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高校公关礼仪教学中几处常见困惑及缘由探析

    时间:2021-07-13 16:02: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公关礼仪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较受大学生关注和重视。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对教材上的礼仪规则与生活中的实际用法存有加大差距的地方产生质疑。本文从民俗文化优劣、时代不断发展、个体心理因素等方面而形成的礼俗交融出发加以释疑,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公关礼仪 困惑 民俗 礼俗交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公关礼仪是一门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和礼仪行为的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对于高年级大学生来说,本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其求职及日后职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公关礼仪课程教学内容紧扣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故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为突出。他们不仅满足于课堂中理论为主的学习活动,还会把视野更多地投射在生活实践之中。这样一来,礼仪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就时常会被学生提出,然而,现有的教材或其他辅助性资料并未能给出较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1 握手时究竟该谁先伸手
      当前的礼仪教材中,对于两人握手时谁先伸手这一问题的阐述,基本上“尊者先伸手”,因为尊者有优先选择是否握手的权利。具体而言,女士先伸手;长辈先伸手;上级先伸手。需特别强调的是,在拜访中,进门时由主人先伸手,然而告辞时应由客人先伸手。
      在这一握手顺序学习后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两点疑惑:1、如果在应该握手的时机和场合下,两位年龄相当、性别一致的好友该谁先伸手?2、为何生活中会出现大量的下级主动与上司握手的现象?
      1.2与尊者一起乘坐电梯时究竟该先上还是后上
      公关礼仪课程中强调,与尊者一起乘坐电梯时,倘若是有人服务的电梯,位卑者应该是后进后出,站在左边;倘若是无人服务的电梯,位卑者应该是先进后出,站在右边。
      然而生活中,即使是在很讲究礼仪的场合里,常见的做法却是在无人服务的电梯中也由尊者先进先出。
      1.3公务活动中轿车的座次究竟是以副驾驶座为上座还是下座
      礼仪规则中明确指出:社交场合里,车主人开车,副驾驶为上座。而公务活动中,专职司机开车,副驾驶座为随员座,上座应该是后排右座。
      然而在实际生活里,我们时常看见一些领导坐在副驾驶座上,甚至会发现同一位领导与下属同行时而坐副驾驶座,时而坐后排右座。这又该如何理解?
      这些问题虽小,仅如整个礼仪体系大厦的一砖一瓦,可是若未能得以妥善解答,亦会让学生产生礼仪是远离生活的阳春白雪,继而对整个礼仪体系均产生敬而远之之感,从而影响礼仪教学的实效性。既然是极为普遍的行为,如果仅仅解释为个别人的习惯,或者说是因不懂礼仪而产生的,恐怕都比较牵强,缺少公信力。要令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及满意的答复,要从其产生的缘由开始剖析。
      2从礼俗交融出发加以释疑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而礼仪则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就我国整个礼仪体系的演变而言,从原始社会的礼仪萌芽发展到封建社会各种繁文缛节的兴盛,直至现当代礼仪的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礼仪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过程。礼仪体系兼备相对稳定性和客观渐变性。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礼仪并非骤然突变的,绝大多数是受到民俗的影响而产生,俗化为礼、礼俗交融。其中也不乏人为制礼的因素充斥其中,但多数所制之礼,在于对民俗的提炼。
      故此,礼与俗之关系,一方面就总体而论,是俗早于礼,礼源于俗。人们在生活文化中渐渐产生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些习惯还只属于民俗范畴,但一旦这些习惯口耳相传,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甚至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时,即上升为礼仪的范畴。另一方面,在特定区域里,也存有礼先于俗,或异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社会交往日益频繁,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犹如“西装”、“西餐”等相关礼仪规范,在我国的应用就未曾经历民俗的酝酿阶段而直接加以推行推广。
      2.1 因民俗文化优劣而形成的礼俗交融
      1912年,由孙中山先生宣布取消传统的跪拜礼,改为象征着平等和文明的握手礼,至今已逾百年。百年之后,来自于异国他邦的见面礼节——握手礼在我国已广泛使用。然而,在其逐渐被接受的过程中,不仅有着礼对俗的规范,也存有俗对礼的制约。在这种礼俗交融的过程中,倘若民俗文化较为落后,则较易被礼仪所规范。而倘若民俗文化较受推崇,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礼仪的推广和应用。握手因其具有简便性、平等性而最终取代了跪拜等较繁琐、不平等的传统礼节,但是在握手中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则未被国人所接受。
      总体而言,握手礼仪中的尊者先伸手——尊者有选择是否愿意握手的优先权,这一规则,与我国谦虚的传统美德相冲突。故此,人们在实施时,除了在女士优先这一现代理念指导下,男士与女士握手时,由女士先伸手无甚阻碍外,其余的若恪守礼仪则颇为尴尬,大有争充尊者之嫌。
      故此,在实际生活中,广大民众自觉对礼仪规范做出了一定的民俗制约,一般情况下,当年龄相当、性别一致的朋友之间相见,谁先伸手谁更显热情,也就更加礼貌。而若与长辈、领导相见,年轻人想要用主动伸手去与其握手也并无不可,不过需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远远迎上前去。一则可以避免尊者久候,另也可充分表现自己的敬意。二是身体微躬。毕竟主动抢先伸手不符合礼仪规则,但如果运用渗透着民俗文化心理的鞠躬镶嵌其中,则可很大程度弥补这一不足。三是最好双手去握。“汉堡包”式的握手方式一般能彰显将自身位置摆低的谦虚风范。这样一来,在民俗文化心理改造下的礼仪规范,因其礼俗交融,各取精化,在我国也颇受青睐,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推荐访问:探析 缘由 几处 困惑 常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