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意识的培养路径研究

    时间:2021-04-07 20:01: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由于高校责任意识教育匮乏,思政教育对社会责任的解读产生了单方面灌输的误区,并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高校学生表现出缺乏人生信仰与目标,漠视家庭责任与义务,个人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弱化,功利主义明显,社会责任淡薄等一系列问题。现针对类似问题具体分析,谋求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路径,希望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完善有所助益。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10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45 [本刊网址]http://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然而大学生普遍责任意识却并未与时俱进。部分高校学生存在责任意识淡薄和模糊的现象。为此,需要积极探讨在思政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现状,总结了影响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关联因素,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意识的培养路径研,以便为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供理论参考。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现状
      (一)缺乏人生信仰与目标
      在就业压力或学业力的驱动下,多数高校学生很难精准定位自身的社会价值。面对多种外部压力因素,多数学生很少规划自身的人生定位。在缺乏发展目标的情况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领悟能力逐步淡化,最为本质的人生信仰有所缺位。而当人生目标和信仰缺失之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更加弱化,表现出对于人生发展的盲从。
      (二)漠视家庭责任与义务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最为根深蒂固的责任意识。而当代大学生往往在孝道方面缺失了责任意识。对于父母的养育不知感恩,对于家庭的付出仅为学业成绩。普遍调查显示,多数高校学生仅在缴纳学杂费,抑或索要生活费的时候,才会主动联系父母双亲。这样的现象无疑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漠视家庭责任与义务,是缺乏责任意识的客观表现。
      (三)个人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弱化
      责任意识首先應当表现为对身边周遭事物的主动维护热忱,而并非他人道德绑架的制约。其中存在一种主动性,更加倾向于集体责任意识的表现。而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强化度极高,几乎占据了大学生的所有思考维度。学生对于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不重视,反而更加关注自身的既得利益。当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为并不重要的考量范畴,也足以说明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已经逐步弱化甚至丧失。
      (四)功利主义明显,社会责任淡薄
      在市场经济主导下,普遍社会群体对于功利主义的共识度极高,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在针对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并非主动参与公益活动,而是志愿者身份能够为其增加学分。这种现象恰恰是社会责任淡薄的极端表现,其中的功利主义思想局限性尤为突出。更加是说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足,无法认知自身社会价值的客观表现。
      二、影响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关联因素
      (一)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活动了解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延续了教学大纲,但是对于学生的思想活动了解程度相对有限。尤其在物质条件逐步丰富的情况下,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来自外部多元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个人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弱化的表现。而高校思政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并不明确,故而在选取思政教育素材时有失偏颇。教学评价与教学方法的契合度不足,才出现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情况。
      (二)思政教育对家庭要素引导并不充分
      原生家庭对于学生的责任意识形成具有先决要素,在父母双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质条件后,学生的自主能力逐步弱化。当前的问题是学生父母承担了学生本应自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至于学生承担责任的主体意识逐步丧失。思政教育虽然以学生主体为教学本位,但对于学生家庭环境的指引和解读并不充分。学生责任意识并未在成长环境中得到家庭支持,故而思政教育对于家庭要素的引导并不充分,严重影响了普遍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化。
      (三)思政教育对社会不良风气解读不足
      社会不良风气客观存在,尤其在网络技术不断升级,智能手机成为一种获取外部信息的必备工具后,学生了解社会文化的渠道更为多元。思政教育仅以历史命题为素材,讲解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却并未积极融人当前的社会文化观念解读。当来自网络的不良社会文化侵蚀学生的学习环境,必然形成与思政教育相左的责任意识解读误区。此时,思政教育对于不良社会风气的解读并未深度发掘,仅以简单的正确与否给予评价,并不足以支持学生的辩证分析和真实感受形成,故而责任意识的形成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责任意识表现较为薄弱,虽然其中的连带因素较多,但思政教育活动也必然存在教育方法不足的问题。结合多年思政教育经验,可以发现大学生责任意识并非教师可以强加的思考方向,而是自发形成的责任感知。同时虽然理论引导可改变学生一时想法,但无法真正培养出以责任意识为依托的实践行为。故而,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两点基本原则:
      (一)主动引导,自发形成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虽然与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必然联系,但本质上这种责任意识存在自发性特征。假设强加干涉大学生对责任意识的文化积淀与心理认同,反而容易牵扯出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思政教育活动中更应当引导学生明确自身责任价值,而并非将这种责任强加于学生。也只有大学生能够从心理层面接受自身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方能令责任意识更为持久和巩固。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要主动引导学生对于责任意识的思考,乃至推导和演化出最终的责任意识行为表现。但更加需要确立学生自发形成责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方能真正触及学生心理层面,加强大学生对于其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法律责任等等责任意识的主观认知与共识。

    推荐访问:路径 责任意识 培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