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不同历史教材对主题知识阐述的比较 教材对管理的性质进行了阐述

    时间:2020-08-13 07:27: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资源,而其会因适用对象、时期及编撰者的认知特点等不同而在内容选择和阐述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了解不同教材对同一主题知识的阐述,把握彼此间差异并有效融合,这对历史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作用重大。本文通过比较初高中教材和不同版本的高中教材对主题知识阐述的差异,望能给一线历史教师和学习者以帮助。
      关键词:历史教材;主题知识;阐述;古代科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73-02
      
       “教科书内容的取舍颇具有政治性,一方面这或可以理解为不同课程取向或范式在‘课程’场地进行过角力游戏,另一方面这或可以理解为不同社会群体试图把其影响力延伸至课程范围之内。”在新课程改革倡导“一标多本”的教材观指导下,历史教材对主题知识在内容的选择、组织、阐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了解各自的阐述特点,把握差异并有效融合,这对历史教师和学习者意义重大。本文以“古代中国科技”主题知识为例说明初高中教材和不同版本的高中教材对主题知识阐述差异的比较,以资贻笑大方。
      一、初、高中历史教材对古代中国科技的比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初高中的历史教材对古代中国科技主题的表述上因课程标准的不同在组织结构和内容选择上存在差异。此处以人教版初、高中教材为例加以阐述。
      (一)教材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尽管新课程给了文化史较高的地位和重视,但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是被当作教材的“边斜角”处理,教材中的文化史教学点仍是孤立零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以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仍属于统编体例,建立通史型章节体的历史知识体系,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成册,以本国史和外国史内容为框架,建立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古代中国科技”被按时序零散的分布在七年级《中国历史》的上下册七个历史阶段中学习,置于同阶段的政治史和经济史之后以文化史主题表述,如“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等。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不要求给予学生完整系统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中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初中生明显增强,所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立了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模块为框架,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相联的历史知识体系,其与初中教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专题式体例和中外史合编上,对历史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建立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古代中国科技”在组织结构上被编排在思想文化模块的第三个学习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中集中呈现,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和表述上的差异。教学内容选择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初高中教材在其上存在明显差异。李伟科说:“在初中学生学过一轮中国通史之后,高中不应再重复一个循环,而可以就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探讨,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初高中历史教材在对“古代中国科技”的内容选择上都以农学、天文、历法、医学、发明等为主,但具体内容上初中相对于高中要更加具体和完整;在教学内容表述上两者各体现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水平,初中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通俗浅显的文字,偏重对教学内容的感性描述,内容求具体和完整;高中教材通过大量的史料和逻辑性的文字偏重对教学内容的理性分析,内容求重点突出。
      二、课标版教材对古代中国科技的比较
      高中课标版教材基本实行了“一标多本”的局面,历史教材建设朝着丰富性和可选性方向发展。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主要有4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其中前三个版本的教材使用较为广泛。在教材审定制度的背景下,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选择上受课程标准的制约趋同性是主要方面,但由于编撰者对课程标准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以人教版、人民版和岳麓版为例说明之。
      (一)单元结构顺序上的差异。单元结构是单元主题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单元结构的不同反映了组织者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从“思想与文化”模块的整体结构来看,三个版本的教材对“古代中国科技”在编排序位上有所不同。人教版必修三一共有八个单元,以中国史为主线,按照专题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大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穿插编排,“古代中国科技”位于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学习主题中;人民版必修三也分八个单元,顺序是先中国史,后世界史的两条平行线索编排,其内容排列顺序与课程标准完全一致,“古代中国科技”位于第二单元第1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岳麓版必修三将课程标准的内容合并为六个单元,“古代中国科技”并为被作为学习主题而单独编写成章,而是被作为古代中国的思想成就编写在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宝库”的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由此可见,人教版和人民版比较严格遵循课程标准,以人民版为甚,而岳麓版则对课程标准内容顺序进行了重新调整和组合,体现了三家对“古代中国科技”在结构定位上的不同。
      (二)标题表述上的差异。标题是组织者对内容的总结和概括说明,主要担负指路牌和建构历史体系的作用。实验教材标题因对课程标准分析理解的角度和思路不同,形成了不同表述风格的标题。人教版对“古代中国科技”加注的标题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加注的标题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岳麓版加注的标题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比较以上标题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侧重于“科技的发明和发现”即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版的标题侧重于“科技的成就”即古代中国科技的具体史实;岳麓版则是对古代科技的整体分析,无论是科技成就还是科技地位和作用,均会阐述且不刻意追求侧重。
      (三)内容选择和表述上的差异
      1.内容选择上的差异
      教学内容的选择,关键是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教材通过自身的风格,使教材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人教版在内容选择上强调重点突出和概括,力求“注意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同时在深度上重点强调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比较符合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人民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过于严格,将古代科技定格在“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这一模块主题上,单纯且大幅介绍四大发明的过程,而对影响内容的空缺,易造成高中教学内容的粗浅,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深度上选择儒家思想对古代科技特点的影响,难度稍显大;岳麓版追求具体系统的介绍古代科技的过程,虽然有利学生对历史主题的理解,但难以反映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李约瑟难题”的选择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不失为其新颖之处。
      2.内容表述上的差异
      实验教材在表述历史事件时,一般采用“寓论于史”的写法即包括背景、过程和影响几个部分,以便于学生理解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并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但编著者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定位不同,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以“四大发明”的表述为例说明。人教版的表述注意初高中教材的区别,对四大发明的历史过程内容一般从简处理,而侧重挖掘四大发明的背景和影响方面的内容,如对四大发明的过程分别用60字左右简述,而对其影响则用将近220字进行集中阐述,且另附加“学思之窗”中的两则材料加以思考着重。教学目标较明确清晰。人民版的表述,与初中教材基本雷同,只是将初中的分散阐述改为集中阐述,其深度着眼于对四大发明的过程,每个发明过程大约正文用字为400个,而其影响却只是在每个发明的段后以片言概之,表述略显枯燥。岳麓版的表述略有新意,采用图文并茂、正文和阅读文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表述。在四大发明的表述中共设计5幅图片,7段正文,4段阅读文和4则材料,图片显示四大发明的形状,正文表述四大发明的过程,阅读文加以史料补充,以加深学生的认识,而材料则用史料表明四大发明的影响,表述较全,但目标不太明确。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