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对这场战争,中国人应怎样看

    时间:2021-06-28 12:02: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编辑本期话题的最后一天,也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日子,“反战”与“挺战”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其实,早在伊拉克危机开始时,这两种声音就与之相生相伴。而随着危机的一步步演进,“反战”之声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围绕“反战”与“挺战”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前不久在中国也由一份反战声明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网上和媒体沸沸扬扬。我们发现在这场有关国际问题的争论中,几乎没有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声音。我们想,他们一定有其专业性的见解。为此我们制做了这期话题。
      现在,这场争论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开始而停息,而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不是空穴来风
      
      ●争论反映了国内公众舆论和“精英舆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对我国面临的重大国际政治和中国对外基本环境问题产生了相当认真、广泛和深刻的思考,并产生了困惑和辩论。
      时殷弘:关于这次美国对伊战争问题,在国内的公众舆论中出现了不同声音,甚至出现了相当激烈、有时大动感情的争论。它们既涉及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我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和政策问题。与此同时,它们不仅关系到具体的美国对伊战争问题,还表现出了不同的国际政治观和不同的情感,连同对于某些重要问题的大相径庭的基本判断,因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我认为总的来说这是正常的,甚至一定意义上是可欢迎的。它反映了国内公众舆论和“精英舆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1999年以来,对我国面临的重大国际政治和中国对外基本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当认真、广泛和深刻的思考,并产生了困惑和辩论。这次关于美国对伊战争的争论是所有这些的继续,并且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高峰。
      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和明显的分歧、困惑、思想矛盾和争辩?首先,它反映了我们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冷战后、特别是9.11以来的世界政治。客观的国际政治形势如此复杂,当然容易引起困惑和争论。美国对外政策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冷战前后相比有颇大差别,9.11前后相比也是如此,因此美国本身就非常复杂。现实的世界政治这么复杂,美国本身这么复杂,所以对它们的全面和准确的理解自然比较困难。
      不仅如此,中国目前的国际处境和未来的对外关系前景也多有复杂之处,存在不少未知因素,不少重大事情还未有定论或定局。中国在国力和国际地位上升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中国的外部环境是安全因素居多,还是不安全因素居多;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都是可以引起思想矛盾和公众争论的问题。在一个多有变动的世界上,关于某些重大国际问题的中国国内公众的歧异是不可避免的。
      还有,我国现在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存在多种变化、矛盾和困难,以及导致国内社会成分和思想成分发生变化的愈益增加的多样性。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经济、社会改革和政治进步的过程中,中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显著的现代大众政治,公众了解国际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参与国际问题讨论的机会越来越多,关注的国际问题越来越广泛,关注的程度总的来说也越来越深。与此同时,公众内部意见的分化、观点的歧异也难免越来越显著,有时甚至相当突出。可以预料,这种分化、歧异以及对某些重大问题的争论在今后几代人中间会更加多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便是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它也是中国现代大众政治发展、包括在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形成中大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逐渐增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会表现为,公众对国际政治和外部环境有不确定感和相应的困惑,许多新的重大国际政治事态、新的对外政策问题寻求往往不易得到的确凿解答。△
      
      争论为何如此激烈?
      
      ●我们对国际舆论要全面看待,不要偏激和片面。
      ●在美国攻打伊拉克问题上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和简单答案。
      ●有的人可能出于道德与价值上的判断,有的人可能对中国外交政策不满,而有的人可能就是想制造点不同的声音。
      楚树龙:围绕目前中国人关于伊拉克问题的争论,我对政府的看法和对公众的看法都持积极态度。首先,这次政府给大家提供了相当宽松的舆论环境。另外,公众的反应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是20多年来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对外开放的结果。广大公众以及社会各界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和看法都有了质的飞跃。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片面地看待国内外关于伊拉克问题的争论。由于我们对近期世界上反战运动报道得很多,所以大家的印象是世界公众舆论主要是反对战争的,包括美国的国内舆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世界和中国公众的各种意见。
      以美国为例,各种民意调查都显示,支持打击伊拉克的民众比例一直是60%~70%。同时,美国两党在国会就打击伊拉克的问题没有大的分歧。美国现今要解除伊拉克武装、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政策是基于1998年国会通过的一个决议,并为之拨款9000万美元。四年过去了,美国两党对这个问题仍没有多大的分歧,无论政界还是公众,多数人都是支持攻打伊拉克的。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反战运动是比较多,但是支持或者不反战的人没有去游行并不代表他们是少数。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称,对国际上在美国攻打伊拉克问题的支持率感到非常满意。3月19日,鲍威尔称已有45个国家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同时,一些国家同意派兵参战,提供武器、军事人员、军事设施和装备,其中也包括中东国家。所以,我们对国际舆论要全面看待,不要偏激和片面。对意见的意见要公正、要尊重事实。
      时殷弘:现在对伊拉克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争论?首先一个原因,在于问题本身高度复杂,布什和萨达姆对战争局势的形成各有各的责任。美国政府现在基于很难使国际社会和世界舆论大多数信服的、充分的理由,非要打一场以“解除武装”和“政权变更”为目的的大规模战争,为此不顾武器核查正在取得进展,不顾战争本身将会造成巨大破坏,不顾它将给整个国际体制、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带来非常严重的冲击,并将导致世界大多数国家对国际体制、国际法、国际秩序和世界政治的可预料性丧失很大部分信心。就目前情况来看,伊拉克对美国的威胁远没有大到非打不可、而且一定马上要打的地步,但美国政府的意向和决心与此截然相反。因此,国际社会和世界舆论的主要态度是反对美国发动战争,主张和平解决危机。
      然而另一方面,伊拉克没有全面和切实地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第1441号决议规定的“解除武装”,在大规模毁伤性武器方面仍留下了一些严重疑点。因此,美国政府的战争理由至少对美国多数公众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对于其他某些国家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因此,正如中国政府反复指出的那样,避免战争的责任在美国和伊拉克双方,而不仅仅在美国一方。当然,现在美国方面的责任是主要的,但伊拉克方面也有重大责任。这说明现在的事态有其复杂性,公众中间一部分人在伊拉克问题上容易站在美国一边(有些甚至欢呼即将到来的战争),同时多数人会站在反对美国战争的立场上,其中不乏有人进而同情(个别甚至赞赏)萨达姆政权。实际上,在美国攻打伊拉克问题上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和简单答案,因而在公众舆论中间存在基本歧异、甚至激烈争论实属正常。
      张晓东:我认为这次在网上出现的反战争论是我们在目前这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状态之下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有些人认为世界各地都在游行反对战争,难道中国就没有反战的声音和社会力量吗?不是,而是因为中国缺少表达反战意见的渠道与合适的方式,或者说民众表达意见的渠道不是很顺畅。所以这种现象一出现,好像很有爆炸性。再者,IT时代提供了网络这种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否则,网上签名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反战的声音可能会以过去人们比较熟悉的方式、有时可能是比较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事情本身而言,这是一种很正常的争论,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整个中国鸦雀无声,或者说全中国人民都和新闻发言人的声音完全一样,反而不正常了。
      
      对于反战的动机,我想是多方面的,什么理由都可能有。有的人可能出于道德与价值上的判断,有的人可能对中国外交政策不满,而有的人可能就是想制造点不同的声音。同时,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人就赞许萨达姆。同时,参与签名的人未必都来自学界,把这次签名概括为“学者签名”恐怕也不是十分准确。
      这次争论可以说是过去很多争论的一个继续。正如前面所言,参加反战签名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对中国外交政策不理解,他们不只针对伊拉克问题,而是从总体上对如何处理“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存在分歧。特别是围绕中国对美国的态度问题,争论尤其激烈。对1999年的炸馆事件,中国外交的表现与最后的处理结果使许多人产生了压抑感和屈辱感;还有南海撞机事件的处理结果、台湾问题等,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一些青年学生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中国外交过于软弱,对美国太过迁就。其实,事实是不是那样,很值得商榷。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某种程度上有些不满是由于与我们的舆论导向和新闻宣传有误所致有关系。在一些敏感的、重大的问题上,舆论界经常倾向于使用一种非常民族化、情绪化的语言来报道,这对大众的情绪和判断有相当的影响。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是一个样,而给人的印象却是另外一个样。所以针对这次反战签名,我倾向于认为,一是参与者的动机非常复杂,再者这种争论可能更多的不是围绕伊拉克问题产生的,从更广的意义看,它是对过去中国对美外交及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表态所形成的争论的继续。△
      
      为什么国际问题的学者没有应和?
      
      ●专业人士大都比较充分地认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大都明白任何单方面的、绝对“非黑即白”的政治判断、形势界定和道德评判都不适当。
      时殷弘:现在使人忧虑的一个问题,是争论中的许多言论表明或提示,现在中国远没有在一些非常重大、非常尖锐的危机性问题上形成一种健康和健全的公众舆论。因此,这次“论战”出现后,不少人在思考优良的中国国际问题公众舆论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我认为,这样的舆论至少需要以下几项品质。第一,看待问题要谨防过于片面。第二,对待任何国际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尊重道德上的是非和道德情感,但另一方面必须观察和尊重政治现实,特别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利益的现实。必须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第三,无论对自己的观点,还是对与己对立的意见,在道德评判上要适度。要反对“扣帽子”现象,反对道德上的自以为是和自大,对对立的意见要具有起码的容忍心,具有健康的公众舆论应有的气度和风度。
      为什么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学者没有卷入这场“论战”?我认为,专业人士大都比较充分地认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大都明白任何单方面的、绝对“非黑即白”的政治判断、形势界定和道德评判都不适当。在国际问题研究界,专家学者们对于美国对伊战争和一些重大的相关问题也有不同意见,潜在和实在的分歧有时也相当大,但总的来说大家还是认为世界政治非常复杂,尤其在通过大众传媒表达我们的判断和情感时,要更多地注意观察问题的全面性。另外,中国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到目前为止不喜欢非常动感情地互相指责。争论是存在的,但一般只限于研究性、讨论性的范围。
      对于目前的“论战”,我们既不必见怪,也不必欢呼。同时,对于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问题上的“民间议政”和民间争吵,我们应该有它将长期存在的思想准备。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应当、也能够做的,是想办法来营造或促进营造一种健康、良好的中国国际问题公众舆论,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伊拉克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核心问题在于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的分歧。
      ●如果对伊拉克20多年来做一个全面、真实、客观的回顾,那么大众肯定会对这个国家、对其现政权、对萨达姆总统本人有一个真切的认识。
      楚树龙:我认为伊拉克危机的核心问题在于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的分歧。美国政府为什么一定要打伊拉克?因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以色列也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而且已经是事实,但对于伊拉克还只是怀疑而已;英国、法国也有核武器,俄罗斯是除美国以外拥有核武器最多的国家。美国为什么不管这些国家?美国人就是不认同伊拉克,认为它拥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就会制造战乱。其次,支持攻打伊拉克的人还认为萨达姆在位20多年来几乎没有中断过对外战争,对本国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所以如果说美国在对伊问题上有霸权的意图,那么伊拉克也有责任。不说别的,伊拉克远非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但这次核查期间人们都看到,仅在首都巴格达,萨达姆就拥有八处总统府邸。人们从电视上也可以看到,萨达姆召集党政会议时身后总有配枪的人员,这是要造成什么样的气氛?在他的政府中,军人占多少?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个什么性质的政权!
      张晓东:对于伊拉克和美国之争,单单从价值判断上来讲,美国攻打伊拉克以及伊拉克本身有多少问题,是很难进行量化的。但是我们所报道的关于伊拉克的一些情况,可能使公众更倾向于选择反对美国;同时,与美国相比,伊拉克是一个弱者,这样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总体上看,我们的舆论报道是有相当的倾向性的,而且我们对伊拉克国内情况的报道非常少。我认为媒体只要对伊拉克从萨达姆1978年做党的领导人、1979年做总统到现在执政20多年来这个国家怎样一步步地落到现在这个样子,做一个全面、真实、客观的回顾,那么大众肯定会对这个国家、对其现政权、对萨达姆总统本人有一个真切的认识。
      伊拉克是所有中东国家里自然资源、人文禀赋最好的国家,它有油又有水,有两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国民总体教育水准比大部分中东国家也要好得多,不存在实力强大的宗教极端主义,现代化进程开始较早,所以伊拉克没有理由搞成今天这个样子。
      欧洲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一个原因是欧洲人对中东地区在地缘上的感觉完全不同。由于欧洲在地缘上更加接近于中东,中东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首先受影响的就是欧洲。从经济上,欧洲和中东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石油上,中东对欧洲的影响也比较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移民、难民的问题。由于欧洲在地缘上更接近中东,如果中东出现了问题,欧洲社会受影响的程度会很大。前几年欧洲提出了一个环地中海合作的计划,计划的一个主要前提就是让南地中海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尽快发展起来,避免大量的移民、难民拥往欧洲。由于在种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来自中东地区的移民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在一个全然不同的社会与人文环境中生存下去,来自不同区域的移民最终会在欧洲社会形成许多相对独立的社区。对于许多欧洲国家来说,这样的社区不仅对社会整合提出挑战,而且会对社会治安形成压力。在许多国家,正是移民问题引发了极右势力的崛起与泛滥。另外,欧洲社会传统上不像美国社会那么开放,在移民问题上不像美国那么宽容。所以在中东问题上,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分歧很大。
      时殷弘:伊拉克战争危机作为一种象征,还向世界展示了另一种危险,那就是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扩散。伊拉克问题的核心绝对不是石油问题,而是:(1)美国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黩武倾向,它们看来正在威胁国际政治的基本秩序和基本正义;(2)伊拉克的大规模毁伤性武器问题,这类武器如果在世界上某些地区由某些基本上处于国际规范之外、行为方式高度冒险(包括军事冒险)的国家拥有或扩散,同样是一大危险。因此,现在即将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其主要责任在美国;但与此同时,问题的一大直接来源是伊拉克的大规模毁伤性武器。伊拉克不但曾经众所周知地拥有并使用过这类武器,而且联合国过去多年的核查史证明,难以确信伊拉克没有藏匿这类武器。
      总之,现在伊拉克战争危机将两大危险昭示于世人,它们都危及世界的基本稳定和有关国家的安全,对它们都需要警觉。△
      

    推荐访问:中国 人应 这场战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