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2018十大财经热点事件 [2011年,十大育儿热点事件]

    时间:2020-03-22 07:44: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有了宝宝以后,日子会比以往过得更快。仿佛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2011年即将过去。   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太多和孩子有关的事情,快乐的,忧伤的,兴奋的,愤怒的。我们从报纸、电视和网络上获得讯息,并站在家长的角度审视它们。有些事件离得很近,当下就会左右我们的行为:有些事件离得很远,却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的观点。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2011年里发生的育儿热点事件,虽然它们很快会淡出公众视线,但其造成的后果却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为之深思。
      关键词 虎妈狼爸
      引爆中西方教育大讨论
      华裔母亲蔡美儿在2011年一度成为美国社会的舆论人物,甚至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这一切都源于《虎妈战歌》一书。在书中,虎妈讲述了对自己女儿进行的“中国式教育”: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在严苛的教育下,大女儿同时被哈佛和耶鲁录取,小女儿12岁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而狼爸的出现仿佛再一次验证了“中国式教育”的成功:他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准孩子们看电视,不能未经批准就和同学玩耍,甚至不能随意开空调。家中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孩子们背不出《三字经》就要挨打,最终“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这种“中国式教育”在它的发源地同样受到了质疑,鼓励创造、自由的西方教育和父母占绝对主导的中国传统教育,究竟哪一个更适合当代中国家长?
      晏红:家教莫以成败论英雄
      “虎妈狼爸”所奉行的就是忽视儿童权益、不尊重儿童人格的“棍棒教育”,是现代社会所不提倡的教育方式:但它们之所以再度引起热议,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这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的逻辑,而以此逻辑来评价与判断家庭教育是不科学的。
      首先是“成败观”本身就比较狭隘。人们偏向于把孩子取得某项耀眼的成绩等同于成功,用单一的成功标准去衡量孩子成长的意义。其实,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是有意义的。每个人的先天资质不同,后天的成长环境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人生起点是不同的。有的人终生追求的成功目标可能恰恰是别人的起点,但不能因此认为前者不如后者成功,也不能说后者的家庭教育就比前者成功。没有统一的、绝对的成功标准,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成功目标。
      其次是“成败观”的推理方法有问题。并不是某个孩子取得好的结果,就可以逆向推断他所接受的教育观念或者方法是科学的与合理的,在很多情况下有效的方法未必等于科学的方法。例如对孩子实施打骂、威吓、欺骗或者物质刺激,在当时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长期这样,孩子也可能习得打骂、威吓、欺骗的待人处世方法,过分依赖物质刺激也不利于孩子内在动机的调动与培养。
      关键词 入园难
      入园到底有多难?
      很多家长把幼儿园当成宝宝人生的第一条起跑线,为此不惜花血本也要为宝宝找最好的幼儿园,因此很多名牌幼儿园门前排起了长队,只为了抢到一个招生名额。但是名牌幼儿园的门却不那么好进。很多幼儿园的招生名额很早就已经满额,甚至已经预定到一年以后的名额。没有抢到名额的家长们担心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感叹“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而抢到了名额的家长们在拿到收费清单后则抱怨“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
      上幼儿园太难、太贵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2010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对学前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落实政府扩大资源、保障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和规范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同时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取尽快缓解“入园难”问题。
      王晓燕:供求双方都需回归教育理性
      “入园难”、“收费贵”的问题,其实仅仅是现实的表象,其根本在于“入什么园”、“收什么费”的问题,这是社会提供的资源选择与家长需要的期望之间不相协调、市场提供的消费价格与客户期望的服务水平之间不相匹配的矛盾问题。
      目前,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正确的、科学的早期教育是宝宝人生助跑的有力工具,可社会提供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却无法满足家长们的期望和要求。这样就导致了:家长不断地想要升级换代――不断地寻找“好”的幼儿园,而某些商家看办园有利可图,就变着法子抬高身价,引进许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把钱都花在硬件的配置上,忽视了原本是主体的软件配备。结果导致整个学前教育的收费被炒高了、市场被炒乱了,让人放心满意的服务质量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就是当前中国学前教育真正的问题所在。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扩大公办资源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学前教育的观念导向和内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就是办学者和管理者的意识要跟上家长的需求,少一些闭门造车,而家长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冷静对待择校之风,让供求双方都回归教育理性。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我们还可以吃什么?
      2011年,关于食品安全问题,争议最火热的莫过于“反式脂肪酸”和“食品添加剂”了,这两个词,被很多消费者当成“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生活中的反式脂肪酸多指“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还会导致生育困难、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并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很多我们平常食用的食物里都含有反式脂肪酸,例如炸薯条、蛋糕、面包、小饼干、奶油蛋糕、冰淇淋、沙拉酱等。目前,不少欧美国家对反式脂肪酸进行封杀,但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还是无法完全禁止。
      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给出的定义:食品添加剂通常被用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时间、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生活中90%的食品都加入了食品添加剂,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大部分食品会变得难看、难吃且不易保存,从而会抬高食品价格。面对被“反式脂肪酸”和“食品添加剂”占领的食品世界,我们该何去何从?
      蒋一方:民众管好自己,政府管好市场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热点问题。不少民众对食品的双重性缺乏理性的认识。食品既是热能与营养素的载体,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少生产商、养殖和种植人员,千方百计装扮食品,以吸引广大顾客的眼球,造成食品市场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状况。如何从众多的食品事件中获得有益启示?
      首先,在食品选择方面,究竟是嘴巴管着脑子,还是脑子管着嘴巴,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把好食品安全关的第一道防线。要知道满足了口欲,常常不能满足健康的需要。要避免受有毒有害食品的侵害,用现代营养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是必要的。
      其次,对垃圾食品要有清晰认识。对于垃圾食品,采 取的策略是控制吃,而不是禁止吃,要少吃慎吃偶然吃。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或不健康食品成分(反式脂肪酸、食用色素等),只要按相关的食品卫生标准执行,也属正常。在同类产品中可选无反式脂肪酸或色素的食品,如无反式脂肪酸的花生酱、芝麻酱,无色素的海带结就是明智的选择。
      第三,经常选择天然、鲜活、未经加工、品质好(绿色或有机的)的健康食材作为制作家庭三餐的基础。
      关键词 iPad
      平板电脑是“早教机”吗?
      前不久,网络流传一张名为“70、80、90后都out了,看看00后”的图片。图片中,四个五岁左右的小朋友正各自抱着一台iPad闷头打游戏。
      乔布斯那些新奇又时尚的产品不但重新定义了电子媒体,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这些苹果时代的宝宝们,刚出生就听着iPhone里传出的音乐声,看着屏幕上五颜六色、会唱会跳的图案。随后推出的iPad,更是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家长们的“早教工具”。看绘本?下个app就行了,图像中的动物会动还会发声。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水果忍者”是最好的选择。网上还不时能看见家长自豪的发言:“我家宝宝7个月,切西瓜都嫌简单”、“儿子玩植物大战僵尸比我还厉害”。
      iPad真的适合用来给孩子早教吗?有专家表示,三岁以下的幼儿视力发展尚未成熟。玩iPad时,明亮的色彩、过近的视距和长时间注视都会导致孩子视神经疲劳,甚至诱发近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思考,用机器代替人的科技育儿手段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晏红:人机交流永远不能代替亲子交流
      不管是现在的iPad,还是以前的电子游戏机,都是科技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鲜与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强,往往最先成为高科技娱乐产品的追捧者。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尤其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需要全面发展、平衡发展,任何偏颇的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消极影响。
      沟通与交流是宝宝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渠道。虽然iPad和其他新开发的软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互动性,能吸引孩子反复玩很长时间,并对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人机交流永远不能代替亲子交流。相反,宝宝痴迷于人机对话,不但对视力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还可能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以及其他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存在阻碍,有的孩子甚至变得孤僻、不善言辞或者脾气暴躁。
      孩子对亲子交流的需求远远多于人机交流,所以家长不要一味地赶时髦、追求高消费,让孩子过度摆弄高科技电子产品;也不要图一时省事,把这些电子产品当成“保姆”。低龄宝宝需要家长在他们身上倾注感情与精力,需要家长与他们一起散步、运动、讲故事、做游戏。这些活动对孩子的积极意义是其他任何活动都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 双酚A
      玻璃奶瓶重返市场
      双酚A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工业化合物之一,被用来合成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等材料。在塑料制品中添加双酚A可以使其具有无色透明、轻巧耐用和防侵蚀防冲击等特性。但美国研究者调查发现,双酚A会在塑料制品加热后迅速释出,并渗入食物和水中进入人体内。欧盟负责健康和消费者政策的委员称“双酚A无处不在,甚至在母乳、孕妇的血液和脐血中也发现了双酚A的踪迹。”更有多项科学研究表明,双酚A对人体健康存在不良影响。为此,加拿大早在2008年就宣布禁止在食品包装和容器上使用双酚A。欧盟成员国从2011年3月起也禁止使用和进口合双酚A的塑料奶瓶。6月,我国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发文,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并要求厂商召回相关产品。这一做法在国内育儿人群中引起强烈反响,尽管不是所有的塑料奶瓶都含有双酚A,但家长还是避之唯恐不及地抛弃了塑料奶瓶,纷纷将失宠已久的玻璃奶瓶请回了家。
      蒋一方:回归自然、提倡低碳环保
      儿童生活用品的安全性,是与儿童食品安全一样重要的大事,两者都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避免儿童受到有害的化学物质伤害,每个家庭在购买儿童生活用品时,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信某些产品商家的甜言蜜语,也不要片面追求所谓的“高新、高价、高效”。家本是一个温馨安全的港湾,但是在家居的环境里,可能存在许多意想不到的潜在危险。家长应有清醒的认识,努力为孩子把好这个安全关。
      儿童生活用品涉及到方方面面:餐饮具、衣服鞋帽、玩具、文具等都可能存在隐患。家长要了解塑料容器的知识,正确选择塑料制品。童装问题主要集中在甲醛超标、pH值不合格上。新衣服买回后,要用清水浸泡10分钟,充分漂洗后晾晒3天。童装以素色和没有印花图案的为宜。玩具颜色别太艳,要考虑到重金属镉、铅的问题。很多金属玩具、涂有彩色颜料的积木、带图案的气球、图书画册等,常会用到含铅的喷漆,孩子使用这些玩具以后要做好清洁工作。
      另外,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回归大自然,多选用玻璃制品、木竹制品、全棉织品等,少追求时尚,多注重健康;居家环境经常通风、定期扫除、适当绿化;少用、慎用化学制品。此外,还应该呼吁政府相关部门为百姓把好儿童生活用品的安全关。
      关键词 赴港生子
      去香港生宝宝真的划算吗?
      1997年,父母都是内地人的庄丰源在香港出生,香港政府根据《入境条例》要将其遣返回内地,随后庄丰源的祖父提起了诉讼。2001年,香港高等法院和香港终审法院裁定,不论其父母是否已在港定居,在香港出生的中国籍子女都享有居港权。之后,赴港生子的孕妇人数每年成倍增长。2010年,内地妈妈所生的婴儿占到香港本地总出生人口的约四成。“赴港生子”正成为准妈妈们口中的新时尚。
      为控制内地孕妇赴港生子,香港政府在2011年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非本地孕妇必须接受香港医生的检查,证明其怀孕情况正常才可来港分娩;致力打击非法中介活动,防止医护人员滥收病人,从4月起停止接受非香港孕妇预约至年底的分娩服务等。
      这股愈演愈烈的“赴港生子”风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风险。许多中介公司在临盆前才安排孕妇过关,如果发生延迟分娩或难产,孕妇就会被遣返,不但浪费了金钱,还可能有生命危险。而中介机构提供的赴港生子服务属于非法经营,出现问题后,当事人很难寻求法律保护。即使孩子在香港顺利出生,将来回到内地生活也会面临户口、学籍、福利等诸多问题。在香港生子是不是真的比内地好?
      丁悦虹:赴港生子需理性对待
      赴港生子,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风潮。经营该项业务的中介机构宣称:依据香港现有法律,内地居民在香港所生婴儿,即可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享受永久居港权,进而拥有终生免费医疗及九年免费教育,并在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的权利。
      但是,在看到赴港生子优势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诸多不利因素。首先,费用昂贵。作为不属于香港居民的内地孕妇,其在香港的就诊费、检查费、生产费用等都要比内地昂贵很多。且陪伴产妇的家属除了在港居留的不便 以外,还需要支付不少额外的费用。孩子出生后虽然可以在港念书,但由于需要父母陪读等情况,将会产生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高额成本。
      其次,风险增加。香港医生的执业情况与内地不同,很多医生平时在自己的私家诊所接诊,产妇检查、分娩要去他指定的医院,医生与医院没有直接的雇佣关系,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处理起来非常棘手。赴港生子的孕妇大多生活在内地,不少人只在香港医院进行孕2~3月和孕5~6月各一次的产前检查,对胎儿和孕妇的安全非常不利。
      关键词 微博
      传播力量给孩子带来什么?
      2011年11月9日,新浪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宣布新浪微博的最新用户数为2.5亿。微博这一交流平台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逐渐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功能――微博力量。
      2011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开设了名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网友将街头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上传至微博,希望丢失孩子的家长们能从中找到线索,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打拐行动”就此展开。
      在这场“寻子热潮”之外,也有人冷静地指出,随便将孩子照片上传至网络可能侵犯其隐私权。热衷于上传、分享、转发的人们此时还没发现,隐私的保护壳在鼠标轻点之间已经悄然开裂。
      10月,南京的一位女刑警在微博上提醒广大家长,用孩子照片作为微博头像、提到幼儿园或学校名称和上传容易暴露家庭住址的图片都会给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家长要注重保护孩子的隐私,谨慎发帖。这条微博目前已被转发四万多次,再一次唤起了人们对个人信息的重视。
      王晓燕:媒体是把双刃剑
      媒体是把双刀剑,像微博这样的网络媒体就更是。微博的随时随地、快捷方便扫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障碍,满足了人们自由表达交流的心理需求,也为各种消息的散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这种无遮无拦的自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一是你不想让人知道的消息,却不小心泄露出去了,二是容易被一些不良分子利用而带来某些潜在危害。
      这是社会开放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家长的心态。许多家长喜欢晒自己孩子的信息,一方面是为人父母的欣喜迫切地要与人分享,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有“炫子”现象,恨不得天底下的人都知道“我家有儿初长成”。父母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要清楚孩子的独立人格及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而非“拥有”关系),以及自己和孩子在这个公众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要只考虑到自己的快乐自豪而忽视孩子的自主感受,或者只关注自己的炫众兴奋而忽略整个公众社会的回馈反应。郭美美事件就是因为小女孩的炫富虚荣而引发了中国公益业的地震。家长的“炫子”现象虽然不会引起那么严重的后果,但也会引发一些让人头疼的麻烦。所以,家长在享受媒体给自己带来便利的同时,要小心避免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 看顾责任
      小悦悦事件为“散养”敲响警钟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佛山五金城的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柜车碾过。事发7分钟内,在小悦悦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被送到医院时已接近脑死亡,经抢救无效离世。
      事发时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后引发诸多讨论,有人谴责司机的漠视人命、路人的见死不救,也有些人对小悦悦的家长提出质疑:出事的五金城交通环境相当恶劣,无牌摩托车、电动车横冲直撞,家长怎能任由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独自玩耍?没有尽到监管责任的家长对小悦悦的死是否负有法律责任?是否应当受到法律追究?
      许多在外工作的家长选择了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却因为工作繁忙疏忽了对他们的监护。过去农村里让孩子漫山遍野撒欢的“散养”方式,早已不适合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身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如何履行看顾责任,杜绝悲剧的发生?
      晏红:“散养”不是随便放任孩子
      独生子女容易被“圈养”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和挫折,所以现在不少家长提倡“散养”,就是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与要求,让他们自由、随意地生活、学习和玩耍。目前,持“散养”态度的家长主要是“一高一低”两类人群,即一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家庭生活优越、衣食无忧,崇尚让孩子率性成长、顺其自然;一部分低学历、低收入的家庭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认为树大自然直、儿孙自有儿孙福。
      “散养”观念和做法有其可取之处,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个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容易被过度操作,把“散养”当作随便放任孩子,结果孩子的健康与安全状况存在隐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这就意味着不管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都是孩子生命与健康的首要保护者。0~3岁的低龄宝宝好模仿、爱活动但又身心稚嫩,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都很弱,需要生活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家长不得掉以轻心。同时家长还要耐心地给孩子讲一些生活常识,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有危险,哪些东西不能吃,不能跟陌生人走,跟家人走散了应该找警察叔叔,等等。还可以找一些琅琅上口的安全教育儿歌,帮助孩子熟读成诵、牢记在心,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水平。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从农村走进城市,于是农村诞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5800万,而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由年老的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朋照顾,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大部分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进行交流,有些甚至与父母失去联系。在本应该被父母呵护的年纪,得不到应有的呵护;在本应该躲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却只能独自承担所有的苦痛,很多留守儿童渐渐偏离了自己的成长道路。
      研究分析认为,农村留守低龄儿童因缺乏基本的亲子依恋而造成情感知觉能力的缺失,由文化程度不高又极易简单溺爱的祖辈带养而使得孩子在3岁以前的吸收关键期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引导,因而很容易造成感知、语言、思维等各方面的匮乏与滞后,这使农村孩子在人格发展潜质和内在学习力上大大滞后于城里孩子,同时容易出现封闭自己、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脾气暴躁等问题。
      王晓燕:农村教育应及早干预
      留守儿童的问题,尽管在各个领域都关注讨论不少,但能够切入到本质问题的却并不多。政府和民众大多都还只是关注到留守儿童无人带养、需要扶贫救急的一些表层问题,还没有真正关注到上文提到的这些内在深层问题。据实践研究发现一个很令人痛心的现象:3岁以内的农村孩子,其各方面的反应都与城里孩子差异不大,教育成效很显著,但到了四五岁尤其是快上小学阶段,农村孩子就明显表现为接受同样的教育却进步不大。为什么?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原因,一是错过了3岁以前的感知觉刺激关键期,二是亲子依恋的缺失所造成的连带影响。
      正是因为这样的深刻认识,我们提出了“农村教育及早干预”的建议,不是早期教育要不要实行学前一年的义 务教育问题,而是应该从3岁以前开始,甚至是从生下来开始就要进行干预。这种早教干预,除了对孩子自身进行开发训练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对父母和祖辈进行观念和知识上的引导培训。比如农村还有一个现象,明明家家都有本鸡蛋、新鲜蔬菜,但祖辈们为了“疼”孩子,会把本鸡蛋卖掉去买方便面、大鸡腿、果酸饮料等给孩子当饭吃。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令农村家长尤其是祖辈走上了育儿歧路,因此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及全社会联动起来做好这些方面的观念引导和科普知识传播。
      关键词 校车安全
      谁来保证孩子的生命安全?
      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一辆幼儿园接送校车与一辆卡车相撞,事故造成多名幼儿死亡。经调查,出事校车属于一家农村幼儿园,发生事故的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车速过快且逆向行驶,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
      2011年9月,湖北荆州一家私人幼儿园校车接送孩子上学时,将两名幼儿遗忘在车上,导致两名幼儿死亡。该幼儿园校车是一辆面包车,经过非法改装,长期超载。
      血淋淋的校车安全事故不断发生,这些可爱的孩子本来可以快乐地生活在阳光下,却因为这些完全可以避免的人为过失而失去生命,留下的是亲人无尽的哀痛。弱小的孩子在巨大的事故面前无法保护自己,他们的生命安全应该由谁来保证?
      王晓燕:生命安全意识应植入脑中
      这是整个教育系统出了问题,这个系统包括教育管理者、办学方和家长各方在内。若要问谁该负首要责任,首先是教育管理部门,不是他们监管手段不力,而是评价导向的偏差。尽管安全事故频发不断,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但整个教育管理评价导向都是硬件管理、形式管理、数据管理,也就是说,管理多关注有没有相应设备、有没有写在纸上或挂在墙上的制度,至于实际做到什么,既管不了也无心管。
      有了这样“重形不重神”的管理评价导向,自然而然就会让办学者分出轻重来了,许多办园者都是这样你有政策我有对策地应付这些问题,有些虽然看上去重视,但实质上还是形式管理意识,比如某个著名幼教集团,有全套管理设备和制度,却偏偏把一个孩子闷在校车里达8小时之久。当时舆论四起,大家纷纷惊叹:全套设备,三十几项制度,就管不住一个孩子的生命!为什么?就是从管理者到办学者,都只有安全工作的形式监管,而没有把这样的生命安全意识植入到脑中,因此才使得这样的安全事故一而再地发生!在这样的缺乏引导之下,家长自然就更没有这个意识了,尤其是偏远地区或农村基层的家长,只有到了自己的孩子生命出现伤害状况的时候,才开始有了这种“生命意识”。
      这种种状态,其实是整个教育系统缺乏生命意识、缺乏人文意识所造成的恶果,该是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深刻反省、强烈警醒的时候了!当然,家长自身对儿童生命安全的重视则是杜绝伤害的首要关口!

    推荐访问:十大 热点 育儿 2011年 十大育儿热点事件 2017年十大热点事件 2017年大事件新闻热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