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幸运的吉姆简介 论《幸运的吉姆》中的“反英雄”主义与社会批判意识

    时间:2019-05-02 03:21: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摘要:英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之一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自发表之后即受到到读者巨大追捧。《幸运的吉姆》描写了出身于中下层家庭的吉姆在当时教员腐朽学术败落的学院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状况。作者借描写吉姆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所遭受的各种难堪与挫折,塑造出这样的“反英雄”形象,用以真正讽刺当时被称为“社会精英”人士的虚伪与堕落。
      关键词:幸运的吉姆;反英雄;批判
      一、作品介绍
      《幸运的吉姆》是英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之一金斯利·艾米斯的作品之一,与韦恩的《每况愈下》、艾里斯·默多克的《网底下》、约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阿兰·西利托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上》等,被评论界称之为“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都遵循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以反映英国当代青年的追求和生活为创作主旨。艾米斯等作家成功地捕捉了五十年代“福利国家”表面繁荣下典型人物的生活场景,洋溢着时代气息。他们创作的主人公大多和作者一样,出身于中下层阶级,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不屑于传统的思想道德观,没有固定的政治与宗教信仰。这些主人公盼望能跻身上层阶级,但传统的等级偏见阻碍了他们的道路,因此他们对上流社会既羡慕又嫉妒,对社会现实不满又愤恨。他们有的甚至不惜手段地追求名利,大多最终通过与上层阶级的女人结婚而获得了他们所追求的上层生活,但并没有任何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玩世不恭,靠冷嘲热讽、恶作剧或令人发笑的小动作来获得暂时的满足。
      《幸运的吉姆》中的吉姆就是这群青年中典型的一个“反英雄”形象。他出身于中下层家庭,为了获得稳固的经济地位,靠努力奋斗得到了一个他既不喜欢也不理解的专业的大学文凭,凭运气找到了在一所大学教授历史的职位,但他讨厌他所教的中世纪史,更反感那些他道貌岸然附庸风雅的同事们,尤其鄙夷威尔奇教师和他的儿子们。但是他又不得不在学院那些出身高贵,因而趾高气扬、装腔作势的资深人士面前低声下气、忍气吞声,否则他那份临时教职将保不住。当他与教授们关系难处时,常常发出感叹说当初走错了路。后来的事件发展证明,吉姆确实不适合呆在大学里。吉姆在学术界失败了,但是很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学术圈外的工作,并且从威尔奇教授的儿子手中赢得了一个来自上层阶级的女人。
      二、作品中体现出的“反英雄”主义
      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被称为英雄的人,除了有不凡的力量和气概外,还具有道德力量,承担社会责任,扬善惩恶。所谓“反英雄”,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往往在精神和行动上和传统英雄的标准相悖。反英雄是一些具有个人性格缺陷的人物,是一些失败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软弱和困惑 ,体现现代人对传统道德及社会价值的暧昧态度以及在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各方面的非主流的价值取向。
      (一)吉姆的“反英雄”形象
      吉姆的处境很像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吉姆与民族资产阶级一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像民族资产阶级痛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一样,吉姆痛恨那些虚伪的文化精英们,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像民族资产阶级一样,在经济利益上依附于其所憎恨的人,因而又具有妥协性。出身中下层的吉姆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装腔作势地与那些文化精英们打交道。吉姆从一开始就竭力的想要成为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一心想要进入上流社会,成为一个体面的大学精英。他的心中燃烧着希望之火,希望自己这样一个出生下层的有识青年也能拥有一个机会,平等地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跻身于上层社会当中。然而一切都与他所期待的似乎大相径庭。他想像一个拥有骑士精神的英雄那样去完成他的使命,教好自己的书,发表文章,精彩的完成他的论文《可爱的英格兰》的演讲。但是他的这些想法总是不能实现,反而让自己无数次的陷入到十分难堪的境地。他的一年的聘用期快到了,是否能被正式聘为大学讲师还有赖于他的顶头上司威尔奇教授的首肯。他不得不极力地去讨好威尔奇教授,然而威尔奇家人总是想让他出丑。他越是努力的去讨好,就越是闹的笑话百出。将吉姆的形象越是描绘的丑态百出,越具有讽刺性,越能让我们反思当时所谓的精英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伪善。
      作品中的吉姆对威尔奇教授以及以其为代表的学院力量都是持反抗和否定态度的,他一方面对他们充满了怒意和不满,另一方却表现出温和、顺从的态度。他充其量的反抗不过是对事实做些幻想或者是做做鬼脸。
      (二) “反英雄”的反抗
      对于威尔奇等人的虚伪做作,在吉姆的心中早已埋下了深深的愤怒。无数次与威尔奇及其家庭的交道更加深了他对于包括威尔奇在内的精英层面的厌恶和愤恨。他的去留问题使他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他痛恨着却不能向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那样直面和痛斥那些所谓的上层人物。但是他只能压抑着,对于那些精英人物,只能以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是做鬼脸等来表示抵抗。
      “狄克逊无可奈何。最后他们来到主楼阶梯的下面,狄克逊把腿绷得直直的,想着他要一把将教授抱住,揪着他那件浅蓝色皮毛背心让他喘不过气来,带着这个笨重的家伙奔上楼梯,穿过走廊,冲进教职员的盥洗间,把他那双穿着无头鞋的,小的出奇的脚塞进便池里,扯着放水的拉手一次、两次、三次。同时用手纸堵住他的嘴。”
      “狄克逊突然看见仪表板旁边的小工具盒里放着扳手,他恨不得一把抓起,朝他的脖子后面敲几下”,作品中如此描写吉姆的幻想镜头比比皆是,温顺的服从的表面下,是对威尔奇剧烈的反抗。
      除了幻想之外,吉姆还有一项表示反抗的法宝,即做鬼脸。如“回想到这里,狄克逊把眼睛鼓得圆圆的,用吸气的方式使面颊深陷进去,露出一副害了痨病似的、憔悴不堪的面孔,大声呻吟着横过洒满阳光的街道,来到住所的门前”,“他的脸上显出了一副极端难看的怪相,一个劲地拉长下巴,同时,设法把鼻子向上耸到两只眼睛的中间去”,“他一面小便,一面使出一副伊夫林·沃讽刺上流社会礼貌式的怪相,接着又放弃这副怪相,转换出一副比平常更加粗鲁的脸。他先把舌头咬在两排牙齿中间,使两颊隆起,变成两个半圆形的小气球;然后,他使劲让嘴唇往下压,压出一个白痴般的撅嘴;接着,他又把下巴朝外翘起,翘得像把铁铲一样。从头至尾,他时而鼓起眼睛,时而像长着斗鸡眼一样地转动眼珠”等等。他只能通过幻想、做鬼脸这样的不痛不痒的反抗方式表达对上层高雅文化的挑战,毕竟他的经济地位等还需依赖这些所谓上层阶级的精英人物。   狄克逊对这样的生存环境感到非常愤懑,他也不止一次想到逃离。而每当他与威尔奇教授发生矛盾遇到挫折时,都会感叹当初做了个错误的决定,想要逃离至伦敦。而现实总是逼迫他低头,无可奈何地做些无谓的抗争。比如“这是冲上街头、再不返回的最合适的时刻了。但是,经济上的需要和同情他人的责任感坚实地结合成一体,再加上这方面的恐惧心理,它们竟然变得无可克服。他推开发亮的大门,又返回了欧克朗治酒馆”,又如“另外倒还有个办法,而且是个更简单、更方便的办法,那就是对谁也不说,立即逃之夭夭。不过,只有远远地逃到伦敦去,这个办法才能行之有效。此时此刻,伦敦又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等等。吉姆呆在这样的学院氛围里,从事这样一份不稳定的教职工作,他其实是打心眼里不乐意的,伦敦是他真正想去的地方。当他遇到不顺,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逃到伦敦去。这也为后来学院外的文化对他进行解救,让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去伦敦,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不满的社会现状中吉姆仍然保留的责任感与道义感
      如上种种,吉姆在这样一个完全不适合他的学院生活中,做着些近似滑稽的反抗。但是与此同时,吉姆又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乐观,坦诚,毫不隐晦自己的缺点的人。尽管他自私,自我放纵,仍不失为“好”人。
      吉姆与他的女同事玛格丽特的感情纠葛,实际上是单方面的。吉姆并不喜欢她,只是被她的圈套所羁绊,糊里糊涂地对她承担起了道义的责任。玛格丽特是个其貌不扬,有点做作和神经质的女知识分子,泼辣有余, 温柔不足, 而且工于心计, 喜欢搞操纵, 甚至不惜以自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吉姆糊里糊涂成了她的男友,担负起安慰、陪伴她的责任,并且自始至终难以割舍这份道义与责任。如“他看了看玛格丽特,感到一个沉重得无可忍受的包袱抖落到了他的肩上”“他很关心,甚至关心得使肩上的担子压得他无法忍受了。还有,现在在他心目中,关心和内疚这两种感情已经混淆不清了,这也使他无法忍受”,“我要保持我和玛格丽特的关系,是因为我没有勇气把她放弃,让她自己照应自己,所以我那么做,而没有随心所欲,因为我不敢”(191)他对玛格丽特的放不下,正是吉姆的责任感体现。虽然在所谓的精英人物眼里,吉姆不过是“卑鄙下流的小庸人”,虽然他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是他却比作品中出现的任何一位“精英人物”都要道德。
      三、社会批判意识
      (一)社会背景
      1945年,英国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此后,保守主义色彩浓厚的英国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要求变革的呼声冲击着英伦三岛。工党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与战前和战时相比,英国大部分人民觉得日子好过起来了。但这并没有也并不能改变国内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矛盾。统治阶级、中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悬殊依然存在。大学即使向工人阶级敞开,但进入牛津、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大多数仍然是统治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子弟。进入政府机构和经济部门并居要职的也是这些阶级的成员。同时那些出身低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流过血、战后又得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世界的政治风云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发现所谓“福利国家”、“富裕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理想中的“福利”和“富裕”,而富家子弟依然是天生的“幸运儿”。青年一代站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在这样的形势下,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被成为“愤怒的青年”的作家。
      (二)作品中批判的社会现状
      1.关于学院
      作者关于学院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对威尔奇教授为代表的一群学院精英的刻画来体现的。这里学风日下,各位精英之间勾心斗角,附庸风雅且不学无术。如“你明白我半点闲功夫也没有,无法上图书馆去荡来荡去的查资料”,“你会发现,这些不用解释都相当清楚。差不多多有要查的东西都在这里注有出处,我想……对。哦,这里有几个,对,没有……只不过是没什么把握的猜测。你可以查一查标题索引,不过我看,查起来是不大可能有什么价值的。如果没有标题索引,那么你就只好用你自己……你自己……查查章节的标题大概会对你有帮助。比方说这个吧,你看。看看有什么有关的资料没有,从日期看来大概不会有。不过,说不定能碰上运气呢,对不”,“他的任务原来是填补威尔奇有关当地农民工艺美术史知识方面的空白”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威尔奇虽然喜欢艺术,喜欢音乐,但他喜欢的都是附庸风雅的高尚艺术,对于“农民”工艺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就完全空白。作为历史系的教授兼主任,他完全有必要自己亲自去查个明白。但是他却连“半点闲功夫也没有,无法上图书馆荡来荡去的查资料”,因此就把这样的差事交给他的手下——我们的主人公“吉姆”去做。而对一向自以恩人自居的威尔奇,吉姆也只能是俯首称臣的份。他即使吩咐给他的事情恨得咬牙切齿,却连半个“不”字都不敢说。因为他的工作,他的经济地位似乎掌握在威尔奇的手里。这种场合下也是,“无论怎样,他都不敢拒绝;在威尔奇眼里,给他布置这种任务可能是在测验他的能力,其重要性很可能比《可爱的英格兰》演讲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关于“L.S.卡顿”。作品中一共三次出现这个人物,第一次是以写信的方式通知吉姆他的那篇关于造船业的文章将要在杂志上发表,但是用的是“胡乱从草稿本上撕下的纸”,而且是“潦潦草草用蓝黑墨水写了几行字”。第二次是杂志上的一条职位任命新闻:“任命L.S.卡顿博士为阿根廷杜古曼大学商业史系主任”。并且从吉姆的朋友阿尔弗雷德的话“看来他的新杂志又得收场了”可以看出,卡顿的专职并不是第一次。最后一次出现他,是在吉姆的《可爱的英格兰》演讲彻底失败,在学院地位也无法保住的时候,吉姆在历史系教师戈德史密斯的桌上的一本杂志上,看到卡顿署名的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不是紧扣狄克逊自己那篇文章的释义,就是那篇文章的翻译”,毫无疑问我们可以断定这位“阿根廷杜古曼大学商业史系主任”卡顿的文章就是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并且更为卑鄙的是吉姆的文章甚至不曾出世就被扼杀。毫无疑问聘请这样的人为“系主任”,绝对是对当时学院风气最大的讽刺与批判。
      2.关于社会   关于社会,主要出现了“戈尔阿夸特”和“贝尔特朗”这样两位典型代表人物。首先介绍贝尔特朗。贝尔特朗自称是艺术家,其实是个花花公子,他作为“艺术家”有一个混蛋理论,那就是“凡是美术大师都会有很多女人。假如他能有很多女人,他也就是美术大师了。至于画得怎么样就不必多管。”事实上,他在认识克里斯廷之前刚刚玩腻了一个女人,而在与克里斯廷交往过程中,又与有夫之妇卡洛尔热乎起来,并且很快上了她的床。他的思想如“问题的关键,就是富人在现代社会里起着重要作用”“我还喜欢富人。如今说这话是不得人心的,但我感到骄傲。我为什么喜欢富人呢?因为他们可爱,因为他们慷慨大方,因为他们能欣赏我碰巧喜欢的东西,因为他们的屋子里充满了美丽的东西,因为这些,我喜欢他们。正因为这些,我不希望给他们加重税”中可见,在吉姆,或者是说作者艾米斯·金斯利的眼里看来是极其丑陋且令人憎恶的。对于精英人物、富人社会的一员贝尔特朗的如此丑陋刻画,无非是作者想表达对于当时所谓“福利社会”的不满与批判。作为社会下层的吉姆代表了当时社会大部分工人阶级及下层人民,他后来与他的情场敌人、文化敌人、阶级敌人贝尔特朗的战役中,成功取得了胜利,并且赢得了贝尔特朗的女朋友漂亮的上层阶级女士克里斯廷,正是作者要表达中下层阶级的人民战胜所谓的精英人物的一种思想。
      其次是作者着墨不多,但在在作品中对于吉姆的“胜利”起关键性作用的人物戈尔阿夸特。戈尔阿夸特是一个富有的艺术赞助商,是“一条威尔奇不止一次想钓卜钩却总是徒劳无果的鱼”(Amis,1987:47)。学院的各位精英对他,“来一位贵人,他们便同狗争骨头一样地为之争夺”。他自己也讲“我躲你们校长次数太多了,所以觉得这一回非来不可”。作者对戈尔阿夸特的描写是中性的,他代表了商业资本家,拥有财富和地位。正因为此,那些清高的附庸风雅的学院文化人也对其争相追捧,期望从他那儿能捞到什么好处。贝尔特朗跟克里斯廷玩的恋爱游戏,目的也无非是为了接近戈尔阿夸特,作为“画家”却想得到他手下的高薪的秘书一职。而戈尔阿夸特也的确神通广大,具有救世主般的支配众人的权力。 “我想对别人施加影响,叫他们做我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而要达到那个目的,我就必须先让他们惹我厌烦,你明白吧。然后,当他们把我弄得晕头转向、胡言乱语而感到快快活活的时候,我就进行反击,使他们乖乖的按照我的意愿办事”。吉姆在演讲大出洋相之后几乎无路可走.而他的一个电话就完全扭转了局面,帮助吉姆在反学院反文化战争中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代表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在商业资本前彻底崩溃,而那些精英人物的自命不凡的丑态也是暴露无遗。
      这些也正是作者在现实中想要表达的。艾米斯连同“愤怒的青年”的其他作家约翰·韦恩、艾里斯·默多克、阿兰·西利托等,与作品中的吉姆一样,大都出身中下层阶级,得益于工党政府的教育改革,受到了高等教育。他们期望跻身上流社会,却发现不能如愿以偿、几乎四处碰壁,因为工党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物质上的稳定和新的机遇,但没有给他们明显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影响,因而他们对现实社会、对特权阶级不满。而他们的这些愤懑与不满,通过作品中主人公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了。对贝尔特朗的丑化也好,对戈尔阿夸特的描写也好,无非是作者表现社会批判意识的一种手段而已。从浅层次上看,作者真实地反映了城市贫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从深层次上来看表现深层次的社会危机,道德下和谐社会阶层变化,新的社会分工和分配制度的产生所标志的新的历史时期的出现,是一种富有穿透力的批判。
      四、结论
      《幸运的吉姆》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就在于作者对于吉姆这样一个新型“英雄人物”即“反英雄”的形象的完美塑造以及作者注入的社会批判意识。而吉姆这样一个“反英雄”的诞生并非偶然,是时代赋予艾米斯这个“愤怒的青年”以灵感,借吉姆之口宣泄自己对时局和当时的文化环境的不满。大声的喊出新文化人的呼声。吉姆的平凡正代表了平凡人物于平凡生活中反“正统”的叛逆精神,成为读者生活中的一个活的典范。但遗憾的是,作者虽然批判社会,也通过主人公的一些表现表达了对社会的愤懑和不满,但归根结底并没有给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办法。而且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没有深刻揭示他们究竟对么不满,为什么愤怒,造成他们愤怒的根源是什么:对于如何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也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的立场中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这倒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吻合,符合当时年轻人的心态。这些年轻人对社会、传统有许多看法,但都受到本人特定环境和经历的限制,缺乏深度和广度。他们从社会中下层的角度,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同时代人的愤怒、苦闷和彷徨,揭露了英国社会的现实,成为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代言人。但他们没有形成持久的文学运动,他们的愤怒是消极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的“愤怒”,在写作技巧与风格上没有什么创新。
      参考文献
      [1]金斯利.艾米斯.《幸运的吉姆》(谭理 译).译林出版社, 2008年
      [2]张中载.《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侯维瑞、李维屏.《 英国小说史》.译林出版社, 2005年
      [4]李公昭.《20世纪英国文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车美荣.《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愤怒的青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
      [6]马丽.《“反英雄”的男性“灰姑娘”—论《幸运的吉姆》中“反英雄”形象的成功塑造》(J).外语论坛, 2009年第35期
      [7]娄继梅.《欲望、冲突与和谐 —浅谈《幸运的吉姆》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J).《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推荐访问:吉姆 批判 幸运 意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