命题,就历史单科而言,从形式上看:在选择题上采用了主题式的形式组织试题,涉及官制、政党、外交三个政治领域的主题,还有一个以救国思想为核心的主题;因为当时的以主题式命制客观题相当普遍,故重庆地区也以当时“时尚”的形式面世,主观题以英国史为轴设置问题;综合题中涉及唐代的农业,与当时的“三农”这个热点问题相暗合。从总体上看这次命题是重庆市在学习探索。
      (二)2007年历史试题,关键词:民族、经济、教育。
      2007年的历史试题涉及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国和世界经济,以及杰出人物的考查;主观题以教育改革为背景,下设五个问题几乎涵盖古今中外几个关键时期的教育问题,以隐性的方式体现热点;综合题以时事导入考查非洲殖民地经济和中非关系。这次的命题虽仍是在学习探索,但也体现出了一些独特的风格,如15题以地图为载体考查隋唐时期陶瓷和纺织品的分布情况,这种以地图表述历史现象的试题虽然在难度上超出了考生的意料,但至少在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
      (三)2008年历史试题,关键词:科技、国家、治国措施。
      2008年的历史试题相比前两年来看是一份成熟的试卷,充满“变数”。从形式上看,选择题只有一个主题(科技),其余的选择题则是以“散装”的形式组合,没有采用以往的专题式组题形式,使试卷的命题视野更加开阔,主干知识的覆盖面比较广,对涉及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的考查力度加大;主观题表示出对民生的关注,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如何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治国措施进行考查,充分体现历史的借鉴功能;综合题以改革开放这个大热门为切入点采用历史比较法的方式考查中苏改革。
      从2008年的历史试题中可以看出重庆地区的试卷正在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迈进,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专题式的瓦解,2000年在江苏、吉林、浙江等省推出了专题式选择题组合,这种试题组合的基本特征是命题者首先设计一个与考生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然后提供两道以上的选择题组合,但是自从2007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采用了“散装”组合后,重庆也在朝这个方向改进;二是试题开始走“群众路线”,折射出一种“草根文化”,出现了贴近世俗生活的市民生活层面的试题,如17题对谢公屐的考查。
      (四)2009年历史试题,关键词:基础、潮流。
      这次的高考试题出现了一些不同,全部采用“散装”的形式拼盘客观题,命题视野更为开阔,试题顺序按纵向编排,即按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的顺序组织试题。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对题干进行了必要的精简,设置了近乎于直白式的提问,12、14、15、16、21、22共6道是直接设问的题目,没有过多的干扰材料或隐蔽的陷阱,显得极为精简,这种直接切入主题的试题虽然在题干上消除了不必要的花哨,考查的是“死知识”,对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要求不高,但由于备选项内容的延伸,对考生基础知识的储备要求进一步提高。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这次试题比较偏重古代史(共5道古代史的题),但依然没有放松对近代史的考查(4道题),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史与近代史的试题都是比较靠前而且也比较集中的内容,主观题看起来似乎与点无关,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其答案要点都是紧扣团结,2009年为了庆祝改革开放31周年与建国60周年,全国各地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新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密不可分,从重庆市的角度来说,最近一段时间“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提振精气神的活动正在全面铺开,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因此主观题的37题与当今的时代潮流相吻合。
      
      二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重庆的试题有以下特点:
      一是对思想史的考查从多到少。2006年用一个专题考查思想史;2007年第19题考查了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的比较;2008年第16题则考查了对墨家思想的辨认;2009年没有思想史的内容,14题的宗教大致可算思想类。
      二是在客观题中采用了历史比较法命题。采用比较法,在全国其他省市中命题并不少,可大多是在主观题中出现,而重庆地区则在客观题中也有体现,如2006年的20题,2007年的19、22题,2008年的19、23题。
      三是未放弃对杰出人物或者对国家的前途进行关注并且作出一定贡献的“探索者”的考查,如2006年考查了康有为、宋教仁、王韬、毛泽东;2007年考查了林则徐、陈独秀;2008年考查了魏源、光绪帝、陈独秀;2009年考查了林则徐,从时间上看属于近代史的人物,并且不回避已考过的人物。2007年和2008年都涉及陈独秀,2007年和2009年又涉及林则徐。
      四是“专业化”的痕迹隐形化。这里所说的“专业化”是高考试题会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命题者的研究方向。如2006年的37题考查了英国史,就带有明显的迹象,显示为英国史的研究者所参与;2007年的37题是教育史方向的人所设计;2008年的37题比较明显地可以看出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一个拼盘,其问题设计明显不如前两年连贯,虽然没有明显地暴露专业,但显示了专业磨合的痕迹。2009年的试题的设计就比较好地融合了专业。
      五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自从2007年重庆历史的客观题出现了地图和人物画像的考查后,2008年又出现了文化遗址与统计表格,2009年则是地图与文物的插图,每年均为两幅插图。形式上的多元化表明试题也开始走综合路线,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引入试题,这也是对高考改革的一种尝试。
      随着高考命题机制的成熟,高考中猜测到原题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但我们可以推测其命题思路与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复习过程中尽量向高考前进的方向靠拢,甚至与其保持步调一致,进而提高高考作答的准确率。要推测高考的发展方向首先就要根据学科的功能来推测。历史作为一门文化课,带有很强烈的文化传承功能,因此,一些杰出人物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在众多的嘈杂声中敏锐地听出历史的脚步声,他们以深邃的思想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理应对他们的历史功绩有所记载和关注;历史课作为中学教育中的一部分当然具备其本质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对国家发展进程的关注,以及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认同感。
      如果以一颗大树来形容高考的话,那么以前的试题是重点考查了树的主干,而高考发展到今天,就犹如走向树的顶端,主干与旁枝同等重要,并且以主干为依托,更偏重于枝叶细节的关注,细节更能体现出能力,并且也注重对树根的挖掘。(如2008年第19题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辩的核心)因此,在备考时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将近几年的试题进行相应的归类,然后参照当年的考点进行对比,反向解剖思索考点与试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测命题者如何依据考点设计出来的试题。还应对考纲的解读有个动态思维,一方面将其肢解,即把考点分解到不同的章节中,细化、深化考纲中的小知识点,从而应对“散装”式客观题,另一方面对考点进行系统化,将考纲中的考点不看为孤立的考点,以主干知识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以考点为依托构建知识模块,调动和运用知识点整合准确地阐释历史事件。此外,更应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政史地三科同卷考试犹如“联邦式”的松散联盟,只有最后一题才能将三科打包融合,三科在复习时大多也是各自为政,2007年以地图考查隋唐时期陶瓷和纺织品的分布情况,2008年又以历史文化遗址的地理方位考查历史的空间状态,2009年也延续这种风格,如16题依旧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商贸城市。这类试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进行了打破学科隔膜的可贵尝试。

    推荐访问:并茂 备考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