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男性视阈中期待的完美_天津男性科期待阳光

    时间:2018-12-26 03:42: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从《京华烟云》中的女性人物孙曼娘对情感、命运、生活、爱情的态度四个方面来详细描述和分析这一人物形象,并从男性视野的角度阐述了这一女性形象形成的历史根源,揭示在男权意识与话语下女性形象的无语状态。
      关键词: 孙曼娘 女性形象 男权话语
      
      《京华烟云》中,孙曼娘这一女性形象一直处于无语的状态,她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只能按照作者的意志来进行发挥。作者林语堂从自己的立场、视角出发对这一形象进行了角色的设计,作为实现自己意图的标志物。作为男性对立面的女性――孙曼娘,也在传统思想的熏染下,逐渐被这种观念所俘虏,无条件地接受了男性中心的意识并且其所作所为也是按照男性观念的设定来进行的。这种不觉醒的状态,不仅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所导致的,也是男权意识为女性的生存禁锢的思想囚牢。本文从孙曼娘形象的特征及其成因两个方面分析这一社会现象。
      
      一、孙曼娘的性格
      
      在《京华烟云》中,孙曼娘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形象,她从小受的是旧式女孩子的传统教育,即由来已久的女人的四方面教育:“德,言,容,工。”“‘妇德’在于勤俭、温柔、恭顺,与家人和睦相处,‘妇容’在于整洁规律,‘妇言’在于谦恭和顺、不传是非、不论隐私、不向丈夫埋怨其姑嫂兄弟,‘妇工’包括长于烹调,精于缝纫刺绣,若生在读书人家,要能读能写,会点诗文,但不宜过于沉溺于词章以致分心误事,要稍知历史掌故,如能稍通绘事,自然更好。当然这些书卷文墨等事决不可凌驾于妇人分内的事,这些学问只是看作深一层了解生活之一助而已,却不可过分重视。文学,这样看来,只是陶情怡性的消遣,是女人品德上一种点缀而已。”[1]以上所述,便是孙曼娘所受教育的理论熏陶,由于所受教育的原因,孙曼娘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古典型的小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遵循着传统对妇女的要求。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情感的压抑和寄托
      作为一个处女和寡妇,孙曼娘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藏在了心底,也可以说,她在有意识地压抑着自己的青春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由于社会环境和道德规范等条件的阻碍,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的给予没有了对象,主体为了顺应环境,便会进行情的自我压抑。要么不承认情的存在,要么把情排除在意识形态之外。压抑是可以减轻痛苦的,但不能消灭痛苦,只不过是把情压到人的心灵深处,使之进入潜意识领域。在蜜月期,平亚死了之后,孙曼娘和她的母亲、还有雪花和小喜儿四个女人住在一起,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与外界和男性隔绝了联系,一心一意为她的平亚守孝:“她每天在丈夫的灵前哭,在供桌上点蜡烛”、“孙曼娘越来越相信佛,她的屋子里简单朴素”、“不久之后,为了丈夫的灵,她开始吃长斋,绣佛像。她虽然住在富贵人家的宅第之中,仿佛她已经立誓做尼姑。院子里一片清静,远离红尘中的烦嚣。”[2]在服饰上,孙曼娘一身白孝,上自头顶的白结下到两只白鞋,更显示出了她的清心寡欲和心如死灰。她把自己对平亚的情深深地埋藏了起来,斩断了一切情丝。
      曾家为了长房的后代香火,也为了能占住孙曼娘的心,为孙曼娘收养了义子阿�,孙曼娘很喜欢这样做,因为她觉得这样自己便是母亲了,也算使平亚有了后。于是从此以后,她便一心一意教育阿�,把他视为自己的亲生骨肉。而阿�长大之后,对孙曼娘也是尊敬有佳,孝顺有余。阿�在孙曼娘生活中出现,冲淡了孙曼娘丧夫的悲痛心情,使她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阿�身上。她终身守寡,是一位从未沾过男人身子的寡妇,孙曼娘所受的教育和文化氛围对她的熏陶,使她从小形成了一套节操观念,在她的潜意识领域,也形成了相当稳固的心理积淀,对行为的选择也有了恒定的心理趋向,她无法超越自我,她不可能萌生改嫁的念头,更不会去寻找和追求婚姻之外的异性的爱。然而她又是有血有肉有灵魂健全的人,又正值青春年少,这种失去丈夫的长长的孤独寂寞的生涯,使她异常痛苦,心理极不平衡,但又无法逃脱这一厄运,对周围的环境她只好采取顺应的态度,改变自己心理活动固有的图式来适应环境。她只能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自我调控,企图淡化、虚化痛苦的现实,减弱、驱除心中的苦情。她放弃了选择幸福和生活的主动权,失去了主体意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和选择,这种选择无法把握自己将来的命运,生命之舵由他人来把持,自然也就毫无幸福可言。
      (二)命运的屈从与顺受
      在孙曼娘的意识之中她特别相信命运的安排,她对木兰说:“咱们的命都受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的支配”[3]。她的这句话,竟成了自己一生命运的客观反映。她遵守旧道德,以为一旦定婚,自己的生命就同对方生生死死连结在一起了。因此,当平亚生命垂危时,曾家提出以结婚来“冲喜”时,孙曼娘没有一点为难的表示,甚至说“活着是曾家的人,死了是曾家的鬼”。就这样匆忙地了结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在婚后几天,平亚病亡,孙曼娘也就成为一个从未沾过男人身的年轻寡妇了。守寡自然是困苦的事,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以为这样便对得起死去的平亚,也坚守了贞节,但可悲的是,她苦苦地守过了几十年,后来在躲避战乱时却未能逃脱日本侵略军的魔爪,给她清洁一世的身体留下了污秽。这也有力地说明,在一个动乱的年月,试图断绝外界的一切纠纷而求得自我道德和性格的实现是多么地不容易。尽管自以为以善待人处世,可是善却不一定就有善报。这种事与愿违的转折,一方面说明现实的残酷,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孙曼娘对现实和长辈的屈从,对命运的逆来顺受和甘愿负重。她习惯了被安排、被操纵的命运,这种意识形态的蒙昧状态,对爱情的盲目的,无私的奉献是男权社会所激赏的。
      (三)生活的安于现状
      赫拉克里特说:“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在林语堂的笔下,孙曼娘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礼教制约下的女性。她柔顺,平和,宽容,善良老实,也极其懦弱,逆来顺受,因而一生悲苦:她与平亚青梅竹马,相互爱慕,却不敢亲近,平亚望着她,跟她说话,她会羞涩,她不敢单独跟平亚相处,她怕闲话,怕男女授受不亲。她严守礼数,蹈规蹈矩。但小时候她并不迂腐刻板。木兰的有些行为,有些想法,她觉得不可思议,但她也并不认为那是错,反而还有些欣赏木兰。因为那些,她不具备。她认定自己终将是平亚的妻子,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她冲喜嫁入曾家以后,只管住自己,从来不打听别人的事,从来不奢求多余的东西,开始变得更加迂腐,一直安心坚持为平亚守节。
      (四)爱情的执著守护
      孙曼娘对婚姻的执著守护,体现了她对生活的安于现状与逆来顺受。她义无反顾嫁给病入膏肓的平亚,是因为她爱平亚。从此,她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爱人的死,使她不停地欺骗自己:在她心里,平亚没有死,一直在她身边。也许,这是所有守节女子的共同方式,共同的自我催眠和精神麻醉。她以收养阿�的方式告诉众人,她不会放弃,也不会离开。她告诉阿�:你爸爸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他回来会给阿�买很多东西。只有阿�问到:“为什么搏文和阿梅都有爸爸,而我的爸爸只是一张纸?”才触及了她的心事,揭穿了她给自己的谎言,也揭开了她的伤疤。日军进城,木兰带全家迁到姚府,她坚持不离开,她固执地相信,她走了平哥会找不到她;固执地相信:她的平亚会回来。面对日军,为保留自己的清白和贞节,她毅然选择了死亡。直到最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孙曼娘的一生,平淡,凄惨,但她的结局,却是轰轰烈烈。这是一个中国旧式女子的悲剧人生。
      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孙曼娘的形象与性格我们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她是林语堂笔下的女性人物,是作者用男性的视角去书写、观照和描写的人物。孙曼娘的形象是经由作者的主观意识过滤后的产物,她承载着作者自身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欲望。
      
      二、孙曼娘的“真实”
      
      孙曼娘是中国女性传统与古典结合的优秀者,作者林语堂采用冷静的、清醒的旁观者姿态,对这一形象进行想象和虚构,这种具有先验性的想象和虚构,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阅读者既存的现实体验,作者在对这一女性形象的虚构和想象的层面上拥有独一无二的话语权,处于垄断的地位,孙曼娘形象的“真实”就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这种“真实”,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男性作者强加的、一厢情愿的真实,是脱离了孙曼娘本真的“真实”,这种虚构和想象的经验,也在几经强化的过程中,成为了孙曼娘这一女性“真实”的代言。
      拜伦说:“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拜伦之心态可谓绝妙而精辟地概括了男性对女性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在男性作家的笔下,既不能缺少女性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又是如何塑造的问题。
      在林语堂的笔下,他把孙曼娘塑造成了传统观念中美和爱相结合的受难天使,是男性心目中的理想爱人。这一形象,表达的是男性眼中所谓的“好”女人,温顺善良、无私奉献、不敢与命运抗争、始终被动而顺从地接受传统角色。孙曼娘这一形象,是完全按照男性社会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满足男性对女性的期待的女性角色,这种期待不但是在外貌形态上的期待,更多的是对女性忠贞、驯服、富于献身等特征的期待性想象。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使男性的自我中心意识得到强化,从而获得了相当大程度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满足。
      从骨子里来说,孙曼娘心中的爱情以及她对爱情的态度,只不过是为封建男权所浸染的一种归属感,不管男性情感变异如何,女性都将矢志不渝的忠实和坚持对他的“爱”,这是女性心灵被异化的一种表征。正如贾平凹所说:“男人们的观念里,女人到这世上来就是贡献美的,这观念女人常常不说,女人确实是这么做。”[4]男性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女性,从而创造出一个与自已完全不同的、使自己能够完全把握的“他者”。这种想象出来的性别,这种人为杜撰的真实,使得男性永远可以居高临下地观看女性并进行自我确证和自我定位,由于“被看”方式的循环反复,女性常常被理想化。
      男性作家依照自己的标准给女性指派角色,而女性从中学会了如何按照这一标准自塑角色。所以尼采说:“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5]这也就是孙曼娘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身份和行为的正确定位、深刻体认和自觉承担的形成原因。
      林语堂塑造了孙曼娘这一形象,社会又把这一形象加以刻板化、定型化,使她成为刻板形象或定型观念,从而发挥着社会的导向作用。孙曼娘就是中国古典好女人的代言人,她细腻,娇弱,温柔,宽容、有忍性,坚守妇道,忠实于爱情和丈夫,对长辈更是言听计从,是位贤妻良母,似乎这些就是永恒的好女人气质。
      孙曼娘以自我价值的泯灭和牺牲为代价,书写了自己伟大而悲壮的爱情故事,为男性所认可的“真实”补充新鲜的血液和能量,从她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一条事先为她设置好的道路已经向她铺开,无论是她的亲戚长辈还是社会习俗,都成为她前进的左右手。不管她的主观愿望如何,她必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如果有所偏移,那注定要受到整个社会的摒弃和否认。她从小所受的教育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执行这条理念,从而把男性作家所虚构的真实变成女性自我的真实。
      总之,林语堂用男性的视角对孙曼娘这一形象的价值界定,是事先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出来的。让她符合这种规范,承认“男主女从”的思想,并能付之于实践,且能积极配合,只有这样孙曼娘最终才得到了自己所处社会的一致认可和肯定。尽管如此,孙曼娘这个形象曾使人对她产生不少美感,可给人留下长久的却还是深深的伤痛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41页.
      [2]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24、126页.
      [3]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53页.
      [4]贾平凹《平凹散文》.关于女人.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237页.
      [5]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4页.

    推荐访问:男性 期待 完美 视阈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