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子女殴打父母:一种新型家庭暴力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1-06-16 20:03: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近年来,一种新型家庭暴力——子女殴打父母的事件频频发生,不时出现用拳头让妈妈闭嘴、妈妈被打不敢回家等让人瞠目结舌的场面。据不完全统计,每15例家庭暴力中就有一例为子女殴打父母的情形。这种新型家庭暴力不仅只是造成对父母生理的伤害,而且更是对父母和子女间亲情的戕害,是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背叛和极度扭曲。本次调查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分析这种新型家庭暴力产生的根源,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防止或减少类似悲剧的重演。
      [关键词]殴打;家庭暴力;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本文的研究以笔者2005年11月和12月进行的问卷调查(分别设计了针对所有中学生和曾经殴打过父母的中学生两套问卷A、B)和个别访谈的结果为主要依据,同时辅以相关的文献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一)A问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法,以武汉市武昌、汉口(均包括城区和郊区)8所初中、高中班级为抽样单位,共抽取13个班级,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03份,回收率为92.8%。其中男生325名,占53%,女生278名,占47%;初中生288名,占48%;高中生315名,占52%;城区学生301人,占49.9%,郊区和农村学生302人,约占50.1%。
      (二)B问卷以曾经殴打过父母的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09份,其中有效问卷302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其中男生172人,女生130人;初中生160人,其中男生84人,女生76人;高中生142人,其中男生72人,女生70人;城区学生165人,郊区和农村学生13了人。
      (三)个别访谈的对象主要是曾经殴打过父母的青少年及其老师、家长、同学。
      
      
      
      二、原因分析:新型家庭暴力的产生绝非偶然
      
      子女殴打父母这种新型家庭暴力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调查发现,这种新型家庭暴力的发生(特指此次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与青少年的性别、年级、学校的城郊分布等均无明显的相关性,但与青少年所处的家庭氛围、受暴力传媒影响状况、期待压力的存在与否及大小、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接受道德与传统美德教育的效果等因素高度相关。
      
      (一)学校教育的缺失
      
      就青少年而言,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具有权威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导向,以升学率为指挥棒,忽视和冷落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从中学的各门功课课时安排看,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课时本来就不多(见图1),还经常被其它学科的老师挤占。从教育的受体学生来看,87.2%的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课的态度上选择“平时都不学,到考试时背背以应付考试”,79.7%的学生在道德课的学科内容设置上选择“道德课教我们热爱祖国、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很少教我们孝敬父母”。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脱离学生实际、远离学生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在对学生评价时,由于在思想品德方面缺乏硬指标,导致学生本人及家长、学校不愿在这方面投入,也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一些青少年在不良环境等因素的刺激下走上不尊重、孝敬父母——中伤父母——殴打父母的道路,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结果。
      
      (二)家庭教育异化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长治久安和安定团结的大局,而家庭教育更是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全面成长、成才的关键。调查显示,家庭的完整度、和谐度、家长教育方法的科学程度和青少年的暴力赞成度成反比。家庭越完整、和谐度越高、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越科学,青少年的暴力赞成度越低。(见图2)
      
      
      1.家庭不和谐导致青少年暴力的产生
      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三次离婚高潮,父母离异会导致父母双方都不愿抚养或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孩子在父母的漠不关心或者无休止的争吵中,年轻和单纯的心深受伤害。调查中有4.6%的青少年认为为了避开不堪忍受的家庭悲剧、寻找一时的快乐,便频繁地沉浸在网吧、游戏厅暴力环境中,从而诱发了家庭暴力。
      
      2.家庭教育失当诱发青少年暴力倾向
      溺爱放纵型。这在新型家庭暴力的发生家庭中占17.2%。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忽视精神培养。他们年幼时骄横、任性,年龄稍大一点,稍有不顺心,便对自己的“朝臣”父母厉声呵斥,甚至大打出手。
      隔代抚养型。这在新型家庭暴力的发生家庭中占5.3%。父母工作繁忙或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被托给老人抚养。老人对孙辈疼爱有加,教育不足,无法留意到青少年思想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常在无意中纵容了青少年的不当行为。如是导致青少年价值导向扭曲,极易产生暴力行为。
      棒打出孝子、恨铁不成钢型。在已经发生家庭暴力的案例中,20%的父母教育青少年时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习惯粗暴教唆,动不动就打骂、惩罚。久而久之,会造成青少年和父母情绪的对立、互不信任,造成青少年孤僻、自卑、暴躁,性格也逐渐扭曲表现出粗暴和攻击性。
      家庭成员行为不当型。21.9%的家庭缺少温暖和爱,父母整天吵吵打打,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如同家常便饭。暴力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极易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滋生暴力倾向。
      
      (三)社会环境尤其是暴力传媒的刺激
      调查显示:65.7%的青少年表示自己经常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接触到暴力镜头,29.4%的青少年偶尔会接触到暴力镜头,只有4.9%的青少年表示通过传媒没接触到什么暴力镜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而其思想不可避免的受外界信息的影响。现时代的青少年是伴随着媒体的成长而成长的,在铺天盖地的宣扬暴力的录像、书刊、电影、电视、网络、网络游戏的狂轰滥炸下,他们或多或少的会滋生暴力意识和暴力情绪,甚至刻意模仿传媒暴力。在曾对家长施暴的青少年中,认为自己经常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接触暴力的比率则高达95%,认为暴力是理所当然的解决矛盾的好办法的比率高达81.8%。89.1%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对家长施暴是一种潜意识的对传媒暴力的模仿。
      
      
      (四)“期待”压力严重
      与西方父母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期待不同,中国大多数父母对青少年的期待涉及面窄,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学业成绩方面,且期待值普遍偏高。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在实验中证明了“期待效应”的积极影响,即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适度期待,可以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积极、乐观的影响。但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公式M(激发力量)=v(目标价值)*E(期望值)表明:如果父母的期望值很高,当这一期望价值的实现不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它的价值就会相反陡降为零甚至更低,这种期望就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或根本不起作用。久而久之,青少年就会厌恶父母与老师的过高期待,产生叛逆情绪。55.7%的青少年认为父母视成绩为衡量自己“争

    推荐访问:家庭暴力 殴打 调查研究 子女 父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