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生产力\阶级与国家:马克思制度变迁的机理分析

    时间:2021-07-09 00:02: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探究人类社会演变规律和制度变迁动因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简言之,它是一种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而马克思是借助生产力、阶级和国家这三个相互衔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脉络,揭示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的。其中,生产力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阶级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国家是制度变迁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三者较为完整地解释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制度变迁的逻辑链条。
      关键词:马克思;制度变迁;生产力;阶级;国家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1)03—0034—06
      收稿日期:2011—01—05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重点课题“马克思与当代西方政治学方法论”(08XNG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麒麟(1983—),男,福建南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在反思经济学中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和强调“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新制度主义流派。在新制度主义者看来,制度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但它总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描述制度变化的概念就是制度变迁。①因此,制度变迁成为新制度主义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新制度主义者们纷纷提出了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分析范式。
      依照新制度主义的主要分支流派来看,新制度主义者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主要包括:(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野下的制度变迁理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流派从经济人的理性假设出发,认为制度是一套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工具设备,而制度的变迁往往是来自于制度自身的失败,即现存制度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供需均衡破裂。(2)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制度变迁理论。历史制度主义流派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坚持从历史过程来看待制度变迁。他们强调时间顺序,重点关注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和偶然事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3)社会学制度主义视野下的制度变迁理论。社会学制度主义流派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界定制度。在他们那里,制度不仅仅指正式规则、程序和规范,而且还包括为人类行动提供“意义框架”的文化符号、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板。在此基础上,他们将制度变迁的焦点集中在组织文化上,重点关注在强制、模仿和规范等机制作用下的制度同构这类的制度变迁。不可否认,上述三大新制度主义分支流派分别从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视角,为理解制度变迁提供了多种独特的视角,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所追捧。但是,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三个解释视角各有缺陷。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诺斯通过综合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进行学科优势互补,提出了一套以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制度变迁理论,从而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大行其道,由此掀起了一股“诺斯热”。
      在“诺斯热”潮流中,许多学者纷纷指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价值,并将其运用到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研究上。在众多学者热捧诺斯之时,却有学者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就是一种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马克思是第一个对人类社会制度发展和变迁的一般规律做出系统阐述的思想家,后来任何试图构建历史理论的人都无法回避马克思的分析框架。这样的论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连诺斯自己在论述制度变迁问题时都说:“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当然,诺斯在肯定马克思的贡献的同时,却认为“马克思模型的局限性,不仅在于没有一种理论来说明技术变革率,还在于以忽视其他变迁动力为代价来强调技术作用”。针对诺斯对马克思的误解和诘难,国内部分学者做了一些回应。但这些回应,主要是在比较诺斯和马克思有关制度变迁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对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研究主要散落在与诺斯的比较研究中,因而现有关于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研究很不系统。换言之,现有研究只顾着回应诺斯的诘难,要么只关注马克思制度变迁的动力,要么只关注马克思制度变迁的道路,从而忽视了对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整个理路做一梳理。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梳理出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以便更好地展现出当前新制度主义研究对马克思思想的延续,更好地证明被尊为“千年伟人”的马克思其思想的魅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马克思在制度变迁研究领域中的“话语权”。
      
      一、生产力: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和贡献之一,是其思想的立论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马克思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研究范式下阐述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当然,在马克思那里,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先后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曾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做了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的这段经典表述不仅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观,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理论,同时也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在马克思看来,之前很多思想家都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一事实构成“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因而“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正因为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才形成了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等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关于这一点,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指出这种制度变迁理论即唯物史观的主旨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

    推荐访问:马克思 机理 生产力 变迁 阶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