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不同学习理论下的教学管理观及其管理策略】

    时间:2019-05-17 03:13: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研究领域。出于对学习实质的不同认识,各派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直到现在的建构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对学习的理解不断发展和深化。而学习理论每一次进步或改变,同时也伴随着对教学认识的变化,从而衍生出不同的教学管理观,也推崇不同的教学管理策略。本文对不同学习理论下的教学管理观进行逐一分析,并总结每种学习理论下所适用的教学管理策略。
      一、行为主义的教学管理观及其管理策略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在行为主义众多理论中,斯金纳的强化学说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积极后果,是决定该行为重复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强化理论应用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的合适行为,矫正或消除各种问题行为。在强化理论看来,管理等同于控制。为实施控制,教师必须首先区分出课堂环境中的三种行为——积极行为、中性行为和消极行为。
      积极行为是指那些与实现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其强化方式有实物强化、社会强化、活动强化、行为契约和替代强化等多种形式。实物强化是给予实际的物质奖励。社会强化是运用面部表情、身体接触、语言文字等强化形式增强学生的行为。活动强化是指学生表现出具体的课堂积极行为时,允许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较好的机会与条件。行为契约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旨在鼓励和强化积极行为的协议,如“如果期中考试平均成绩达到90分,就可以免做三次作业”等;替代强化是指教师提供合适的榜样,帮助学生模仿学习。
      消极行为是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教师要针对消极行为的轻重程度选择有效的制止方法,及时制止消极行为。通常采用的制止方法主要有信号暗示、转移注意、消除媒介、正确批评、使用隔离、利用处罚等。
      中性行为是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静坐在座位上思想开小差,看言情或武侠小说,在座位上不出声地睡觉等。中性行为是积极和消极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过渡环节,教师应利用中性行为的中介作用,使其向积极行为转变。
      行为主义的课堂教学管理依靠这种严肃的、刻板的纪律、规定去约束学生,使其安静听课,有条不紊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约束虽是课堂秩序确立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但学生表面上循规蹈矩,正襟危坐,内心却可能心不在焉,有口无心,思想的主动性、活跃性和创造性都受到压抑,不再大胆质疑,全是洗耳恭听。而且教师过分强调遵守纪律很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二、认知主义的教学管理观及其管理策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直接的、机械的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内部认知活动扩大原有认知结构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认为行为的改变是由强化控制造成的,而是观念、态度转变之后的结果。因此,对于教学管理这个问题,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着力点是学生对课堂规范的内化。
      课堂规范的内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规范的依从到规范的认同,再到规范的信奉。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认同是指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信奉是内化的最高阶段,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对规范的遵守成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自觉的、自主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对规范的“亦步亦趋”或“阳奉阴违”。
      为实现课堂规范的内化,可采用如下相关措施。
      1.言语说服
      教师应当在学年开始花些时间去听听学生们的想法,并认真地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制定规则和职责。在讲解某项课堂规范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只提供正面论据,因为他们的理解力比较差,难以对正反论据作出恰当的分辨和判断。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考虑同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规则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长期稳定的态度。
      2.小组讨论
      首先可以通过班级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纪律的制定过程中来,以提高学生作为纪律制定人的荣誉感和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然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班级规范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的内容最好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两难情境,如“上课发言是否有必要举手”。在讨论中应把道德判断、思想认识不同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使他们能碰撞出不同的观点,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概念的转变,提高他们对规则的认同。
      三、人本主义的教学管理观及其管理策略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之后的第三思潮。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和潜能、尊严和价值,强调社会文化应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以及普遍的自我实现。在教育上,人本主义旗帜鲜明地倡导全人教育和情感教育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这种心理气氛因素包括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在这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探求或尝试新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使其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事物,理解他们的独特感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要抱有一颗真诚的心,是基于尊重和关爱的真情流露而不是高高在上;教师要始终以宽容的心对待自己的学生的问题行为等。基于这种理念,2004年,《中国教师报》曾报道上海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给予学生的六项课堂权益,这六项权益分别是:(1)允许随时提问;(2)允许插嘴;(3)允许质疑老师;(4)允许选择同桌;(5)允许喝水撒尿;(6)允许重做测验。但这一举措却在教育界引发一场大讨论。支持者认为这些权益是对学生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人性化。反对者却认为像这些做法可能造成教育上的无政府主义,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培养起来。的确,在课堂中如何把握自由和规范的平衡实际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管理学生,应像放风筝一样,如果风筝被拉得死死的,一定飞不高,反之一味地将风筝线放得很长很长,风筝同样会从空中落下。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管理观及其管理策略
      建构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它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将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的意义建构。
      在行为主义者眼里,好的课堂是有序的课堂,好的课堂管理要尽可能避免突发事件,最好一切都按部就班,严格执行计划。但建构主义则强调课堂的生成,甚至有意识地促进课堂生成。千篇一律的教学不是什么好教学,出人意料的回答却可能蕴含创造的种子。所以,针对学生的质疑、挑战,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在建构主义教育者眼中都被扶正,翻身成为学生的课堂权益。建构主义教育者认为,任何一个看似“捣乱”的行为处理合适了都可能是一次教育的机会。
      综上可见,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评价标准,也就有相应的课堂管理模式。每一种教学理念,都不是完美的,因此,每一种课堂管理的策略也并非万能的。集百家之长、行变通之势、辟独家之路,教师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管理的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晓春.课堂管理,会者不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 赵国忠主编.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 吴海燕.强化理论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纪律管理中的运用.教育探究,2010(5).
      (责任编辑:付一静)

    推荐访问:教学管理 学习理论 策略 管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