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赵朴初人间佛教的思想特征及社会实践

    时间:2021-07-12 08:00: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星云大师继承太虚大师的宗旨,在台湾地区把“人间佛教”思想实践风生水起、大有可为之际,赵朴初先生也在中国大陆作出了积极地响应。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佛教内部的情况,赵朴老“人间佛教”思想呈现出不同于星云模式的别样特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佛教;基于振兴佛教的教团教育;基于大乘精神的僧众圆融;基于社会主义的完美人生;基于世界和平的人间净土。赵朴老“人间佛教”实践的特殊贡献是:在大力推进僧团自身教育的基础上,大陆佛教寺院兴盛、佛学院林立;积极促进了中外佛教之间以及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友好交往;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团结教众,提高及完善众生生命境界;理顺政教关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关键词: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特征;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4)01-0036-08
      众所周知,人间佛教自20世纪初佛教界的“庙产兴学”保卫运动及太虚大师在追悼寄禅大师的法会上提出的“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口号开始,为对治教内流弊和实现人间的佛教化而提倡的“人生佛教”和“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经印顺法师、圆瑛法师、星云法师、赵朴初居士等大德们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到21世纪已发展成为中国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佛教界的主流,“标志着中国佛教实现了由‘人生’向‘人文’的转变”[1]39,正日益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振奋人心的正能量。
      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在其60多年的佛教事业实践中不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于20世纪80年代初面临“中国佛教向何处去”[2]562的前提下,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2]815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并在1983年《佛教常识问答》第五部分“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中给予了具体阐释。此外,为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赵朴老在1986年《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987年《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1989年《接受日本〈读卖新闻〉社记者小林敬和采访时的谈话》、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等一系列讲话和文章中对其“人间佛教”思想给予强调和补充,极大地推动了大陆佛教的全面复苏和迅速发展。
      一、赵朴老“人间佛教”的思想特征
      作为一位宗教领袖,赵朴老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受1929年于上海成立的中国佛教会的宗旨“联合全国佛教徒,实现大乘救世精神,弘宣佛教,利益众生”及圆瑛法师人间佛教思想[3]187的启迪,后于上海玉佛寺接受太虚大师所著《人生佛教》[4]8,“继承了太虚的人间佛教理论”[5]16,并根据中国大陆的政治环境和佛教生存状况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佛教”
      作为具有5000年悠久文明史的东方大国,中国的宗教传统也相当深远而绵长,并形成儒、释、道“三教鼎立”的生存模式,对中国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认识中国宗教这种“多元一体”的传统格局[6]13,就必须承认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是一种文化,即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当承认佛教经典中蕴含着世间性的因素,即人间佛教思想在古代文化里的产生与发展;更必须肯定赵朴老人间佛教思想积极提倡和发扬的三个优良传统。
      1.宗教是一种文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赵朴老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高度,指出宗教属于上层建筑,其整体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宗教是一定形态的思想信仰体系;第二、宗教是一定形态的文化体系;第三、宗教是具有同一思想信仰的人们结成的社会实体。[2]1301可见,宗教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1991年赵朴老“在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曾说:“宗教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宗教是文化。……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说,它既是一种特定形态的思想信仰,又是一种文化形态。”[2]11021992年赵朴老在“关于宗教工作的若干问题”中再次强调:“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定形态的文化,即宗教文化。”[2]11561995年赵朴老“在《中国宗教》杂志创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正式将“文化性”提到理论的高度,是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之后的中国宗教的第六性,是当今中国宗教独具的特色,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2]1318
      在赵朴老看来,不仅宗教是文化,而且佛教更是21世纪不可或缺的人类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赵朴老认为:“数年来,我一直强调佛教文化,我们对传统的继承,是运用般若智慧,建立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2]1430大乘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贡献有三方面,即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702佛教一方面能给人类提供一种精神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总持人类文化、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和方便。[2]1350可见,佛教文化具有化导现实人生、引导人类正信、正念生活的功能。因此,要以信仰为佛教的核心,以佛教文明为佛教文化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赵朴老进一步指出:重振和发扬以佛教信仰体系为核心的佛教文明,……就一定能够为佛教自身建设的完善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1351诚如蒋九愚所言:“‘佛教是文化’的论断,是朴老对新时期中国佛教和人间佛教的重大理论贡献,是构成他人间佛教理论的逻辑前提和重要特点。”[7]78
      2.佛经里的“人间佛教”思想
      赵朴老“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以及其对这一思想阐述的过程中,他是引用了许多佛典来作为有力证据的。首先,赵朴老认为“众生”对于成佛非常重要,若无“众生”,成佛、成菩萨便是一句空话,其“人间佛教”思想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他认为,无论对个人或团体来说,要培养佛种,就要重视因缘,重视时节因缘,重视国土因缘,重视众生因缘,三种因缘具足,佛的种子才能得到滋润发芽,以至开花结果。

    推荐访问:佛教 社会实践 特征 人间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