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基于产品架构视角的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时间:2021-02-26 00:01: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fwep/fwep201304/fwep20130410-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fwep/fwep201304/fwep20130410-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fwep/fwep201304/fwep20130410-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fwep/fwep201304/fwep20130410-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fwep/fwep201304/fwep20130410-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fwep/fwep201304/fwep20130410-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fwep/fwep201304/fwep20130410-7-l.jpg
      摘 要 本文将产品架构和产品模块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模块化”产品和“一体化”产品的进出口状况,发现中国加工贸易在“一体化”产品方面具有升级空间,并且目前产品架构的变迁又为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因而提出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应当抓住此契机,提升“一体化”产品的加工装配能力,进行转型升级的思路。
      关键词 加工贸易 制造环节 模块化 一体化
      问题的提出
      中国加工贸易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劳动力的吸纳器和产业升级的切入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同时也成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重要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网络状生产方式的不断普及,各国的生产能力都被纳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之中,原先集中于一国的生产分散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注于某个生产环节或者专业化生产产品的某个零部件。由此,产品架构理论也开始融入产业分析之中。
      这一理论最早由赫伯特·西蒙于1962年提出,日本学者藤本隆宏和青木昌彦对其进行了完善。该理论从产品中核心零部件的装配规则以及零部件之间关系出发,研究产品功能如何展开、零部件如何分布、功能如何调配,并据此将产品分为“模块化”和“一体化”两种不同的架构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模块化”产品的零部件基本符合标准化的设计,具有通用性,每个零部件的功能较为完整,零部件之间接口也比较简洁。这种架构的产品装配不需要复杂的工艺技术,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主要的技术要素都包含在承担完整功能的零部件设计和制造环节中。“一体化”产品则是指需要通过协调零部件的设计以使其达到使用效果最优化的产品。这类产品零部件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被调整到最优程度,才能发挥出产品的整体功能。“一体化”产品的装配工序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产品架构实际上是价值链在产品模块上的对应。能够操控产品架构就能够操控产品价值链条。日本正是由于掌握了多项产品架构的设计能力,才能在经历了多年的“产业空心化”之后,还能重新进行战略调整,构建以电子仪表、信息通讯器械为代表的高端产品出口基地,保持其在东亚的竞争优势(陈子雷,2011)。
      因而,从产品架构的视角研究贸易状况,把握中国在不同架构产品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并结合产品架构变动趋势分析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和发展方向意义重大。
      产品架构视角的加工贸易比较分析
      在传统的贸易统计框架下,贸易统计的分类方法主要依据的是联合国《按经济大类(BEC)分类》和WTO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以及《国际商品统一分类代码》(HS)。其中,《按经济大类(BEC)分类》将国民核算体系(SNA)与《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相关联,可将贸易产品划分为中间品和最终产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又通过按产业和最终用户分类的双边贸易数据库将《按经济大类(BEC)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目录》(ISIC)相衔接,从而可以按照国民经济行业的视角研究中间品及最终产品的国际贸易情况。
      根据产品架构理论,电脑、手机、收音机等电子信息产品和以发动机、制药设备、工业机床等为主体的一般机械产品在产品架构上截然不同,所以,以下将分析中国和先进国家在这两类产品上的贸易结构性差别。
      1. 中国与日、韩两国“模块化”产品出口结构的比较分析
      日本、韩国是电子信息产品领域的世界强国,而电子信息产品是典型的“模块化”产品。根据ISIC,电子信息产品基本包含在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与装置行业中。由于结构和标准的统一化,该类产品的装配技术简单,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最终产品的组装则属于劳动密集型。
      图1显示了中、日、韩三国1991年到2011年间在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与装置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总额比重。从图中可以看出,20年间,日本和韩国的中间品出口比重一直高于中国。中国的中间品出口比重由30%缓慢接近50%,而日本该比重于1994年后就一直保持在60%—80%的区间内,韩国也大致在此范围内。
      但从该行业最终产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如图2所示,中国出口最终产品的比重一直在50%之上,高于日本和韩国,并且日本和韩国出口最终产品的比重在逐步下滑。日本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与装置行业的最终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91年为54.8%,到2011年下滑到23.6%,韩国2011年最终产品的出口比重也仅为22.4%。
      通过分析比较中、日、韩三国的中间品和最终产品的出口结构,可以判断,中国在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与装置行业中具有较强的装配比较优势而零部件制造能力相对较弱。
      2. 中国与机械行业传统六国“一体化”产品进出口结构的比较分析
      接下来分析以一般机械行业为代表的“一体化”产品的进出口情况。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韩国为该行业的传统强国。从一般机械最终产品这里剔除了一般机械行业中诸如家用电器等模块化特征较强的消费品,而主要分析各种产业机械为主的资本品出口数据。的出口比重来看,如图3所示,日本和德国位居第一、二位,日本的出口比重长期在70%左右,德国比日本低10%左右,其他国家也都长期高于中国的水平。
      而从资本品的进口比重来看,如图4所示,除韩国外,美、日、德等其他传统发达国家的进口比重均低于中国,并且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各国在2000年之后进口比重都低于50%,而日本已经低于40%的水平。而中国一般机械最终产品的进口比重一直位居各国之首,在90年代中期一度超过84%,虽然近年来呈现出下降趋势,但2011年还是处于70%的高位。
      从上述分析来看,中国“一体化”产品的加工贸易能力弱于“模块化”产品。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在“模块化”产品的装配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而模块化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一体化”产品的总装能力依然很弱。从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则还在继续强化“模块化”产品关键模块的制造和“一体化”产品的总装能力。

    推荐访问:中国 视角 转型 加工贸易 架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