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论语素封闭性及隐喻象似性与字汇认知经济性] 象似性

    时间:2020-03-24 07:19: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文字由语素建构,而语素的数量是封闭的、具有不可再生性。语素数量的有限性成就了语素在造字过程中被重复使用的无限性。而语素的重复使用,使得语素本身固有的隐喻象似意义数量反复作用于其再生文字的内部结构中。语素即语言文字建构经济性之所在,文字构建经济性直接辐射文字认知经济性。
      关键词:经济性 词汇 语素 隐喻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语素是语言系统中意义最小的单位,文字由语素建构。建构文字的语素数量是有限的、封闭的,具有不可再生性;而由语素建构的字汇数量是无限的、开放性的,具有可再生性。封闭有限的语素成就着开放无限的字汇的繁衍,在加大语言字汇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词汇认知的广度、深度及记忆难度。既然语言字汇由语素孳生、繁衍,降低其字汇的认知与记忆难度的契机也应在语素本身探寻。本文认为,基于语素分析的语言认知经济性研究当从语素的两个基本特质着手:一是语素数量的封闭性特质,二是语素义的隐喻象似性特质。
       一 语素量的有限与其孳生字汇量的无限体现文字认知经济性
       “经济性原则”,即“省力原则”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经济性原则是人类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法则。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夫(George Kingsley Zipf)在其专著《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1949)中,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个案分析首次明确提出了“人类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这一观点。作为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语言实践自然也遵循这一原则。语言经济原则在语言学界不仅存在而且还有其自身的称谓,即“语言经济性”。 但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经济性多半是指语言的“逻辑缩约”、“语法省略”及“语音简略”,这些都是体现语言省力倾向的典型范例。然而,语言的经济性倾向不仅只停留在语言文字表象的“缩约”或“省略”等层面之上,它还贯穿于语言的各个层次。本文在此尝试论及的是人类语言文字建构机制本身如何同样体现语言经济性原则,更重要的是该原则继而能惠及人类语言的认知机制,后者在人们尝试如何获取“教育革命”之成效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它牵扯到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的“投入”及“产出”等机会成本问题。
       语素有别于词素和形素,前者包含后两者并可单独成字。语素具体可分为自由语素、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词素建构字汇意义,而语法意义通常由形素建构,能单独成字的语素称为自由语素。以上三者统称为“形位”。对词素形位的分析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它集“形”与“义”于一身,而在于它以自身整体有限的数量,成就着文字孳乳繁衍的无限性之宏观能量及其效果上。1990年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8卷收录汉文54678字,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录汉字87019个,然而,相对于浩瀚的汉字字汇,汉字语素数量极其有限。汉字的部首仅250个左右,汉字的偏旁多于部首,也只将近600左右,两者合起来总共不超过1000个。如:汉字的形旁“亻”像“人”之形。汉字字汇中凡人之属皆从“人”;汉字的形旁“木”像“草木”之形,凡木之属皆从“木”。“休”字,从“亻”,从“木”,隐喻“人倚树”歇息。
       字汇建构可谓之“一素一义”,抑或“一义一素”,将其叠加整合即可析出词源字义。语素量既然有限,其自身的隐喻象似意义量也自然受限,古人造字所因循的“省力原则”在字汇本身的“形式”与“意象”上均有体现。如果说文字是语言的本位,语素则是文字的本位,语素之于语言的作用,借老子之言可谓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据此是否可尝试将《文心雕龙・章句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集句而成章,集章而成篇。”之言改换成:“夫人之立言,因语素而生字,集字而成句,集句而成章,集章而成篇。”无论语言字汇多么浩瀚,语素成分均能以范畴学理论所言及的“典型家族成员”身份规定其自身的认知属性、建构并引领各自的同源字族范畴体系,与其他语素同源词范畴体系彼此融通整合,共同搭建起同一语族庞大的字汇体系,从而体现了语素常量与其字汇变量的关系,使得语言中看起来原本无序的个体字汇能统一积聚在各自同一语素的麾下认祖归宗,也使得字汇认知可被置于认知属性聚焦且单一的“同源字汇范畴”内统一进行,以凸显语言乃至文化认知的经济性。
       二 语素隐喻象似意义量的有限与其孳生字汇意义量的无限体现文字认知经济性
       语素数量的“有限”与其生成字汇能量的“无限”的辩证关系首先确立了语素这一“最小单位”在字汇中基本“形”的地位和作用,其基本“形”数量的有限性继而规约了其自身“物象”义数量也是有限的,恰是后者这一有限性成就了字汇语义拾取及认知的经济性。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美国认知语义学家莱考夫(George Lakoff)指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across-domain mapping)。即人们用甲事物(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的一种手段,是人脑思维机制由一个相关已知域到另一个相关未知域的映射性认知过程。语言符号的隐喻象似性即是人类感知观念结构与语言形式之间的一定的隐喻象征程度。汉字部首的隐喻象似性是汉字语素的本质特征。早在1900多年以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就已阐明道:“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依类象形”,意指象形字和指事字。象形是一种原始图画文字,它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勾勒事物的体貌特征。但图画文字有其局限性,它画不尽天下所有事物,指事字应运而生。与象形字不同,指事字笔画意义抽像,形式简约;“形声相益”,概指形声字和会意字。形声字由两部分语素建构:形旁和声旁,又称“义符”和“音符“。形旁喻指字汇的意思或类属,声旁表示字汇相同或相近的发音。会意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孳乳生成一个新字汇,其独体字语素综合其义体现新字汇的字义。这是人类社会早期最主要的四种造字方法。然而,需待强调的是人们首先是运用语素意来描述和认知世界的,从文字建构成分体系一隅折射上古人类文化意识和智慧乃至世界观,并将其传承并且影响至今。如:汉文的“妇”,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披发敛手跪立的女人形及身旁一把扫帚。《说文》解:“妇,服也,谓服事人者。从女,持帚,洒扫也,适人曰妇”;“男”会意字。从田,从力。《说文》解:“男,丈夫也。言男用力于田也”。显而易见,“妇”与“男”不单指示性别,还示意因不同性别所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分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从文化角度折射了“女主内,男主外”等中国传统观念意识及其社会现象。与象形文字一样,拼音文字亦体现语言象似性。如:英语词“village(乡村)”,“violence(野蛮)”,“villa(别墅)”等是同源词,源于同一拉丁词根“weik-”,其义都与“乡野,蛮夷,粗鄙”相关;而“优雅”之义俨然落在“police(警察)”,“polite(礼貌)”,“metropolis(大都市)”等词项上,这些词缘于同一希腊词根“polis,city(城市)”。
       据此推知,事关“乡下”即“粗鄙”,事关“城市”则“文明”,此亦民族文化意识折射,且不论其观念结构的正确与否,隐喻是第一位的。恰如宋人陈马癸在其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修辞学专著的《文则》中所言: “《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感言道:“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此话虽感叹人生开始识字就会心存烦恼,习文断字恰似吞食了伊甸园智慧之树的圣果,各种欲念虚荣等都会随着人脑智慧的开启而辗转生发。
       三 隐喻象似性的局限性及其认知
       然而,需当澄清的是现实是客观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标记现实的符号及其意象则是人类主观世界的组成部分。语言结构形成的全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符号隐喻活动的全过程。人类智能系统将系统外部事件首先内化为内部编码符号,并在对之加以人为的情感控制和规约后,以之再现外部事物。莱考夫(George Lakoff)1980年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与客观主义范畴观不同,莱考夫经验现实主义观点认为,范畴并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外,而完全独立于人体的认知机能;语言结构也不是镜像性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感知世界方式的反映。这种反映受制于人类生理上的及认知上的局限性的影响和左右,在反映现实世界的努力中有时甚至摒弃不了其自身的主观乃至错误。如:源自希腊语的英文词“atom”(原子)是个派生词汇,由前缀“a-,not”(不能)和词根“tom,anatomize”(解剖)所建构。因而,它的造字理据是:不可再分的元素的最小单位。然而,后来科学证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它还可再分为“中子”、“质子”和“电子”等成分,甚至后者也在被细分。但是,任由语言的任意性和规约性所致,无论科学与否,原子“不可再分”的意象却被该词“atom”,以这等语素组合形式及其物象永久地固化、形塑并传承后人。此例不乏为莱考夫1987年指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的范例,它反映了人类特定科学发展阶段的认知层次。被人们誉称为“希腊三贤”之魁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在讨论“什么是知识”的问题时提醒过人们:他似乎在梦里听人说过,“构成人和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是无理可解的,它们只能被命名,却不能加以述说,因为无论以肯定的方式,还是以否定的方式谈到它具有某种禀性时,都对它增加了点什么,使它不再是简单的东西。”
       文字的隐喻自语素开始,隐喻象似是语素的本质特征,它构建了文字的造字理据。语言字汇量越大,语素量相对就越小,造字复现率就越高。语素“形”及其“义”的复现量与人的记识能力成正比,复现量越大记取程度越牢固;语言语素量与文字再生量成反比,其孳乳字汇量越大,其数量相对就越少;随之,其隐喻象似义数量也越少,数量越少,就越好把握,就此成良性循环。
       四 结语
       恩格斯说:“历史从那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那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语言文字的认知也应遵循其“史”的概念及其文脉的发展进程。任何割裂“史”的学科的研究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语言文字认知领域,首先把握字汇语素隐喻象似性的最大适用性在于它能科学有效地擢升人的语言文字乃至文化的认知层次。有研究表明,深层次的认知,记忆效果最佳。上古先贤们创下的“字里乾坤”是解字释义的方略所在。语素形位本身不仅传承语言文字、文化内涵,也传承其字汇意义的获取方式。问题在于人们将如何去认识它,解读它,承接它、开释它在文字习得方法上的巨大效用。
      
       参考文献:
       [1] 王永祥、支永碧:《English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ZIP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M].Cambridge:Addison-Wesley.1949.
       [3] George Lakoff.Metaphor and Thought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3.
       [4]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en.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 汪少华:《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10期。
       [6] 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作者简介:
       钟玲,女,1957―,辽宁沈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词源学、英语语言测试理论,工作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韩雪,女,1983―,辽宁沈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学,工作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推荐访问:论语 字汇 隐喻 论语素封闭性及隐喻象似性与字汇认知经济性 隐喻象似性论文 象似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