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买不起的故宫藏瓷买得起的《故宫藏瓷》:故宫藏瓷

    时间:2020-03-30 07:27: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国号称有8000万的收藏爱好者,他们都在收藏什么?文物回流,渲染爱国色彩的?珍罕皇室,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金融资本,无所谓艺术品或是大蒜绿豆?如今,新中国民间收藏已恢复30年,拍卖也已有20年的历史,收藏门类体系也日渐成熟,但越来越多的人却看不懂、弄不清,也买不起了。书画瓷器等传统收藏项目的顶级精品早已过亿,美品动辄百万,现代工艺大师的力作普遍在6位数以上。
      而有一群人,正在另辟蹊径,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叫好又叫座”的收藏门类――古美术文献。它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和难以估量的高回报为特点,很快赢得了肯定。
      
      一套“破”书拍了53万
      1996年,全中国具有文物拍卖资质的公司仅有6家,而2011年,这个数字已达到了几百家。不断挖掘新的艺术品门类,寻找新的市场热点是拍卖公司的生存秘笈。与资本和市场的无缝对接使得他们敏锐地发现了古美术文献的商业价值。
      2010年,永乐秋拍推出“明清瓷器及古美术文献”共组专场,将古美术文献作为独立的收藏门类首次推向中国拍卖市场。这次拍卖,共37个标的,成交率达100%,平均以估价5倍以上成交,数额从几千到数十万不等。激烈的竞争和藏家的一致好评证实了古美术文献的市场地位。
      2011年春拍,永乐再度推出“重要明清瓷器、工艺精品及古美术文献善本”共组专场,42个标的仅一件流拍。其中,“台北故宫”和“中央博物馆”联合出版的“原函精装《故宫藏瓷》三十三册”以估价10倍的53.76万元成交。
      永乐两次尝试性的专场拍卖成功地打开了古美术文献拍卖市场。2011年9月,匡时夏拍首推“文澜风华――古美术文献专场”,132件标的涵盖了瓷器、书画、杂项等更多门类。此次拍卖并非常规的春秋两季大拍,也没有太多的宣传,却达到了100%的成交率。
      拍品数目在增多,成交价逐步上涨,古美术文献具备了一个成熟收藏品种的特质,于是2011年秋拍,永乐拍卖、匡时拍卖、中汉拍卖单独设立了“重要古美术文献善本”专场。中汉拍卖老板卞亦文,甚至在微博上几次为此 “招商”。华辰拍卖在“竹韵轩藏中国书画”中也增加了古美术文献的标的。在2011年这个稍显冷淡的秋拍季,几个专场单品成交额并没有太大幅度的上涨,但都达到了平均90%以上的成交率,远远超过了其他艺术门类六七成的成交结果。如今,古美术文献有了更多的书籍门类、更细的学术划分,无疑成为市场上最新的亮点。
      
      一件实用而稀缺的艺术品
      什么是古美术文献,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华辰书画部负责人王维倾向于把它分为古美术(绘画艺术)和古代工艺美术。匡时瓷器部负责人孔超则在2011年秋拍专场做了区分:分为拍卖图录、日文文献、西文文献等几个方面。
      永乐拍卖作为最早把古美术文献一词带入国内公众视野的公司,目前对古美术文献的概念定位已被普遍接受。永乐瓷器部经理戴岱介绍,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提出,古美术一词指的是古代工艺美术,所侧重的是竹木牙角、瓷器玉器、铜器家具等,有别于古代书画等古代艺术范畴。而古美术文献资料,一般是指涉及古代美术品研究与市场的文献,它具有两大特性――学术资料性与艺术代表性。
      永乐最早推出专场,是应客户所需。2008年开始,这些古美术文献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古籍善本类的拍卖场次中。负责此类古籍书画部门的负责人往往关注的是版本、版别、发行量等。而许多古董珍玩等器物类藏家更关注的是内容:里面载录了什么样的东西,是否有自己藏品的记录或相似藏品的参阅,在早年市场上卖什么样的价位等等。这种关注更为专业,在零散的市场中逐一甄选,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加之此类文献资料印量本来就少,所以搜寻难度可想而知。推出古美术文献专场,恰好迎合了藏家所需,也符合永乐拍卖对自身品牌的定位。
      
      普品变奢侈品的“身份证”
      20世纪,伴随着海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对中国古美术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进而形成海外东西方研究和流传中国古美术品的繁荣与兴盛,其表现即为古美术文献资料的出版与发行。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强入侵,清廷覆灭,大量古代艺术精品流失海外。因此对中国古代文物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由海外藏家学者发起。他们在研究展示的同时,将其所藏及研究成果进行出版发行。我们通过这些展示图录及研究图册,一方面可了解世界研究中国古美术的发展历程,也可从中一览现存海外的中华瑰宝,同时还可证实在市场上流传的珍品的来源出处,同类器物的参考对比。
      现今,造假、高仿制品蔚然成风。由于大部分人并不懂得真伪辨别,对于如此大金额的投资收藏行为便有了与生俱来的谨慎和担心,更增加了对于藏品的来源出处的好感。他们认为只要有了早年的记录和出处,铁定假不了,哪怕是假的也可至少追溯到民国。另外,假使被证实为“出身名门”(为著名的收藏家、古董商、皇室、古堡、窃夺中国战争参与者等收藏过),其价值会更为不菲。这在现今的拍卖场上屡见不鲜,最明显的是上世纪80年代,英国铁路基金会的藏品在香港拍卖,其成交价格普遍高于同时期的同类器物。再比如今年的春秋两季拍场上所见到的诸如赛克勒、玫茵堂、戴润斋等名家名机构藏品的专场拍卖,它们共同谱写着“两高”的记录――高成交价和高成交率,这就是当下人们对于艺术品投资收藏心理的镜子。
      有人说,“都说收藏,实在不是我们在收藏这些艺术品,而是这些文物在藏我们”。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极为短暂,所谓收藏的年头更短,相对于这些文物艺术品,我们更是过客。先不言我国古代艺术品在历朝历代帝王相府中的更替收藏经历,就单说近一百年来的沧桑变化,转卖易手者更是频繁。拿什么来证明“被收藏”过,在它们身上曾耗费过多少智力、精力和财力?就是这些已经泛黄的古美术文献资料的价值。
      例如,著名的英国希腊裔收藏家George Eumorfopoulos(1863-1939),首任东方陶瓷学会会长,曾赞助霍布逊等多名学者的研究工作,是当时收藏界最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收藏规模和影响力与大维德爵士齐名,以至于只要涉及中国艺术品的展览或出版物,必有他的藏品。1925年以后,他陆续将自己的收藏品出版成册(包括《中国、朝鲜和波斯的陶瓷图录》等共11册,俗称“尤氏十一册”)。1936年,恰遇金融危机,迫于公司财务压力,出版印量极少,并将当时估值50万英镑的收藏以10万英镑的低价转让给大英博物馆及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另外将800多件中国瓷器捐给了故乡希腊BENAKI 博物馆。在他去世后的1940年及1944年,于伦敦苏富比进行了拍卖,从此他的藏品分散各地,流传至今。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英国伦敦苏富比的George Eumorfopoulos专场拍卖,是欧洲拍卖史上的一个传奇。当时二战已经爆发,拍卖的第二天即3月29日,就是法国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首日。即使是战争,也没能阻碍来自法国和日本的藏家争相竞购,最终以约5万英镑的价格完成了4天515件拍品的拍卖。
      这些当时各地的展览图录、“尤氏十一册”、1940年和1944年的拍卖图录等出版物就成了Eumorfopoulos的收藏及传奇人生的最有力的见证,也为那些尚流散在全球各地的藏品找到了那段短暂而又传奇的历史归宿。
      图录文献对于海外收藏家来说,一直是他们搜寻藏品的范畴,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切刚刚开始。尤其是现在,海外回流文物越来越多,常常碰到因各种原因致使器物记录标签遗失的情况,参考这些出版物加以佐证的话,会使器物本身的传承脉络更加清晰,其中价值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又如日本的山中商会,美国政府冻结没收了其收藏品,并作为专场拍卖。同样一件器物,在苏富比拍卖时并未标注来源,成交价格不高,但是在最近香港查到是山中商会的藏品后,拍了两千多万。很多业者从文献中找到了市场中没有记录的记录,这种发现对于器物本身的价值有着很大的提升。
      
      书中的“奢侈品”
      除了受艺术品拍卖市场火爆等外界因素影响,古美术文献自身的精美和珍贵也对其收藏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文献因出版距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本身都是限量版,于是便兼有历史文物性,也可以说是善本。
      首先是古美术文献承载了时代最先进的印刷技术。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珂罗版是将摄影技术应用于书籍印刷专业的先锋,使图书质量得以全面大幅度地提升。此外,这类图书的制作和装帧大都十分精美,每一本书自己都可以成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西方早期的图书有的采用人工手绘上色,插图犹如油画般精美。
      其次,在当时,照相制版费用大、难度高,以这些书的制作成本来考量,也是书中的“奢侈品”。戴岱说,“当时这类图书也只有有钱的大公司、企业家和贵族才会出版,如JP摩根集团、洛克费勒公司、华纳公司、英国的玛丽皇后、瑞典的王子古斯塔夫等等。珂罗版的印刷数量非常有限,也决定了其稀有性。印刷数量在200-500册之间,如果超过1000册,印刷的版就会变形报废。本身印量有限、数目可查,而且会有一部分自然损耗,还有相当一部分收藏于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之中,因此在市场流通的就更为稀少,价值向上攀升无疑成为一种必然。”
      
      3年翻了3倍
      有山艺术的文玮经营古代瓷器生意,也是古美术文献善本收藏圈的玩家。他不到三十岁,但在这个圈子里已然是个元老级的人物,会在各个拍卖专场购买古美术文献,也通过自己的工作室把书卖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文玮2007年开始收藏古美术文献,当时国内这方面的市场尚处于空白。“很偶然,想自己既然玩瓷器,就要找一些经典的资料来看。”那时市场没有专门做这门生意的,他最早的两本书是通过朋友从香港的荷里活道一家古董店里买来的。“因为没有价格标准,所以很便宜。”那是两本80年代重要收藏家的专场图录,里面的器物研究非常到位,前言的文章页很有启发性。也是2007年,开始有人通过这种渠道找书,当时有留学生在海外的古董店、古董市场里购买,再放到ebay和Amazon上来卖,但规模很小。
      在文玮看来,古美术文献私下交易市场形成于2009年,“当年,中国艺术品的价格迅速成长起来,相关的研究著录必然水涨船高,尤其是那年开始有类似艺术品投资基金这样的专业机构走入市场,他们有着非常雄厚的资金和很专业的研究队伍,就有了更多的需求。”以一本80年代香港佳士得的拍卖图录为例,2009年平均价格在四五百元一本,现在则要1500元。这两年的书价格贵了,海外的东方文物书籍基本上都回流到国内,在国内有一定饱有量,不过,“海外网站上的售价比国内要高很多,我也要去拍卖公司买了”。
      1780年约翰丹姆斯在一封信中说,“我必须学习政治和战争,所以我的孩子才有自由学习数学和哲学,他们学习数学和地理、航海、自然、农业、商业,他们的孩子才有权利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和瓷器。”真正的贵族,从不是一蹴而就。
      商业发展是有进程的,维持财富要靠文化。在文玮看来,拍卖公司做古美术文献的专长对他们帮助很大,因为拍卖公司积累是很短暂的,他们也在学习、扩展在拍卖领域的专业性。学术做好了,对整个艺术品行业的推动不可估量。“我们有一个观察,当一个人花一万元买书的话,他会花十万元买瓷器,当他花十万元买书的话,他会有花一百万买瓷器、买高级艺术品的眼界和胆量。” 做古玩生意,对他而言更像是一场博弈,“很多拍卖公司没有发觉到它的出处和来源,我们通过古美术文献提前发现了,就能以较低的价格购入”。
      文玮2011年在一次小拍上买到了一只不起眼的小碗,在自己珍藏的书中找到了来源、著录、递藏过程。今年一场拍卖中把它释放出来,收获相当于买时的两倍。“老图录非常有用,可以找回它应有的价值,况且东西即使是真的,价格也有波动。艺术品定价没有规律,但是依据他在市场曾经的表现和学术价值是可以科学定价的。”
      目前文玮的客户与拍卖公司的差不多,主要是散户和专业的艺术品经营机构,他的朋友还有一些是专门从事古文献买卖的,在这个从无到有的市场里,他们的收益很可观。
      更为有趣的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交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买书、看书、经营这些古美术文献的,大都是年轻人。这当然也因为古美术文献资金门槛低,但文玮也把它理解成艺术品市场新生代崛起的一个标志:“胡惠春等老一辈收藏家和古代文人的收藏传统相近,翟建民、钱伟鹏等四五十岁的收藏家伴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成长而崛起,也是市场的中流砥柱。我们这一代人从文化发掘开始,更会花大把时间查资料、学习。”行里有一句古话,“宁给十块钱不指一条路”,这些年轻人,有了极致、科学的方法去学习,也许,真的会发掘到不一样的市场。
      
      借力文化赚钱,靠谱
      2011年秋拍,整个市场处于调整期,有人喊冷,也有人再一次抛出了泡沫论。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些流传有序、著录完整、有可靠来源的经典艺术品,价格依旧持续走高。文化依据,是他们坚挺的内核。
      孔超感叹,中国很多收藏家与国外最大的不同,是国外的收藏家喜欢东方文化,会阅读大量的文献,做功课。中国藏家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收藏之路,此时,他们买经典文献是把重要的一课补回来。
      文玮分享了朋友与他的通信:“在台湾了解到,台湾新成立的‘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托人全世界购买西文艺术历史方面的经典书籍,而国内大学,只知道建高楼。”不禁让人感慨。
      拍卖界人士普遍认为,明年春天市场依旧会处于相对的低位。买古美术文献,是个好机会。

    推荐访问:故宫 买不起 买得起 买不起的故宫藏瓷买得起的《故宫藏瓷》 南山首府买得起住不起 大连南山首府业主论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