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图示题解题思路的探究

    时间:2021-01-27 20:03: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学科的综合题共60分,占试卷总分的一半。这类题型占分比例大,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高考成败。考生需做三条必做题和两条选做题,每题都围绕图来设问,有柱状、折线统计图,有区域分布图、联系示意图等,尽管许多图看着眼熟,但设问比较灵活,回答设问必须经过读图、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后才能得出结论,主要考查了学生现场学习的能力和对各种图的判读、应用的能力。因此重视图示题分析,注意答题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这里以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综合题出现的几种图为例加以说明。
      
      一、地理统计图
      
      【例1】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13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______产业,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解析:这是用不同高度或长度的方柱表示地理数值大小及其变化的柱状统计图,有的表示随时间而变化的,如此题的图12、此卷第28题中图15的各月降水柱状图,判读的方法是:首先认清图名、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及图例注记的内容;再看方柱的高矮,分析它的变化趋势。此题的第(1)小题答案从图中看很直观,但第(2)小题“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就需要先看到图中东、中、西部地区宏观上的区别,再看到微观上的区别。此小题3分,答案是: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且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第一要点学生从图中很快能找到答案,但后面两点是微观上答的,有些学生就看不到同一个地区的区别,白白失去2分。
      方法总结一:看图既要注意宏观上的结论,又要注意微观上的描述;根据题目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1分或2分,第(2)小题分值3分,至少要答三点以上。内容组织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以求层次清晰,避免失分。
      解析:同样第28题的甲乙两地的降水量变化图,通过仔细读图分析可看出两地的气候特征表现在降水上的相同点和区别,这也是题目要回答的问题。结合气温折线图,气候特征的相同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不同点是“甲地全年气温高(或乙地气温年较差大或乙地冬温低)甲地雨季短(或乙地雨季长)”,这是参考答案。学生根据横坐标的月份,知道两地降水各月分布不均匀,但难深层阐述得出结论:夏季降水多,季节变化大。
      方法总结二:审图要由表及里,挖掘要点,点明结论;地理语言表达准确、精练,无废话、不离题。
      【例2】图21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解析:此题答案很简单:“由西向东逐渐减弱”,但能这样写的人不是很多,应该抓住图中所列出来的省级行政区全部在北部,那么空间分布主要在东西方向上了,再根据柱状图显示的强度比例统计大小,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这道题的隐含信息:属于北部省区、横坐标上从左向右沙尘暴程度加深、省级行政区基本是由东向西排序。这样很容易得出答案。
      方法总结三:遇到这类题型认真看清图像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地理区域分布图
      
      区域分布图首先掌握好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取得解题的“入场券”,其次把握区域地理特征,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然后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区位联系,最后评价区位优劣,说出整治开发的对策。
      【例3】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解析:此题如定位不了,就不容易解答。确定地理位置后,题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般根据轮廓或经纬度来确定甲、乙所在国,再确定当地所在的气候类型的特征和成因。在答两地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时,“甲地因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气温高”,对此答案部分学生联系不起来。季风就是风向随季节在变化,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湿润气流,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甲地北侧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阻挡高纬来的低温干燥气流,而乙地不具备此条件,因而冬季气温低。
      方法总结四:一是确定地理位置,提取有效信息;二是熟悉并充分利用图例和注记迅速找到并提取有效信息。答题时要注意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此要领功在平时,这是加强对双基的考核,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不追求偏、难、怪,因此学生必须注重知识积累、夯实基础,多读图、用图,掌握图文转换的技巧。
      【例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湖南省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有37种,其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铅锌储量也很丰富。湖南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基础较好,株洲有全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铅锌冶炼厂。
      材料二:图16为“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条件示意图”。
      
      材料三:湘东和湘南地区主要有色金属矿储量情况表
      
      (1)湖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湖南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分析比较湘东和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4分)
      答案:(1)种类多,储量大分布不均
      (2)西部和南部的山区 地形
      (3)湘东: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交通便利。
      湘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水能丰富。
      解析:第(1)小题答案结合材料一的文字说明、材料二的图例、图中信息,是能获得正确答案的,特别是“分布不均”,这一点容易忽视,这是隐形信息,这里要求学生审题仔细,提取有效信息,能用精确的语言加以提炼、概括,有一定的区分度,基本达到了检测考生能力程度、选拔人才的目的。第(2)小题从图中图例看出西部和南部是山区,地势高,是河流的源头,因而地形决定此地水能资源丰富。第(3)小题湘东的城市长沙是湖南省的省级行政中心,因而要联系到工业基础、科技水平的优势,结合图中的图例公路、铁路、河流等,必然知道当地交通便利。湘西没有突出城市,就没有湘东的优势,但从图中可看出原料、能源优势。
      方法总结五:认真观察和分析,看懂题目和图表给出的信息。挖掘图中答案要点,必须紧扣题意的要求,与本题意无关的内容不必罗列,不能画蛇添足。使用关键词,结合所附分值,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因为高考是按要点给分。
      
      三、地理联系示意图
      
      【例4】选做题:海洋地理示意图: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3分)
      解析:这道题不难,关键掌握技巧,从箭头的正向、反向去看,结合上下左右的联系,如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之间,只有唯一答案——全球变暖;黄河入海口附近淡水变咸、入海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这些联系起来只有一种可能——海水入侵;同样方法可知C是海洋污染。
      方法总结六:不知填的对不对,填进去上下左右推敲推敲,看看是否合理,因为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具有整体性。一是抓住核心内容和根源等分析其关系,紧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二是分析该事物的影响,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和意义。

    推荐访问:高考 题解 江苏 图示 探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