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日菊花历史及其文化探究 菊花探究小报

    时间:2018-12-24 03:23: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历代人们爱菊赏菊,不仅赞其实用和姿态美,更喜爱其不畏寒霜的特性,而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菊花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日 菊花 文化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被文人雅士称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公元8世纪,菊花由中国移足东瀛。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粹,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日本人也像喜欢樱花一样喜欢菊花,并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中日菊花的历史由来
      
      《礼记・月令》篇中这样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它的意思是说,菊花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菊花的“菊”,在古代是作“穷”字讲,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来确定的。因为九月是阳,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意思,后来“重阳节”赏菊这个习惯由此而产生。“菊”字也写“鞠”。“鞠”是“掬”的本字。“掬”就是两手捧一把米的形象。菊花的头状花序生得十分紧凑,活像抱着一个团儿似的。人们发现菊花花瓣紧凑团结一气的特点,所以叫作“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菊花的国家。世界各地的菊花都源出中国。花色丰富多采,姿容飘逸,自古即受人喜爱,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著名花卉。中国东周时期古籍中已有黄花野菊的记载。唐代中国菊花经由朝鲜传到日本,1688年传到欧洲,再传到美洲。从史料看,菊花传到日本是其大和时代,即中国唐代,到日本江户时代(1661~1673)才逐渐有少数庶民开始栽培观赏菊,正德、享保年间(1711~1736)日本开始有菊花展览会。1869年,日本太政官宣布菊花为皇室纹章。明清时期,日本盛行菊花品种改良,中国菊花品种在日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嵯峨”菊、“江户”菊等都是日本名菊。“一文字”菊则是依照皇家纹章图样育出的独本菊,菊花人形是日本特有的扎菊。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平安时代。在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贵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推崇菊花之美。日本平安时代的《类聚国史》中载有延历十六年十月(公元798年11月),桓武天皇赏菊一事,可以说是日本赏菊的开始,到了大同二年(807年)正式把九九重阳定为菊节。中国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日本又称菊节。在这一天,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10月,天皇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也许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便是此时镌刻上去的。遥想当年,平安朝留给人们的记忆似乎就是菊黄蟹肥。
      
      二、中日菊花文化象征
      
      1. 中国文人高洁情怀的象征
      在渊源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的传统中,培养了人们雅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气节,使菊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魏代钟会《菊花赋》,赞颂菊花具有五美。金英高悬,准节令,物候不差;纯黄色是国家社稷的象征;早植晚发,是君子之高尚情操的象征;冒霜吐艳,是刚正不屈能洁之士的象征;道家服用行气,可使身态轻盈。宋代陆游赞曰:“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名纪先秦书,功标列仙方。”《周礼・夭官・内司服》中载“后服鞠衣,其色黄也。”说明菊花之色已被皇家定为帝王服装的专有颜色,一直延续到清代为止。菊花因为它高洁、韵逸、彩色缤纷,形质兼美,更由于它开放在深秋、傲霜挺立,凌寒不凋,被诗人们誉为“花中君子”。因此,菊花成为历代骚人墨客,“感物发端”,“借物喻志”的重要题材。菊花在古今知识层中,有着极深的文化心理。古画里就有“梅、兰、菊、竹”四条屏。不少诗词把菊花人格化,当作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
      我国最早写诗赞美菊花不屈不挠精神的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他吟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赞吟菊花:“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赋得残菊》诗中还以新颖的构思,对“香浓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园花飞碎黄”的即将凋谢之菊,发出了“还将今岁色,复结后年芳”的感慨,既赞扬了残菊风姿不减,余香犹在的顽强生命力,又对来年复荣充满了信心。用“黄花晚节香”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唐代诗人元稹在《菊花》诗中写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现出一种对时光流失,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心境。
      清代画家黄山寿反其意而写道“不是花中偏爱菊,迟开都为让群芳”,借菊花之迟开,真诚地写出了先人后己,处事做人的原则。屈原在遭谗被逐后,写《离骚》以寄志:“朝饮木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屈原洁身自好、永远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中写道:“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踞�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道出了他与陶潜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还有憨僧张化《赞菊》诗中曰“不容丹桂称前辈,只许寒梅步后尘”,表现了菊花那种努力进取,自强不息的抱负。
      2.日本华丽皇室的象征
      日本的菊文化,原本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外来文化。公元8世纪,菊花由中国移足东瀛。日本最早记载见于汉诗集《怀风藻》,其中有“水底游鳞戏,岩前菊气芳”,“雁飞明月秋,斯浮菊酒倾”的佳话,还有藤原宇合的赞菊诗“兰沾白露不臭,菊泛丹霞自香。”菊花华丽、闲寂的风度十分投合日本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的情趣,长期成为日本皇室的象征,平安朝的宫廷贵族、文人墨客仿效中国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赋诗探韵,酒为菊酒,杯为菊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抒发出的归隐情趣,也引起不少古代日本人的共鸣,他们在园林中广植菊花,以营造野趣。在江户初期画家菱川师宣所画的《余景作庭图》中,有一园画满菊花,并注明:“此名菊水之庭……池之周围结菊篱以植菊,以陶渊明之诗心而作。”
      日本人像喜欢樱花一样喜欢菊花,并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皇室的专用“纹章”(徽章),就是16瓣八重菊图案,皇族的菊花徽章,则是14瓣的里菊图案。日本国会议员的胸章也是菊花,日本的辩护士(律师)、经济士等代表国家法律形象的人士,其徽章中都有菊花图案。在上野公园、武藏野植物园等大公园,在各处神社,在大街小巷,夺目的菊花使日本之秋变得绚丽多彩。秋日,人们一边赏菊一边喝酒,像春日赏樱饮酒一样欢快。有关菊花的节日也多,东京浅草的“菊花供”,人们手持菊花,来寺内参拜,交换供奉的菊花,而在关西还举办“菊花偶人展”。
      因为日本人特别崇尚菊花,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是刀。本尼迪克特说:“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举起刀杀人或剖腹,放下刀赏菊或游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过是日本人民族性格的两面。菊花与刀,两种意象,内涵其实是完全相同的:菊花的凋谢,岂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种瞬间的形态恰好照应了菊花的凋谢。菊与刀,向死而生,为死而生。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无疑是通向死亡的桥梁。刀成为了菊的工具,菊化为了刀的目的。在菊花的隐喻中,刀和主人都是被动的,杀人是使命,被杀或自杀则是必然;而在刀的语法中,菊代表了不可知的前身和宿命的未来。本尼迪克特写出了菊与刀的不可分离,菊与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台上,二者如影随形。她用写意的笔法准确地把握了一个民族的实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底色与基调。
      
      结语
      
      中日两国人民对菊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恭气质、倔强精神都通过菊花的载体表现出来。历代文人笔下的菊花形象也是中国人文化内涵的体现。日本人崇尚菊花,菊花成为日本皇室的象征,菊花华丽、闲寂的风度十分投合日本皇室贵族和文人墨客的情趣。希望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喜爱的菊花,继续成为友好交流的使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鲁宝元.汉语与中国文化.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探究 中日 菊花 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