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湘鄂渝黔边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时间:2021-06-04 16:00: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日益强烈。在笔者在已完成湘鄂渝黔边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的前提下,提出培养湘鄂渝黔边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即确认自身文化身份,优化完善课程设置,结合地区优势增强实践能力等,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湘鄂渝黔边区;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C9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92—02
      
      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文化竞争力,当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了人才市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想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这种文化竞争力。这种内在的能力会提升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信心,进而为各级各类跨文化交流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人力保障。笔者对湘鄂渝黔边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的结果显示,该地区大学生的中国文化与语言、英语文化与语言、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比较薄弱,暴露出大学生对自身文化身份定位模糊、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知识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本地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亟待提高。
      
      一、大学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21世纪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达到了空前高度,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自身的专业文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掌握各项社交能力,其中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海姆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并细分为:1)语法性(grammaticality),即能从语法、语音、词汇等语言系统本身的角度判别某种说法是否正确;2)可行性(feasibility),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实施手段上可行,即懂得哪些句子是可以被人接受的;3)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语境上得体。Gudykunst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知能力、移情能力和合作能力。具体说来,认知能力指的是对另外一种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即具备另一种文化的知识;移情能力指的是能够站在另外一种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合作能力指的是另外一种文化交流时,应照顾他人,本着合作的态度,这样交流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丰富内涵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样性,因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被用于各种社交场合,它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社交能力,这种能力掌握的程度决定了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顺利程度。
      
      二、湘鄂渝黔边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2007年笔者对边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中国语言文化知识(CLC)、英语语言文化知识(ELC)、跨文化理论知识(T)和跨文化实践知识(T)等四项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包括三个题项,用来测试学生对中国文化及语言的了解。前两项是对中国古代诗词以及古典常识的考察,第三项对中国习俗禁忌进行考察。对于中国文化语言的了解是学习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的第一步。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包括七个题项,分别从服装颜色搭配、文学知识、历史文化遗产、情感表达方式、谚语来源、日常礼貌、日常寒暄、民族个性特征等七个方面进行调查,这七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涵盖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及困惑。跨文化理论知识共有四个题项,跨文化交际内涵、全球化内涵、交际的含义、文化的定义,分别对跨文化交际的内涵等进行调查。跨文化实践知识共有二个题项,对不同政治观点的处理方法和对宗教事务的处理方法等可以显示出学生所掌握知识是否能够学以致用。
      根据上述调查项目,此次调查结果总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图表所显示的内容得知,四个类别题项选择正确率最低的是理论知识达到53.3%,正确率最高的也只是达到72.4%,综合来看,无论是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还是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学生们的掌握情况都很不乐观。本次调查基本能反映出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跨文化交际认识的大致轮廓。低正确率较客观地证明了本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局限性以及模糊性。
      
      三、湘鄂渝黔边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一)确认自身文化身份
      在中国文化这个大环境下,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将自己文化身份定位为中国文化的载体。然而,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就业压力迫使他们部分放弃中国文化与语言的学习,仅仅依靠中学阶段的语文水平通过大学里《大学语文》等课程的考试,基本没有学习或理解涉及深层次的中国的历史、哲学以及相关人文领域的知识,这样造成了他们在谈论中国文化时的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对自己文化身份定位模糊的显著表现,这样的状态与中国致力祖国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思想背道而驰。试想,21世纪中国的大学生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哲学思想、人文、艺术等知识知之甚少,置身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文化底蕴挑战;因此给自己文化身份定好位对大学生来说刻不容缓。
      中国大学生确立中国文化为第一文化身份,这一点毋庸置疑。第一文化身份的确立并不是简单的口头或理论上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应该得到深化与具体化,即不断加强对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这些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哲学思想、古代历史、学术流派、古代汉语、古典艺术、科学发展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知识,加强自身对传统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自身文化身份的坚实基础,没有这些基础,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就没有基本的文化底蕴,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就没有了“知己知彼”的底气,缺少那份难能可贵的自信。
      大学生还应该加强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因为这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能够得以展开的基本条件。应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特别是英语知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大学生至少已经专门学习了六年多,任何一门语言经过六年多的学习,学习者应该感到非常熟练,然而对于边区大学生而言,英语水平仍然期待更大的进步,特别是在交际方面,需要更好地学习与锻炼。
      (二)优化课程设置
      陈岩认为,21世纪的外语教育目标是培养文化理解能力。文化理解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课程设计者应该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并优化跨文化交际系列课程体系。夏纪梅提出:“外语课程设计者要充分、全面、具体和深刻地认识本族语和外来语的文化差异,在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上注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虽然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原则,但在大纲中同时又规定,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占到65%,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仅占35%。根据此大纲,2007年前,本地区学校所开设课程仅有《英美概况》,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开设了《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专业和选修课程,优化了课程设置,朝着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向前进,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满足了学生对交际技能和文化知识的需求,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支撑。今后,该地区大学课程应该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群,对中外哲学思想、科学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文艺术等方面进行有条理的对比分析,这样就会更好激发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与学习,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上有比较优势,能更好地投入到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中去。

    推荐访问:边区 跨文化 交际能力 途径 培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