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艺术总监根志优】台湾少数民族

    时间:2020-08-15 07:19: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艺术总监智慧的集中      在辞旧迎新的那段日子,首都北京民众生活中出现了一件喜人的大事,那就是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由全国台联主办的“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文化享受,而且让大陆民众开始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了。
      根志优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人们所知晓。知晓的理由是整个展场所有的宣传画上那行赫然大字――艺术总监根志优,自然还有深层次的知晓理由,就是展场的独特、艳丽、青春、舞动的艺术效果。
      根志优谈起他的这次展览艺术创意,心底里的喜悦不自然地溢于言表。用他的话讲,这里积攒了他太多的梦想,太多的期待,他多年梦想把台湾少数民族全面系统地推介出去,没想到这次在北京实现了。正因为如此,当全国台联给他机会,表示相信他、信任他能够做好的时候,他把毕生的智慧全都贡献了出来。
      全国台联对展览展场布置的主题格调要求是突出热情、歌舞、迎客的氛围,体现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秀品质,使观众通过观看这次展览,切身感受到台湾少数民族部落的远古时代和现实境况。
      根据全国台联的总体设计理念。根志优与全国台联工作班子进行反复探讨,共同研究,逐步形成了展览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艺术手法表现上,注重软与硬、现实与理想的对撞和咬合:竹屋是很传统古老的东西。却是台湾少数民族同胞赖以生存的住所,将它置于展厅最宽敞的地方,周边再配以竹竿架起的用来风干食物的竹架。一个浓缩的古老的传统的台湾少数民族部落便跃然眼前:而环绕展厅四周墙上的,则是用现代的超视距的大玻璃进行组合,窗窗相连,窗变成了无限长的历史文化长廊。里面盛载着丰富的台湾少数民族知识。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上的大写意,无形中为这次展览定格了艺术主题。
      在颜色的搭配和运用上,注重冷与暖、冬天与春季的反差和结合:台湾少数民族同胞长年生活在大山丛林中,尽管因多年来的各种因素导致其生活窘迫,但他们所处的自然景象非常地美。为更加准确地表现现实,在展场的主色调上,采用了台湾少数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色调,即蓝天白云、四季如春、花团锦簇的一派春之景。虽然,恰逢北京大雪交加、北风刺骨、寒意袭人。但当你一走进北京民族文化富,你就会被这春意盎然、载歌载舞的现场气氛所融化,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春天。
      在视角的考量上。更多地是注重体现原野开阔、山林空旷之感。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由于深居老山丛林,其屋外的视野比起城市来那开阔得多。为尽可能地表现这一特定的居住环境,展场结合民族文化宫的实际,采取了整个展场一体化、三个展厅的层次化、视野上的开阔化的布展模式。一进门,连接三个展厅的是屋檐式的台湾少数民族14个族群的图腾,在厅顶的屋檐皆采用弧形制作,看上去有融入蓝天白云之间的感觉。再抬眼向前,你就能越过竹屋、花柱、竹架,看到最里面的生活馆的大荧屏,一层层、一波波,极目远眺,一览无余。而引导你前行的图腾地贴,则是你第六余光的延伸……
      
      艺术成果背后的故事
      
      显然,“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获得了空前成功,来自各方面的赞誉接连不断。特别是来自北京民族文化富那些艺术家们的首肯。让根志优长出了一口连日来久压心中的担忧和顾虑之气。
      担忧和顾虑不是没缘由的。
      这么多年来,虽说一直在从事台湾少数民族事业,在台湾岛内也大大小小地举办过很多场这样或那样的展览展出,但当全国合联和他商议要办一个系统地全方位地介绍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大型展览时,当全国台联请他出任这次展览的艺术总监时,根志优除了兴奋之外,那就是担忧和顾虑了:毕竟自己从未举办过这么大的展览,毕竟这次大型的展览是在人才云集的大陆举办,毕竟自己能否胜任这个艺术总监职位自己心里实在没底。
      可担忧归担忧,任务一旦接下来,就一定要办好。这是他根志优的品性,更是台湾少数民族同胞身上那种不服输、不肯输的恒心与毅力的具体反映。
      为了展场的设计,根志优和全国台联工作人员前后十几次来到北京民族文化宫,拍照、尺量、度步、测距,他恨不得将展馆搬进自己的心里,好让他随心所欲地用来设计。记者好奇地问他,你是学设计的吗?他诡秘地随之一笑,我聪明呗。就这样,根志优凭着韧性和认真,一笔一画,一张纸一张纸地设计,渐渐地快摞成了半人高。待平面图完功接着开始做3D效果图。
      其实,真正困难的还是这次展览的实物搜集。
      根志优讲,有时为了弄到一件实物,他和同事不惜驱车12个小时,比如从台北开车出发,先去台东。再到屏东,最后返回台北,一个来回就得十几个小时。现在他已经不知在台湾岛绕行多少圈了。这还不算,最要命的是你看上了这件实物,可人家不一定给你,就算你给他钱、再多的钱,人家都不卖。有一次,他通过朋友寻访到一件非常稀有的实物,说好了时间他朋友与那对拥有实物的头目夫妇等他。可是,在路上由于塞车他晚到了半小时,人家已经向朋友表示出不愿给了,说你朋友不遵守时间、不尊重他们,头目夫妇准备走人了。就在这时他到了,头目夫妇一看是他,马上笑脸迎了上来,还怪他为什么不直接跟他们说实物的事。原来根志优和这对夫妇早在很多年前就认识了,那时,他是到部落来采访来的。像这样的事,根志优说还有许多,不少实物都是在靠以前和部落长辈与兄弟姐妹们的关系,大家帮忙才弄来的。
      设计图纸、搜集实物,直至最后进工厂车间制作,根志优都步步紧跟,整整大半年,他都不知道什么叫时间了,台湾一北京。民族文化宫一工厂,就那几条线。整日里就是一个“忙”字。在临展的最后半个月,他与全国台联工作人员一道,几乎每晚都是工作到深夜二三点钟。有时更晚,而第二天又会早早地有人叫你起来,新的工作又在等待着你,你只得在寒冷的冬天再用凉水往脸上冲一把,以求刺激已经麻木的神经。至于饭菜还是不是香的好吃的,似乎味觉早已失灵。
      正是在这种拼命苦干的精神下,此次展览上的上万幅图片、40多部影像、400多件实物才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山里锻炼出的勇识
      
      根志优出生在海拔1000多米的台湾苗栗山区,台湾少数民族赛夏族群一个部落长老家庭。那是块土地非常肥沃却很贫困、自然景色非常美丽却很落后的山林之地,根志优打小就在这里生长。他依稀记得,小时上学需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11岁那年才有了电灯,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他成长的记忆里有的只是贫困和落后。有一次,他指着山下灯火通明的地方问爷爷,为什么他们那里那么亮?爷爷说,那是他们那里有了电灯,我们现在还很贫困,等你长大了,你要到那里去学习,但学成了一定得回来帮助自己的族人。
      在根志优的生命里,他永远要感谢和铭记的 一个人就是他的爷爷。他是随爷爷长大的,父亲在城里工作,回家的时间很少,是爷爷教给了他一切。教给了他胆略、知识、智慧,以及赛夏人的文化――赛夏祭祀仪式和祭祀语言(他们没有自己文字记载,只有口授的语言),教会了他如何面对黑暗。如何长大成人。
      为锻炼他的胆识,根志优清楚地记得,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爷爷俩兄弟在打猎时常常带着他来到深山里,到了晚上,他们就在一个稍为空旷一点的地方。点上篝火,然后告诉他让他在这里一边烤着火一边等着他们,他们出去打猎一会儿就回。可是,他左等不见他们回来,右等还是不见他们回来,渐渐地他开始害怕起来,四周只剩呼呼吹响的风,风中夹着野兽撕裂的叫声,他害怕地哭了起来……前几次他哭时爷爷就回来,后来再哭也不管用,或者要等好长一段时间爷爷才回来,慢慢地,他就不再哭了,就静静在篝火旁等待。再后来,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了。直到他大了的时候,爷爷才告诉他,那是他们在训练他做一名赛夏勇士的胆量,他们始终在他的附近,一直在观察着他,也是在暗中保护着他。
      4年前的冬天,根志优继承了部落长老的位子,原因是长年在城镇打工的父亲告老还乡不久。未能享清福就因积劳成疾突然辞世。此事给予根志优以极大的打击和苦痛。他在深深自责未能克尽孝养之时,又惊闻台湾少数民族平均寿命的短暂。遂十分忧虑其悠久的传统文化会因长辈们的渐渐离世而失传。这样一来,他便备感肩上的重担十分沉重,这也无形中使根志优在一贯的急忙脚步声中,徒添了一些深沉而丝丝的忧伤。
      
      长辈们交代给的使命
      
      根志优一路走来。始终没忘爷爷的祖训,即使大学毕业后,即使山下、城里、外面有太多的诱惑,根志优的工作重点都离不开为少数民族乡亲尽点心、出点力。
      那是20年前的事情了。刚刚毕业踏入社会不久的根志优,没有像父亲一样选择在条件优越的城里上班,而是依照爷爷的谆谆教诲,选择一条扎扎实实帮助族人的道路。从此,根志优在这条路上。为抢救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瑰宝、为推介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帮助族人尽快脱贫致富,艰苦工作,无悔无怨。
      20年来,根志优餐风宿露、跋山涉水,走遍了台湾岛上所有的少数民族村寨,深入到少数民族竹屋、茅草棚、田边和丛林中,与各族群老人同吃同住,聆听请教各族群的历史、习俗、传统、语言、祭祀、歌舞活动等,拍摄、了解并记录了大量的原始素材,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影、像、声和图文资料。而每一次采访或每一次与长老头目交谈,他们谈论最多叮嘱最多希望最多的就是,无论如何要他将自己民族的这些语言、这些文化传承下去。
      在日积月累的采访、调研、搜集过程中。根志优渐渐地对这个大部分仍居住在深山丛林中的民族越发熟悉了,他根据经验和老人们的教诲,把少数民族14个族群按人居情况划分为部落,并给部落定义:有3户人家以上(含3户)住在一起。其耕田、日常生活都不离左右的,均称其为部落。这样,台湾少数民族共被划分为828个部落。如今。不仅他的这个认定得到了族人和社会的认可,而且828个部落的长辈们、长老和头目。根志优都跟他们接触过、深谈过,他们之间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有一对老夫妇,儿女们都外出打工,老两口子就靠扎扫帚条卖钱糊口。当根志优把他俩的情况介绍出去以后,他俩为了感谢根志优对他们的宣传,硬要把根志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扎的扫帚送给他作为纪念。现今,两位老人早已故去,但那条扫帚却依旧静静地矗在根志优的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根志优每每看到扫帚,总会想起两位老人慈祥的面容。
      1998年,根志优将自己所拍摄的少数民族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制作成《台湾部落寻奇》系列片,并在台湾东森电视台播出。一时间,热情、善良、智慧、勇敢、淳朴的台湾少数民族新形象。在台湾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过去对这个部落民族持有偏见的人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而根志优这个原本普通的名字,亦随之响亮开来。
      
      血管里流淌着的责任
      
      在与族人的长辈们长期接触中,根志优深深地感到,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相当厚重,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也正在逐渐消失,必须尽早尽快地给予挽救。
      他是这么想的也努力这么去做。几年前,根志优从拍片推介开始转向全方位地宣传,做节目、去演讲、办展览,这次与全国台联合作,首次全方位系统地向大陆介绍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更是给了他一次机会和尝试,尽管这种尝试在台湾至今还没有过。
      与此同时,根志优还意识到,仅做些挽救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帮助族人的行动中来。他的这个意识来自于一个偶然。那是在他的节目正红火的当口,他再次来到一个部落遇到了曾协助他拍片的一个哥们,俩人就聊了起来。这位哥们告诉他,他走后的七八年,部落没有任何改变,部落的族人收入也没有增加。听到这里,他心有点儿疼。自此,根志优开始不再拍片了,而是在整理资料的同时,写书、办活动,努力为族人办些谋福祉的事。于是,他成立了“台湾少数民族生态农业协会”、 “台湾少数民族物产有限公司”。
      随着两岸关系越来越好,民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特别是大陆游客台湾游呈上升趋势,根志优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宣传台湾少数民族居住的优美的自然风景,宣传少数民族地区盛产的土特产和农产品,他认为,大陆游客台湾游应当增加台湾少数民族居住地深度游这一项,这样不仅可以更多更好地宣传台湾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通过旅游过程中的购买力会给台湾少数民族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进而改善和提升他们的生活。
      在根志优的计划里,还有两个亟待实现。
      一是写书。两本书。一本叫《台湾少数民族历史变迁》,目的是要把老人们留下来的民族资料还给部落,从而使台湾少数民族14个族群从今起都能有正式的文字记载,以及要让后代通过这本书,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另一本书叫《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总览》,这是前一本的延续和补充,目的是用千字文讲述828个部落的由来和称谓。
      二是通过呼吁,使族人中的优秀精英能够团结起来,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为弘扬族人的传统文化,为改善族人生活境况,为提升族人的自信心,做些分内的事情。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