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中药内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首选药

    时间:2019-05-06 03:25: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目的 观察痛泻要方合附子理中汤内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痛泻要方合附子理中汤内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予氟哌塞吨美利曲辛片及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停药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7.44%、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93%、76.74%,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痛泻要方合附子理中汤内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附子理中汤;穴位贴敷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的临床常见功能性肠病,临床可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不定型[1]。随着生活环境改变、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饮食起居缺乏规律、精神紧张,使本病的患病率在不断上升。虽然该病呈良性过程,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对BS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其治疗模式发生很大变化,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是很明确,因此,目前西医还未形成有效的、理想的BS治疗方案。笔者近年来采用痛泻要方合附子理中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2011年0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BS-D)诊断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失访2例,共纳入43例,期中男18例,女25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34.5±5.23)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对照组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年龄20-61岁,平均(32.5±4.21)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3年。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均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标准[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③发作时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腹部不适指不舒服的感觉,而非疼痛)。
      1.3 排除标准 ①感染、恶性肿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及药物性腹泻者;②其他脏器病变和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腹泻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⑤中医辨证为寒湿、湿热实证者。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中药内服予痛泻要方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基本方药:炒白术10g,炒白芍12g,陈皮6g,防风12g,制附子6g,党参15g,茯苓15g,干姜6g,炙甘草3g。肠鸣腹痛甚者,重用白芍30g,加玄胡15g,郁金15g;腹胀明显者加厚朴12g,姜半夏10g,槟榔12g;大便夹有黏液者加秦皮10g,黄连4g;纳呆食差者加鸡内金15g,麦芽15g;久泻滑脱不禁加煨诃子10g,乌梅10g;口苦泛酸者去制附子、干姜,加黄连6g,海螵蛸12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2次分服(广西中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煎药室提供)。每3-5天根据症状及舌脉象变化在原方基础上辨证加减。同时予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方组成:丁香、肉桂各1份,吴茱萸2份研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取穴:中脘、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肾俞、脾俞。每次取3到4穴,每穴用上药粉3g加适量生姜汁调敷,医用胶布固定,贴8h至12h,上述穴位交替应用。
      2.2 对照组 予氟哌塞吨美利曲辛片(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80175,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19980123,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片,每天早晨及中午各一片;复合乳酸菌胶囊(江苏美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80184)2粒,每日3次。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停药后随访观察12周。在治疗期间均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笔者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和《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4]拟定。临床治愈: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稳定12周以上;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基本消失,大便次数正常,大便性状接近正常,稳定12周以上;有效:主要症状好转,每天大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接近正常;无效:症状及大便次数、性状无改善。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3 治疗结果 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3 29(67.44) 9(20.93) 3(6.98) 2(4.65) 95.35
      对照组 43 9(20.93) 16(37.21) 8(18.60) 10(23.26) 76.7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过程中有6例患者(治疗组2例,对照组4例)因起效较慢要求更换治疗方案,经耐心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安慰及劝阻后能坚持按原方案治疗。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尿常规及粪便检查等均无异常变化。4 讨 论
      肠易激综合征过去曾称之为“过敏性结肠”、“易激结肠”或“黏液性结肠炎”等,现规范统称为“肠易激综合征”。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BS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疾病,西方国家的人群患病率约9%-22%,我国的为5%-23%[5]。其中,西方国家的BS病患中以便秘型多见,我国则以腹泻型多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是很明确,不同个体可能涉及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心理-社会因素、脑-肠轴功能调节异常、遗传等有关。目前,针对BS治疗药物及方案繁多,但至今尚无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对该病有特殊疗效,常用的有抗抑郁药、止泻剂、解痉剂、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饮食治疗及心理治疗等,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容易复发,并且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中医学擅长整体观念,重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内环境协调,对BS的治疗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方面有较好疗效。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祖国医学中属“泄泻”、“腹痛”等范畴,虽然病在肠腑,却与肝、脾、肾关系极为密切。张景岳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脾责之虚,肝责之实,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由于脾胃素虚,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侮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下趋发为泄泻。因本病多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慢性久泻脏气亏虚,脾虚及肾,致脾肾阳虚,临床常见大便时溏烂,脘腹胀闷不舒,或腹中冷痛,得温痛缓,嗳气纳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腹中受凉而诱发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舌淡或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本病病机主要为肝郁气滞,脾肾阳虚,升降失衡,运化无权所致。治疗以疏肝、健脾、温阳为原则。笔者发现,如果单用痛泻要方,虽能暂时缓解腹泻腹痛等症状,但停药后常复发,而若仅以附子理中汤治疗,常因气机不畅致脘腹胀闷、嗳气食少难以缓解,而采用痛泻要方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内服,配合穴位贴敷,既可以缓痛止泻祛邪,又可以扶正固本预防复发。方中白术甘苦而温,补脾燥湿以扶土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防风升清止泻,通达肝气;附子、干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党参、茯苓健脾益气;炙甘草性温补,调和诸药。二方相合,共奏补脾土,泻肝木,温肾阳之功。贴敷方中,吴茱萸温中苦燥,下气止痛;丁香苦温,能直中阴经之病;肉桂辛甘热,能壮命门之阳,宣导诸药。全方辛温苦燥,暖土燥湿止泻。临床所取穴位中,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可以健运中州,理气化湿;神阙为任脉经穴,也是人体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可培元固本;关元为任脉经穴,可培元补肾,又补三阴经气,助小肠化物泌浊;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胃肠运化与传导功能;足三里是胃经下合穴,能调理脾胃,现代研究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双向调节胃肠蠕动功能;脾俞、肾俞为背俞穴,可补益脾肾。穴位贴敷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通过对穴位刺激的同时促进药物有效成分从毛孔吸收,调理经络脏腑功能,体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的思想,与口服药配合,相得益彰。
      本观察表明,采用痛泻要方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内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BS疗效明确,即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又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明显优于西药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但是,因研究病例数少,治疗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不足之处(治疗过程中仍有无效患者),需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2] 周训云.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2.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69.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 -40.Study group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Chinese Society of Digestive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2007,Changsha)[J].Chin J Dig,2008,28(1):38-40.
      [5] 潘国宗.开展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04):267–268.

    推荐访问:内服 穴位 综合征 腹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