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周建人:夹缝之中,独立前行:周作人

    时间:2020-08-17 07:19: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周建人小档案   生于1888年,绍兴人。鲁迅三弟。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1984年7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生活中的周建人言语不多,饮食随意,毅力坚韧,性情耿介,不善交游,在外人看来有点“硬”。他为人低调朴实,做事严谨廉洁。世人喜欢称之为“周建老”。
      他一生勤学不已,记忆力惊人,精通英、德两种语言,多有译作,长于书法,爱好下棋。他客厅中挂着一副跟随他一生的对联:“士穷节乃见,民主安无倾。”是他自我的精神写照。
      周建人一生为学、为官各有建树――他靠自学成才,著述涉及哲学、生物、文艺、科普、翻译等;他以学者入仕,做过部长、省长等,以清廉著称。
      女儿们认为周建人不是一个政治家,她们眼中的父亲是一个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学者。
      谁是周建人
       2008年11月11日,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座谈会,纪念周建人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这位隐身于历史多年的人物,再次走到了公众面前。谁是周建人?这个座谈会给出了一个答案――对外发布的消息称他是“民进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坚定的统一战线工作者”。
       民进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简称。1945年,五十七岁的周建人与马叙伦、王绍鏊、许广平、林汉达、赵朴初、雷洁琼等人在上海商议创办了民进。这是一个以教育文化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治组织。民进的纲领是“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身为创始人以及后来的领导者,周建人一生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民主。
       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高教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至1967年出任浙江省省长。
       在中共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周建人被选为中央委员,并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代主席和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周建人勤于笔耕,著有《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科学杂谈》、《进化与退化》、《哺乳动物图谱》、《论优生学与种族歧视》、《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鲁迅回忆录》、《鲁迅故家的败落》等书。译有《物种起源》(合译)、《吸血节足动物》、《生物进化论》、《原形体》、《生物学与人生问题》、《优生学》、《赫胥黎传》、《新哲学手册》等著作。
       周建人有两个著名的哥哥――大哥叫周树人,笔名叫鲁迅;二哥叫周作人,笔名叫知堂。
      周建人的家世
       1888年,周建人生于浙江绍兴。那时正值清朝末期,周家在绍兴已生根发展了七百多年,是绍兴的望族大户,也是官绅世家,在当地颇有影响。
       历史上,周家官做得最大的人,是周建人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他出身翰林,做过江西某县的知县,后来又到北京当上了内阁中书。后来一件偶然的事,让他身陷囹圄,差点掉了脑袋,从此,周家一蹶不振,陷入了谷底。
       事情发生在1894年,此时的周福清按照清廷章程,正居家守丧。当时绍兴府有马、顾、陈、孙、章五姓大家,互为亲友,这几家想在这年的乡试中,为自己的孩子弄个举人名分,考虑到这些孩子学业不佳,他们就动了邪念,商议准备联合起来,行贿主考官,希望走走后门,解决孩子的前程问题。合该周家出事,那一年,到浙江监考的官员,恰好是周福清的朋友。几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就相约找到了周福清,请他出面操办此事。周福清抹不开面子,只好答应给主考官写信“通关”,信写好了,他鬼使神差地在照顾的名单后面加上了自己的儿子周伯宜(即周建人的父亲),想借此也为儿子谋个功名。
       不料,事情的进展并没有按照他们预想的那样。对于此事,周建人的哥哥周作人曾有记录:
       介孚公便到苏州等候主考到来,见过一面,随即差遣“跟班”将信送去。那时恰巧副主考正在主考船上谈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那跟班乃是乡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边叫喊,说银信为什么不给回条。这事情便戳穿了。
       本来是双方默契的事,没想到送信的家丁不懂事,大喊大叫要收据,监考官此时正和副主考在聊天,信放在桌上故意没有打开,听家丁这么一喊,只好当面拆开信函,结果藏在里面的银票露出来了,导致事情败露。于是,周福清被判了“斩监候”,举家震惊,乱成一团。周建人的父亲周伯宜只好变卖家产,设法营救,这才使周福清免于一死。周福清在监狱坐了七年,生生地把一个充满生机的家庭败坏了。
       周伯宜卖光家产救出了父亲,但他也因此心力交瘁,很快就去世了,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与寡母相依为命。
       后来,周伯宜的三个儿子陆续登上社会大舞台,他们靠着天资和努力,渐渐成为当时的活跃人物,领一时之风骚。周建人的两个哥哥不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而且还都曾入仕为官――鲁迅曾在北洋政府教育部里当过科长,周作人则在伪政权里做过教育委员会的长官(当然这是为人所不齿的)。
      周建人的为官
       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仕途很顺。他开始被高层看重,先后出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等职。更于1958年开始担任浙江省省长,直到“文革”开始才卸任。短暂沉寂后,他又连续担任了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建人的好友柯灵对他职务的变化,有过精彩的叙写:“他无意追求权位,而权位送上门来。境况的变化有若天壤,只有一样丝毫未变,就是他的书生本色。”
       柯灵认为周建人的本色是书生,预示着周建人的为官之道是踉跄蹒跚的,因为书生意气和官场厚黑不相容。
       1958年,已经七十岁的周建人被任命为浙江省省长,直到“文革”开始。他在浙江主政十年,这在当时颇引人注目。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像省长这样的高官,大都是由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革命担任,虽然周建人也是共产党员,但他的身份是保密的,他的公开身份还是民主人士。由一个民主人士出任一个大省的正职,周建人恐怕是唯一。
       据说周建人几次恳辞不就,说“我不会做”,但最终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决定。
       “我不会做”,是周建人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心里话,指的是不会周旋于官场。但他确实做到了严于律己。
       周建人出任省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家,他把家搬到了杭州。按照规定,他并非一定要这么做,他完全可以在北京留一套房子。但周建人执意要把北京的房子退掉,否则他心不安,好像占了公家的便宜。同时,他还执意让夫人王蕴如辞职,随他到杭州。其时,王蕴如在高教部工作,即便她不辞职,随丈夫一起到杭州照顾他的起居,也是符合当时政策的。退一万步讲,即使政策不允,稍稍变通后调转一下夫人的工作也是可行的,完全不必要辞职。但周建人力主夫人辞职。结果,王蕴如从此失去了公职,成了一个家庭妇女,没有任何待遇,连退休金也没有。
       1984年周建人去世后,按照规定,国家每月给王蕴如一百元补助,聊补生活之需。这补助共拿了六年,直到王蕴如去世。
       周建人回到家乡当省长,最高兴的莫过于家乡的亲属。一次,他的一个本家亲戚兴冲冲地从家乡赶来找他,见面后,亲戚提出,不回乡下了,要留在杭州,给他当账房先生,理财管账。亲戚说,你一个堂堂的省长,比过去的知县、知府官大多了,俸禄自不会少,各色人等送上来的礼钱也不会少,怎么能没有一个账房先生呢!
       周建人听后,先是一怔,接着哈哈大笑,他说:“我家就我和妻子两个人,平常就是买点菜,没别的事,我有什么账可管啊,你以为我是国民党的官啊。”
       好说歹说,总算把亲戚劝了回去。
       当了省长的周建人,一如既往秉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原则行事,这样一来,他就显得很另类,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和硬道理。他不肯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也不肯迁就现实,所以在省长这个位子上他如坐针毡。
       周建人早年写过一篇有关鲁迅的文章,记叙的是鲁迅在教育部任科长时的一件事。当时,鲁迅的上司拿给他一个公文,要他签批,鲁迅看了一下公文,说不能批准,当面拒绝了。
       周建人评价说:“这种举动由旧日做官的看来,可以说是不照做官的规矩……要这样做,首先是须具备这一些条件,即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以及不怕因此而来的压迫。这勇气适是和站在被压迫的劳动大众方面是分不开的,因此也就理直气壮。”
       看来,这兄弟俩遇到的是一样的问题。显然,对官场规则,周建人不是不知,而是不为。
       他的夫人王蕴如曾说:“他是个好党员,但是,当省长对他是极不愉快的经验,他不能适应政坛错综的棋局。”
      而地方领导也有言:“原以为请一位有文化素养的知名人士主持本籍省政是适宜的,结果却造成乔峰老人(周建人)和党(指党的某些干部)的距离。”另一位则讲得更直接:“他太单纯了。”
      周建人曾对家人说:“我不想做官,也不善于当官,最好当一个大学校长,或者是当图书馆馆长。”
      为了摆脱困窘,周建人在任省长期间曾多次向中央提出辞职返京,可惜未能如愿。而且,他不想做官,官却偏偏越做越大,直至当上了国家领导人。
       1980年,周建人再次向中央提出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职务。1980年9月1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和他一起辞职的还有聂荣臻、刘伯承、张鼎丞和蔡畅。
      周建人的为人
       笔者翻阅一些周建人的图片时,发现他总是很严肃地端坐着,表情冷峻,脸上线条很硬,鲜有笑容,看上去很是孤傲。
       追溯周建人的性格特点,必须回到他少年时的家庭和成长环境。祖父入狱时,周建人五岁,父亲去世时,他八岁,正是需要长辈教导关心的年龄,然而,“无父何怙”?
       好在周家是个大家庭,有亲戚襄助,不至于衣食无着,但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孤独,就不被外人所知了。
       两个哥哥在外求学,要求周建人留在家里照顾寡母,周建人答应了。他十七岁时就在乡间当了教书先生,开始自立,挣钱养活自己,养家糊口。
       周建人给人的印象,是谦谦君子,为人平和低调,不事张扬,有长者之风。但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立体的,远不是表象那么简单。六十岁之前,周建人一直在为生活打拼,做编辑、写文章、当教师,挣钱养家。他性格倔犟,年轻时随母赴京,走得很坚决;在京时因与第一个太太生活不如意,家庭不和,他抛妇弃子,只身离京赴沪,也没有犹豫;新中国成立前,他携妻带女,冒险离开上海到解放区,走得还是很果断。女儿周蕖评价父亲说:“他性格很硬。”女婿顾明远说:“他比较倔,不愿意做的事绝对不做。”
       周建人性格中有硬的一面,也有柔软的一面。他与人相处,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处处为别人着想。他喜欢和普通老百姓交往,却很少与官场的人来往。
       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往来较多的是叶圣陶、茅盾、杨之华等几位老朋友。怕老友们不便,周建人经常是自己主动前去看望。友人登门,他都是早早迎候,唯恐失礼。老家的乡亲来看他,他更是盛情招待。
       1972年,陈毅元帅去世,周建人很是伤心。他非常敬重陈毅,早在抗战时期,他在上海失业了,想到解放区去,但是因他有肺病,行动不方便,陈毅得知后,专门派人送来一千块钱,让他养病,劝他说,解放区条件艰苦,不利于养病,还是留在上海为好。对于陈毅的义举,周建人一直心怀感激。然而,举行陈毅追悼会那天,有关部门以为周建人在杭州,没有通知他参加,这让他很是恼火,他一路追问,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直至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当面给他道歉才罢。为了弥补遗憾,周建人专门到医院看望了陈毅的夫人张茜,才稍觉心安。
       周建人和嫂子许广平、侄子周海婴也有来往。他比许广平大几岁,因此对许广平直呼其名。周海婴跟他很亲近,叫他“三爹”。而周建人的几个女儿则按照上海人的习惯,管许广平叫“妈妈”。在北京,周海婴过年、过节都会去看望“三爹”。但周建人和周作人及其家里人,则一直没有来往,子女之间也不交往。
      周氏三兄弟之间
       谈到周建人,不能不谈他的两个哥哥――鲁迅和周作人。这二人对他的一生影响巨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几乎左右着周建人的命运和生活。特别是鲁迅,他的影响伴随了周建人的一生。直到现在,介绍周建人时,前面仍会被加上他是谁谁谁的弟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鲁迅好比是太阳,周作人是月亮,周建人则是星星。周建人被两位哥哥笼罩着,他一直努力想摆脱这种影响,但是徒劳无益――对于种种宣传和送上门的优惠,他无力阻拦,也无法挣脱,只能消受。
       周氏三兄弟各有所长,也各有命运。鲁迅与周作人都博有文名,是文化界的旗手和栋梁,周建人则一直在两位哥哥的盛名之下,夹缝之中,名位略显尴尬。世人对三人的评价也各有千秋:鲁迅心怀民族之魂,被推上圣坛,被万人景仰;周作人则因为附逆,身败名裂,遭千夫所指。周建人一生谨慎,先抑后扬,终得颐享天年。
       一门三杰,举世罕见。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三人都选择了以写作为生,而且,还都成就了一番大业。
       兄弟三人都是写作高手,冯雪峰说: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能相比。
       张中行先生说:“散文,最上乘的是周氏兄弟,一刚劲,一冲淡,平分了天下。”这种褒扬,二人当之无愧。
       周建人的文章自然无法和两位兄长相比,但是他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撰写科学文章,自成一格。
       三兄弟都善著文,但内容有异,文风不同。鲁迅行文常带怒气,以批判社会为己任;作人行文常带人气,以宣扬人性为宗旨;建人行文常带真气,以转播科学为目的。
       有意思的是三兄弟最后的结局。鲁迅殁时五十五岁,周作人去世时八十二岁,周建人寿长,九十六岁离世。三人都有遗嘱。
       1984年7月29日,周建人在北京逝世。他的遗嘱是:
       我身后的丧事要从简,要改变繁文俗礼的旧习惯。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金很宝贵,时间也很宝贵,不能因为办丧事花国家的钱,不能浪费大家的时间。我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尸体交给医学院供医生做解剖。最后把骨灰撒到江河大海里去。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的骨灰就是这样处理的。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他的彻底革命精神。
      周建人的后人
       周建人和夫人王蕴如育有三个女儿。如今,大女儿周晔、二女儿周瑾都已去世,只剩下三女儿周蕖。
       周家的三个女儿都出生在上海,并在上海读中学和小学。1948年,周建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带一家人离开上海,前往党中央所在地河北西柏坡。二女儿周瑾、小女儿周蕖中断学业随他一起前往,大女儿周晔此时已经参军。
       周晔1924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7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周晔随父母到北京,被安排到全国总工会工作,时任总工会妇女部部长杨之华的秘书。1958年,爱好写作的周晔被调到《工人日报》当记者。后来,周建人被安排到浙江省当省长,为了照顾年逾七旬的老父亲,周晔又调到浙江的一个杂志社当了编辑。
       周晔的丈夫叫张攸民,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铁道部铁道科学院工作。1958年曾到苏联留学,归国后到上海涡轮机研究所工作,后任研究所副所长。
       周建人返京后,周晔不愿意到北京工作,便随丈夫到了上海,调到上海译文出版社,“文革”后出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
       1981年,周晔辞去译文出版社社长一职,专事写作。这期间,她整理完成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1984年,此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因为作者的特殊身份,这本书出版后反响很大,被称为是一部研究鲁迅故家以及鲁迅著作中的人物、背景、思想最有权威性的书。随后,周晔又根据母亲王蕴如的回忆,整理完成了《鲁迅在上海》,出版后也引起不小的反响。
       周建人的二女儿周瑾1927年出生,就读于上海中山医学院,1947年在上海参加地下党,1948年她中断学业随父亲一起离开上海到西柏坡。新中国成立后,她选择了参军,后在解放军某卫生部门工作。1954年,周瑾被选送到苏联留学,主攻化学制药专业,归国后被分配到某药物研究所,后担任药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周瑾的丈夫金经得也是军人。他们两人是上海医科大学的同学。金经得毕业后即参军,曾在空军司令刘亚楼身边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保健医生,后曾任空军总医院内科主任、空军司令部门诊主任等职。周瑾于2001年去世。
       周建人的小女儿周蕖1932出生,1948年随父母去了西柏坡,当时她正读高中一年级,在西柏坡本应接着读书,但时任统战部长的李维汉说:马上就解放了,你就别在这里上学了,等到了北平再去上学吧。1951年周蕖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未读即被派到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幼儿学前教育专业,同在这所学校教育系的共有四个中国留学生,其中一个叫顾明远,后来成了周蕖的丈夫,还有一个叫朱敏,是朱德元帅的女儿。
       回国后,周蕖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和研究,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担任教授。从普通教师到教授,周蕖一干就是四十余年,1992年退休。
       此外,周建人与前妻羽太芳子育有四个儿女(羽太芳子是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的胞妹。1912年5月,因羽太信子分娩需人照顾,羽太芳子由其兄羽太重久陪同,从东京来到绍兴,后来成了周建人的第一个夫人):长子周冲(1915年2月生,当年夭亡),长女周鞠子(又名马理,1917年11月生,1976年去世),次子周丰二(1919年5月生,已退休多年),三子周丰三(1922年2月生,1941年3月24日自杀)。■
      (责任编辑/吕 静)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