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失衡现状分析及有效途径探寻

    时间:2021-07-15 00:02: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yji/jyji201402/jyji201402204-1-l.jpg
      一、缘起:一堂观摩课的联想
      笔者曾观摩了一堂优质课——《紫藤萝瀑布》,此课设计新型,构思精巧,重视语言品味,而且施教者自身专业素养也颇高,很有才华。唯一的缺点则是最后的拓展环节,意欲创新可是太过刻意,刻意地追求诗画合一,刻意地营造意境,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让本来一堂语言味很足的美文阅读课成为艺术表演的杂烩。都是“拓展”惹得祸啊。
      现记录部分课堂实录:学生“看”花,“思”花,更是“悟”花,可说思辨与情致达到最融洽的境界,教师却在此时设计了“改文成诗”这一环节。
      师: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改写为一首诗,写在白纸的右上角。
      师:古之诗人吟诗都好配曲,老师这有很多经典名曲,能否唱诗一番。
      师:有诗有曲,怎能少了画呢?让我们为自己的诗歌画幅画吧。
      因此,我们有必要聚焦到新课程背景下一路走来的“拓展”,分析中学语文阅读课中拓展与文本的失衡现状,努力将拓展提升到文本学习的主干线上来,恢复“语文味”。
      二、聚焦:拓展与文本失衡
      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拓展教学,我们发现,在具体实践中文本却遭到了无情的冷落。一些阅读课上,文本还没读通读熟,就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讨论,漫无边际地想象,尽管看似气氛热烈,其实是不着边际,理解肤浅,甚至于谬误百出。
      【现象一】随意拓展——脱离文本要求
      课例《邓稼先》课堂再现:(略)
      师在指导学生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后,又探究了在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特点。让同学更鲜明地感受到邓稼先作为中国人的气质品格,此上环节15分钟,之后30分钟进行文本拓展。随意地拖出三个话题:现在他应该如何来报效祖国;我国要不要设立一部《留学生法》,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我国留学生们;目前我们不出国留学就不能学到外国的高新科技吗。
      【案例评价】教师“目中有人本,心中无文本”,以其昏昏,却使人昭昭,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却冷淡地架空文本,置文本材料的“应有之义”于不顾。《邓稼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杨振宁也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家,因此在学习本文时的确需要适当拓展课外的资料,开展一些理解性的活动。但在解读文本时,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拓展研读,而是浮光掠影地走马观花,是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邓稼先伟大而朴实的精神内质的。笔者以为此教师脱离教材要求,随意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拓展教学。这种拓展随意无序,是游离文本的附加物,不是对文本的有机延伸,且往往会造成“语文不语”的可悲局面。
      【现象二】泛滥拓展——忽视文本内涵
      课例《散步》课堂再现(略)
      师:你和家人散步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1:我的感受最深的是:有一次和妈妈去散步……
      【案例评价】这是一位教师在上《散步》时的课堂导入,从情感探问出发,让学生描述温馨幸福的散步画面,一定程度能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文本认识,唤醒学生的亲情体验,宕涤学生的灵魂,但是40分钟的时间,导入拓展的时间竟占用了近15分钟,八九人反复描述,泛滥成灾,以致默读课文解读文本时匆匆收笔,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品味文本,厚此薄彼,忽视文本内涵。笔者以为课前教学设计在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时也应适度,适时适量地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展现自我的机会。
      【现象三】无效拓展——游离文本目标
      课例《沁园春 雪》课堂再现(略)
      师:同学们,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
      【案例评价】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媒介。教师进行诗词拓展,必须紧扣诗词特质,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进入诗中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因此,诗歌拓展时也应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而非流于表面的歌功颂德——思想品德课的再现。失却了挖掘诗歌的深度而一味的追求诗歌的生发的广度,这样的拓展,完全游离诗歌教学目标,属无效拓展。
      【现象四】艰涩拓展?——超越文本意义
      《老王》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历来让人深思,因此施教者经常以此句作为契机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现呈现一教学片段:(略)
      师:拓展 (投影文化革命时期取缔三轮车的文件;投影一段建国初期劳动人民大团结的文字通告;投影杨绛夫妇在“干校”生活;投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一句“凡属于社会性的动物彼此之间都有一些相爱的感觉”)
      【案例评价】如果笔者是一位学生,读《老王》后,至少会对原文有点一知半解的感悟,但在教师的多次艰涩拓展引导后,更对最后一句“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费解了。面对难点,我们有些教师喜欢把自己对文本的通透解读全盘传递给学生,信息的扩张、情绪的渲染、思想的填充,这种凌驾于学生接受水平的拓展,就成了课堂教学华丽的装饰,语文文本是文质兼美的言语作品,是内涵丰富深邃、生命力横穿岁月的经典作品,却被艰涩拓展“整合”得惨不忍睹。艰涩拓展既超越了作品意义,又加重了学生在语文课中的精神负担。
      三、探寻:拓展阅读的融合路径
      综合当前语文课中拓展的偏差现象,我们首先要对语文课中的拓展有清晰的界定。可以说,拓展阅读是必要的,但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如果把我们的文本教学比作是一匹锦,那拓展阅读必须是花。两者相融无痕,锦上添花,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那么,怎样才能相融无痕、锦上添花呢?下面就择其要作一些剖析。
      【路径一】 先声夺人——携拓展入文本,唤醒阅读期待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初次接触某信息时所产生的即刻印象,通常会对该生的认知方面产生明显,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轮效应”,因此我们应携拓展入文本,去唤醒阅读期待

    推荐访问:探寻 失衡 有效途径 初中语文 拓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